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老爱亲好人 张三妮

石家庄新闻网 时间: 2012-08-25 18:19:45 来源: 石家庄新闻网

捏骨世家三代义诊铸百年传奇

张三妮恪守家训,义务正骨75年;子承母志,邱天忠接过“爱心棒”

 
 

■女孩脚踝受伤,邱天忠夫妇一起给她治疗。

有这样一位老太太,她以大善之心传承父亲的遗训,义务为众乡亲捏骨75载,甚至离开这个世界前,还在为别人捏骨。8月13日,栾城县表彰道德模范,邀请她老人家上台领奖,没想到老人已经去世两个多月,全场几百名观众唏嘘不已。儿子说,母亲没有给他留下多少财富,却给他留下捏骨手艺和高尚品德,他将代替母亲,继续义务为乡亲们服务。“洁己存心归大善,常行恻隐之端”。栾城县祖孙三代,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至真大善的无私情怀。

颁奖典礼上,受奖老人再也无法出席

一声呼唤,全场肃然,深切感念好心人。

8月13日晚,栾城县礼堂华灯璀璨,掌声雷动,几百名当地干部群众,聚集一堂,目睹该县第四届10名道德模范的风采。当主持人宣布94岁老奶奶张三妮上台领奖后,人们看到的却是一位年过半百的男子。他哽咽着说:“我娘去世两个多月了,不能来领奖了!”

恍然大悟的人们,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现场气氛顷刻宁静下来,不时传来抽泣声。

主持人饱含深情地说:“这次颁奖典礼,我们计划用车把张三妮老人接到现场,却惊悉老人突然离世,我们的心犹如丢失了手里的宝贝一样,深感震惊和悲痛。今天我们把大娘的儿子邱天忠请到了现场,让他为我们细说一下母亲的为人之本和长寿之道。”

邱天忠说,今年2月,当地政府上报了母亲的先进事迹,没想到母亲6月7日去世了,栾城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组织这次颁奖典礼时,才知道这一噩耗。

“我娘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财物,但她的言传身教,不仅让我学会捏骨的手艺,更给我树立了做人的榜样,我还要义务为大家捏骨!”邱天忠短短几句话,赢得一片热烈掌声。

德艺传承:谁也别想用捏骨手艺发财

一双妙手,游刃筋骨,书写人间真善美。

1918年, 张三妮出生在栾城县柳林屯一个正骨世家,幼年时常跟在父亲身边,给人捏骨、正骨。父亲曾多次对她说,捏骨是一门为乡亲做好事的手艺活儿,想用它来发财,就别学。谁没个急事难事的啊,咱可不能乘人之危收钱。

父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那个时候,来张三妮的娘家捏骨的人简直是门庭若市。耳濡目染中,心灵手巧的张三妮不光学会了这门手艺,也把父亲这份善念记在了心里。

上世纪30年代,19岁的张三妮嫁到了栾城县冶河镇乏马村,把正骨的手艺也带到了婆家。张三妮的丈夫在岳父和妻子的传授下,也学会了这门手艺。虽然生活拮据,但只要乡亲们求助,夫妇二人二话不说,撂下手里的活儿就为患者捏骨。

“张三妮手一摸,保管治一个,好一个,村里80%的家庭都沾过张三妮的光。消息传开来,本村的、十里八乡的,甚至山西、邢台、保定、衡水、深泽等地的患者,也都慕名而来!”村党支部书记张书广说。

乏马村党支部副书记张明志,跟张三妮有着三代渊源。他上小学的时候,晚上睡觉落枕了,父亲带着他来到张三妮家。张三妮捏骨很有一套,见张明志怕疼,就用手往窗外一指,笑呵呵地哄骗他说:“你看树上有只鸟!”趁他注意力分散之机,不知张三妮在他脖子上怎么弄了一下,只听“咔”的一声,他的落枕竟好了。

多年来,张明志的儿子、女儿、孙子,都找过张三妮捏过骨。为表示感谢,张明志曾多次想给张三妮一点钱,可老人家说什么也不收,他只好买了箱牛奶和两盘鸡蛋送过去。

祖传家训:不收一分钱是铁打的规矩

一句叮咛,万般慈爱,沁润众多求助人。

陌生人到乏马村打听张三妮,很多村民并不知道这个名字,可若问“捏骨头的”,大人小孩就都热情起来:“村东头!往前走,再往前走,看见了吗?”村民说完,还会远远看着你的背影喊,“往左拐!”

