说文化 话品牌(二)
“彩色周末”是由河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总工会联合发起,率先在省会石家庄实施的社会大文化工程。利用每年的“五一”至“十一”期间周末,在城市中心广场,街道、公园、社区等地举办文艺演出。该活动累计举办过各类文娱活动逾38000场(次),每年使百万市民享受到文化盛宴,已经成长为我市的“文化亮点工程”,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文化品牌,提升了省会城市的文化品位。
仲夏的夜晚,省会广场上、社区小巷里人潮涌动,欢快动感的旋律响彻夜空,飞旋的舞步令人目眩神迷。一年一度的“彩色周末”文化工程活动演出,不仅扮靓了这个漫长夏日的夜晚,充实了市民的休闲时光,更给这座城市增添了生机、活力和欢乐。
□彩色周末扮靓生活
“彩色周末”文化活动自1994年启动以来,已经伴随石家庄人走过了18个春秋。每年“五一”至“十一”期间的周末,全市各大广场、社区、公园都会举办不少于1500场的文艺演出,参与群众超过百万人次。如今,消夏纳凉欣赏文艺演出,已成为庄里人必不可少的休闲活动。
“十几年了,来广场上唱唱歌,跳跳舞,看场精彩的演出,已经成为我们老两口的生活习惯,‘彩色周末’让我们的生活过得多彩多姿有滋有味!”
“我们常年在工地干活,基本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彩色周末’把精彩的文艺节目送到我们工地,让这么多艺术家们来为我们农民工专场演出,这让大家既兴奋又感动。”
“我们县的‘彩色周末’开始了,今年不仅有‘广场健身舞比赛’,还有‘歌曲戏曲卡拉OK大赛’和‘舞蹈秧歌比赛’。现在不用开车进城,家门口也能看精彩的文艺演出。”
自今年4月底彩色周末启动,记者在市内广场、社区小巷、建筑工地、县里村镇采访时,常能听到这样让人感动的声音。
“彩色周末”作为一项文化惠民工程,十几年如一日,始终坚持面向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立足基层文化生活,不断创新形式、增加数量,扩大活动的覆盖面,走进社区、农村、建筑工地,已经形成了全社会兴办和支持“彩色周末”文化活动的浓厚氛围,正在使越来越多的群众从中受益。
□培养不走的演出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推动“彩色周末”文化活动的常态化、规范化、广泛化,使“彩色周末”逐步实现由“我演你看”到“共同参与”的转变,鼓励更多市民参与其中。我市出资数百万元为活跃在基层的业余腰鼓队、合唱队等,配备戏服、音响、乐器等文化活动器材,组织市群艺馆、市音协等单位的文艺骨干,加大对基层业余文艺骨干的培训和辅导。
在市群艺馆排练厅里,记者见到了正在排练的李秀密。她所在的群星艺术团大部分成员由退休职工组成,经过老师的培训指导后,经常出现在“彩色周末”演出现场。他们以青春洋溢的舞步,展示自己的活力和精彩。擦拭着额头上的汗珠,李大妈跟记者说:“我们的团员来自全市十几个社区,大家给身边的邻居、朋友们表演节目,累点也觉得幸福。”
据了解,每年像李大妈这样接受辅导的群众达3000多人,我市现有业余文化队伍100多支。他们的加入使得“彩色周末”文化活动参演队伍数量、场次进一步增多,演出范围也在一步步扩大,在城市广场、公园、社区,到处都活跃着一支支“不走的文艺演出队伍”。
这些嗅着泥土芬芳成长起来的基层业余团队,通过歌声赞颂城乡现代化建设为生活带来的改变,唱响伟大祖国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主旋律。“彩色周末”的成功也引起中央级媒体和外地各城市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曾在《新闻联播》中对我市红火的文化群众生活进行了重点报道。
□创新形式永葆生机
石家庄市的“彩色周末”文化活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点到面,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过程,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赞助,社会受益”的良性运行机制。现在各种依托“彩色周末”广场文化为载体的演出,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多领域广泛参与的新格局。
新时期,我市主管部门积极探索“彩色周末”文化活动服务经济的新方式,在开展以“夜经济、夜文化、夜生活”主题文艺调演活动的同时,让各县(市)区积极参与,把传统的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项目带进城来,通过文艺调演活动进行充分展示,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同时为城市夜文化、夜生活、夜经济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当今的经济是文化的经济,文化已深深融入经济之中,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手。石家庄“彩色周末”繁荣发展的18年,也是省会经济和社会繁荣发展的18年。群众文化的普及,为省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持久的活力,形成文化与经济互动互补、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
如何让这一靓丽的文化品牌,继续焕发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更大力度惠及更多群众?社会学者袁学骏建言,“针对目前活动现状,可举办更多青少年乐于参与的主题活动,加大对县乡文化扶持力度,基层可指派专门机构负责活动,让‘彩色周末’发展均衡化、日常化,让广场、社区、农村到处歌声、笑声不断,让百姓在活动中陶冶身心,提升幸福指数”。■本报记者 张晓娟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