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泽姑娘赵灿获评“中国好人”
本报讯 (王 更 张 龙) 记者从省会文明办获悉,在中央文明网近期公布的2012年7月份“中国好人榜”中,义务照顾“盲人四兄弟”的深泽姑娘赵灿被评为“诚实守信中国好人”。
2009年,23岁的深泽姑娘赵灿受沧州盐山县陈百万村“盲人四兄弟”照顾老母亲事迹感动,主动到离家200多公里外的陈百万村,留在那里帮助“盲人四兄弟”陪伴、照顾他们的老母亲。2011年老人去世后,赵灿对这个家庭的感情反而更深。前不久,赵灿把自己的户口从深泽县老家迁到陈百万村,真正成为了这个特殊家庭的一分子。赵灿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她弘扬大爱、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了每一个人。省会文明委授予赵灿“石家庄市文明公民标兵”荣誉称号,并号召全体市民学习赵灿的感人事迹和精神。
异乡播下无私大爱——深泽姑娘赵灿无私照顾盐山县盲人四兄弟纪实
开栏话
感动是一种情怀,是对生命的体悟,感动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它与我们的生活常伴。或感动于亲情的温暖、或感动于敬业的无私、见义勇为的崇高、抑或是生命的坚守……这份质朴纯真的情感,能让我们体会人间的真情与温暖……
为在全社会形成弘扬社会新风的强大声势和浓厚舆论氛围,从即日起,本报在一版显要位置开设“身边人 感动事”专栏。专栏将围绕“学习雷锋,弘扬社会新风,建设幸福石家庄”这条主线,用鲜活事例、感人语言,宣传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
让我们一起,发现身边的感动,汲取心灵的养分,传递感动的力量!
23岁的年轻姑娘,只身到几百里外的异乡,义务照顾盲人四兄弟三年多时间,这感人至深的故事在燕赵大地广为流传。
2009年,23岁的深泽姑娘赵灿从媒体上看到一则关于沧州市盐山县陈百万村陈燕起等盲人四兄弟十几年来一起照顾年迈老母亲马秀芬,一家人相依为命、自力更生的报道后,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当年5月,她只身来到陈百万村,想看一看这户特殊的家庭。
老奶奶和四个伯伯叔叔的精神感动了赵灿,她留在了这个家庭。此后,赵灿一直帮助盲人四兄弟陪伴、照顾着老母亲,直到2011年5月老人去世。老人去世后,赵灿对这个家庭的感情反而更深,更加割舍不下。前不久,赵灿把自己的户口从深泽县老家迁到沧州盐山县陈百万村的“家”中,真正成为了这个家庭的一分子。
这是怎样的一位姑娘?她的心中有着怎样的牵挂?日前,记者来到陈百万村,到赵灿和盲人四兄弟组成的特殊家庭中实地采访。
■选择留下,是因为心里的那份牵挂
陈百万村名字虽然很阔气,实际上村庄规模并不大,几条主干道穿村而过,赵灿和盲人四兄弟的家就离其中一条大路不远。燕赵大地最普通的砖瓦房,门前一条平坦的小路,给人一种平静、淳朴的感觉。在屋里,记者见到了盲人四兄弟和奔忙穿梭于四兄弟之间的赵灿。“我们看不见,赵灿帮我们找东西、做活计。她还是我们的开心果,当初老母亲在的时候,如果闷得慌,赵灿总能说个笑话、开个玩笑,把大家都逗乐。”老二陈燕起说。四兄弟都觉得,赵灿不在,心里不踏实;有赵灿在,心里就像有了主心骨,这个家更像个“家”了。
有赵灿的家的确像个家。在盲人四兄弟的案头摆着几张照片,中间一张四兄弟在天安门前的合影上,四个人脸上洋溢着笑容。摆照片盲人能看见吗?赵灿说:“他们看不见,但是他们感觉得到。摆上照片,才觉得有牵挂,才觉得是个家。”正是因为这些看不见却感觉得到的细节,赵灿让盲人四兄弟脸上天天有着和照片上一样的笑容。
这个家离不开赵灿,其实赵灿也离不开这个家。赵灿说:“当初选择留下,是因为被奶奶和四个伯伯叔叔感动了。”当初赵灿从电视上看到这个特殊家庭的报道,就萌生了前去看望一下的念头。老大陈燕奇说:“丫头是农历四月十六来到咱们家的,老娘在炕上坐着。她没想到是来看望她的,以为是卖花椒大料的。我们就和老娘解释,这不是卖花椒大料的,丫头这是来看你的。”
