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化 话品牌(七)
2007年初,高扬“公益性演出”之帆,“一月一名剧”演出活动正式启航,并以“公益、惠民”的独特优势赢得观众的赞誉,大大激活了省会戏曲演出市场。5年来,“一月一名剧”逐步建立起“以国有文艺表演团体为主体、以国有演出场所为中心”的公益性戏曲演出长效机制,成长为省会戏曲演出的知名品牌。
“在省会戏迷心中,‘一月一名剧’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期间有一个月因为客观原因没有演出,有人就给市长热线打电话,问为什么没演,可见其在戏迷心中的地位。”市演出服务中心负责人杨丽福对记者说,“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用更大的角儿,更好的戏,更优秀的演出来回报戏迷的厚爱。”
名家唱名段 激活演出市场
看戏讲究的是看角儿,听戏讲究的是听熟戏。“一月一名剧” 活动运作之初,就打出了“名角儿演名剧”的招牌。
针对省会观众较钟情京剧的欣赏习惯,市演出服务中心把“选角”范围锁定在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京剧名家”,先后力邀尚长荣、梅葆玖、李维康、于魁智、孟广禄、李胜素、迟小秋、张火丁、康万生、王蓉蓉等京剧表演艺术家来石登台演出。剧目则锁定在各位名家的代表作上,诸如《廉吏于成龙》、《秦香莲》、《龙凤呈祥》、《铡美案》、《大·探·二》、《锁麟囊》、《玉堂春》等,可谓传统加经典,场场精彩。
一位省会资深戏迷说: “以前要想看一场“名角儿”的戏,大把时间都花在去北京的路上。现在好了,在家门口就能听到艺术大家的天籁之音。”
在省会演出市场,只要打出“一月一名剧”的金字招牌,观众一准认可,演一场火一场。随着“一月一名剧”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不断提高,每月一到中旬,售票处咨询和订票的电话总是络绎不绝,省会周边省市的戏迷都慕名而来,大大增强了戏曲演出市场的活力。
公益场低价票 培育戏曲观众
“公益性、低票价”惠民演出是“一月一名剧”的运作思路之一。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剧场,市演出服务中心将票价拉开档次,一半以上票价在100元以内,每场演出特设三分之一的10元、20元低价票,让普通老百姓也能一睹名角儿风采。
“一月一名剧”迄今已组织举办演出40余场,吸引观众4万多人次,基本做到了“月月有公益场,场场有低价票”。记者了解到,名家名剧的演出费逐年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主办方还坚持惠民演出的思路,为的就是抓住观众、弘扬戏曲文化,让越来越多的市民由爱戏到懂戏、赏戏,逐步演变为对戏曲的热爱。
京剧名家迟小秋说:“要说戏曲演出市场的运作,石家庄做得好。很多地方的戏曲演出,组织得多,包场多。石家庄根据观众收入定票价,满足了不同阶层观众的需求。‘一月一名剧’对普及京剧、培养观众有好处。”
弘扬真善美 提升城市品位
“一月一名剧”以传统戏曲为切入点,将“名家名剧”引进石家庄,无论在戏曲的普及上,还是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无论从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表现上,都具有陶冶情操的教化功效。
纵观登上“一月一名剧”舞台的剧目,每一部都经过了精挑细选:《廉吏于成龙》赞扬廉政爱民的“布衣高官”;《铡美案》宣扬包拯的刚正不阿、痛贬陈世美的背信弃义;《杨门女将》歌颂精忠报国、奋勇杀敌的精神;《钓金龟》弘扬孝道,《锁麟囊》引导人们与人为善……在看戏过程中,观众的人格得到陶冶和升华,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市民的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如今,品牌化的“一月一名剧”成为鼓励戏曲创作、加快戏曲人才培养、弘扬传统戏曲文化的舞台,为促进戏曲文化产业化、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有益尝试,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本报记者 王 欣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