乏马村位于308国道东侧,因古时这里是个驿站而得名。如今,这个1000多户的村子,家家都富裕起来,张三妮家与很多家庭一样,住上了二层小楼。

8月22日,张三妮的儿子邱天忠正在家里装修房屋,里里外外弥漫着一股油漆味。现年56岁的他,头顶上的头发早早脱落,与人说话仍难掩悲伤。他说,母亲去世不久,就怕提起她老人家。坐在一旁的妻子刘月亭听罢此言,满含泪水。

邱天忠记得,小时候,他家很穷,父母为了养活他和姐姐,种田、织布、拉货,什么活儿都干过,很少吃饺子,也没钱买新衣服。即便如此,有人来捏骨,张三妮坚决不收一分钱。“娘看病是一分钱也不收的,这是一条铁打的规矩。”邱天忠回忆,母亲最看不得别人受罪,来捏骨的人不管贫富都不会收钱。“有的人家穷,有的人家富,收谁的,不收谁的?乡里乡亲的,祖传的手艺,祖传的家训,她就守着一个理儿,谁的钱都不要!”

因为张三妮技术高,心眼儿好,每天来她家看病的人络绎不绝,少则三五人,多则一二十人。有人算了一笔账,即使向每个病人收10元,这75年给人捏骨的收入,至少也要上百万。而张三妮总说,帮人干点事是快乐的事情,收了钱就堵心了。

94岁老人给人捏骨后突发脑溢血离世

一条家训,三代恪守,人到无求品自高。

每天看着母亲给人捏骨,耳濡目染,邱天忠和妻子刘月亭也逐渐学会了这门手艺。

邱天忠说,他16岁那年,父亲病逝,母亲含辛茹苦地供他念完高中,送他到县供销社上班。他做过邮递员和售货员,后来当了供销社主任。

2007年,看到年事已高的母亲,每天还在辛辛苦苦地为大家看病,有点力不从心,他就提前退休,回家照顾母亲,顺便也帮母亲为乡亲们捏骨。

一般情况下,母亲会指导他先为病人捏骨,捏完后,她再验证一下,纠正偏差。久而久之,邱天忠的手艺日臻成熟。

今年6月1日,94岁的张三妮给几位病人捏骨后,感觉有点累,就坐在自家大门口的凳子上休息,岂料突发脑溢血,倒在地上。

邱天忠马上把母亲送到医院抢救,可医生回天无力,6月7日,母亲不幸离世。

想想母亲发病前还给乡亲们治病的情景,邱天忠嚎啕大哭起来。出殡那天,很多村民为张三妮送行。

村党支部副书记张明志说,张三妮老人的离去,使他们村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大夫,损失巨大。好在她的儿子邱天忠和儿媳刘月亭也会捏骨,手艺和爱心都得到传承。刘月亭用手指了指邱天忠,说:“他比我捏的好!”

张三妮走了,十里八乡前来找她捏骨的人仍然很多,面对客人们那渴望的眼神,邱天忠想起母亲的家训,义无反顾地接过母亲的爱心接力棒,继续无偿为大家治病。

妻子种地丈夫在家成了“全职大夫”

一个家庭,三个党员,爱心惠泽众乡亲。

邱天忠家现有7口人,两个大女儿都出嫁了,儿子开了一家超市,5亩庄稼地主要靠邱天忠夫妇管护。然而,家里常有人前来寻医,刘月亭干脆就让丈夫在家当“全职大夫”,种地的活由她承担。

一天上午,邱天忠在自家院子收拾东西,一位姓裴的村民笑呵呵地走进屋来,后面跟着她19岁的女儿张鸣晗。“邱大哥啊,孩子的脚脖子扭伤了,麻烦您给捏捏吧!”裴女士一脸的笑容。

邱天忠立即拿了个马扎,让张鸣晗坐下。他双手在张鸣晗的脚踝骨上轻轻捏了一会儿,说:“孩子的骨头没事,只是软组织拉伤,养几天就好了!”刘月亭蹲在一旁当丈夫的助手,也说“没事”。裴女士松了口气说,孩子的脚是在练舞蹈时扭伤的,总说疼,既然骨头没伤着,她就放心了。

裴女士母女刚走不久,77岁的石双贵老汉又一瘸一拐地进来。

石老汉经常骑着三轮车捡破烂,10天前,左膝盖不慎撞到三轮车上,疼痛难忍。晚上,他疼得实在受不了了,就让家人把邱天忠请到家来,给他捏骨。邱天忠诊断他的髌骨有道轻微裂缝,保证能给他捏好。

过了几天,邱天忠又到他家给老汉捏了一次,说老汉的伤情好多了。

老汉不信,悄悄到卫生院拍了片子,见医生说的跟邱天忠说的一样,他心里特别不自在。

“天忠啊,你白给我看病,我还怀疑你的医术,真对不起你啊!”石老汉不好意思地说。“没事没事,我再给您看看!”邱天忠请老人坐在凳子上,自己则蹲在地上给老人捏起来……

村党支部书记张书广说,邱天忠夫妇和儿子都是党员,为鼓励他们的奉献精神,栾城县近日授予邱天忠“模范党员”光荣称号。

邱天忠说:“我以后给乡亲们看病,还是不收费的!” 文图/本报首席记者 李梓 实习生 侯毅

 

 

 

 

编辑: 王仲平

相关文章
已有0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石家庄日报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法律顾问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