赵灿和老奶奶一见如故:“奶奶把好吃的都拿出来给我吃。我就给她叠纸鹤、叠飞机,奶奶高兴了一天。”老少两个还聊起了家常。赵灿这才知道,原来四兄弟身患遗传性视神经萎缩,二十来岁的时候就相继双目失明了。1996年老爹爹去世,家里只剩下老母亲一个明眼人帮着操持,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家里的日子也像老娘的身体一样变得举步维艰。赵灿说:“当时看着他们真的很困难,靠种地为生,穿得破破烂烂的,眼睛看不见还要成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先问问老母亲好不好,老人好,他们就安心。”
善良的姑娘被打动了,本来想探望一下就走的赵灿,打算住下来“帮衬”一下,却没想到一住就是三年。“奶奶当时和我说‘要是我也有你这么个孙女那该多好啊!’就是奶奶的这句话,让我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赵灿说,“我要照顾他们,要像亲人一样爱他们。”
■许下承诺,要在这里照顾他们一辈子
赵灿留下来以后,家里又多了一双眼睛,不仅家里的细致活有人做了,赶集买卖东西,遇到磕磕碰碰到诊所拿药,也不用再发愁了。以前每次下地干活儿,都是老母亲走在最前面,一只手拿着工具,另一只手牵着老大,老大再牵着老二,兄弟四人排成一串,而现在前面领路的换成了赵灿。后来家里还养了五头牛,养一年卖掉每头能赚一千多元钱。老四陈燕会觉得赵灿不仅给这个家带来一双眼睛,更带来了久违的快乐:“赵灿来到我们家,田间地头我们走得也准了,干活儿比以前也快了。有一个小孩儿就像一台戏一样,热闹,说说笑笑,心情也舒畅,里里外外比以前我们几个好百倍千倍。”
2011年5月,87岁的老母亲终因年老体衰离开了她最牵挂的四个儿子。老母亲去世以后,陈燕起四兄弟觉得没有理由再挽留赵灿,于是买了一张车票,依依不舍地把她送回了老家。陈燕会说:“要走的时候,俺哥几个就说当着孩子的面不能哭哭啼啼,一哭哭啼啼叫孩子没法走。等送走了,俺们回家后就大哭一场,两天也没吃饭,没有快乐了,没有知心人了。”
其实赵灿也不想走。回到深泽以后,赵灿的妈妈就一心想把女儿留在身边,为此再三托人要尽快给她找个婆家。但是赵灿的心里放不下四个叔叔伯伯:“我在老家几乎天天做梦,不是梦到大伯伯摔倒了,就是梦到二伯伯掉沟里了。”赵灿说。她每天都要往沧州打电话,知道他们没有磕着碰着,吃过饭了才会放心。有一次打电话时,赵灿听到三叔陈燕东在旁边偷偷地哭。“我每次往家里打电话的时候,大伯都说放心吧,肯定没事儿。他们越说这些话,我就觉得越担心。毕竟在一块儿呆这么长时间了,家里有什么困难,我不是不知道。”赵灿说。一听到三叔的哭声,赵灿本来揪着的心一下子就慌了,只在家里呆了10天,就不顾家人的劝阻又回到了陈百万村。
为了让伯伯叔叔们安心,这一次回来,赵灿又做了一个对她一生来说至关重要的决定:把户口从深泽迁到沧州盐山,在这里扎根照顾四个叔伯一辈子。
无私大爱,感动爱心人士和企业
得知女儿迁户口这个消息以后,赵灿的妈妈谷素芬心里很不是滋味,感觉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女儿就这样离开了自己,更多的还是为赵灿的生活和将来担忧:“家里什么家务活儿都不让她干,在那边要照顾四个老人,将来还要找对象结婚过日子,她一个人怎么能行啊?”带着这些忧虑,5月16日,谷素芬三年来第一次来到了陈百万村,她要看看女儿的生活到底怎样。
赵灿对妈妈的到来十分高兴,领着妈妈看看自己打扫的屋子,转到房后看社会爱心人士捐建的砖瓦仓库,陪着妈妈和四个伯伯叔叔说话。“我看到赵灿学会了做饭和开三轮车,与在家的生活状态大有不同,女儿长大了。”谷素芬说。妈妈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赵灿能够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人,能够和她一起承担起这份沉重而又难以割舍的责任。
其实妈妈的那些顾虑,赵灿说自己也曾经有过,但是一看到伯伯叔叔们生活中的艰难,就顾不上什么困难了。
赵灿无私的大爱感动了更多的人。有很多爱心人士和企业向盲人四兄弟和赵灿伸出了援手,从生活上关注和帮助他们,帮他们把失火烧掉的仓库重新盖起来。赵灿说,“这么多好心人帮助我们,就是对我做这件事最大的肯定和鼓励。”
赵灿无私帮助弱势群体的感人事迹,在家乡引起强烈反响。日前,省会文明办授予赵灿“石家庄市文明公民标兵”荣誉称号,并号召全体市民学习她无私帮助弱势群体的事迹和精神。同时,深泽县也授予赵灿“十佳道德模范”和“五四青年标兵”荣誉称号。□本报记者 王 更
编辑: 王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