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目送最后一班列车出站。
本报记者 董永博 摄
□本报首席记者 靳晓磊
12月21日零时39分,伴着车轮有节奏的撞击铁轨声,由“北京西”开往“洛阳”的K269次列车,缓缓驶离站台。这是老火车站送走的最后一列火车。今天,辛苦服役25年的老火车站圆满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光荣“退役”。
这一天,注定将成为石家庄铁路运输史上一个特殊的日子。
K269次成为“最后一列火车”
昨夜23时,记者来到老火车站候车大厅时,入口处的中央大厅空空荡荡,大厅内售卖食品、书报的小商店已人去屋空;第一候车室和软席候车室也看不到一个人影,显得冷冷清清;仅有第三候车室的几个入站口,还有一些旅客在等候。
凌晨零时,几趟火车已陆续开走,候车室内只剩下等候K269次的第五区候车通道内,还有数十名旅客在耐心等待。K269次列车将“荣幸”地成为老火车站“最后一列火车”,这也将是列车最后一次停靠在老火车站站台。
“各位旅客您好,开往洛阳的K269次列车开始进站了……”在车站服务人员的柔声提示下,旅客们纷纷站起身,在入站口前排好了队伍。
检票、进站,拎着大包小包的人们有序地通过地下通道,来到K269次即将停靠的3站台。车还没有进站,人们静静守候在站台旁,不时翘首以望,寒冷的空气中,呼出的哈气,形成了团团白色的雾气。
“来了,来了!”零时30分,白色的K269次列车缓缓驶入站台。
“这是一个新的开始”
在部分到站旅客下车后,40多名等候在站台的旅客,紧张而有序地一一登上了这趟停靠老火车站的最后一列火车,他们也成了老火车站的最后一批旅客。
零时39分,站台上通行用的绿色信号灯最后一次亮起。一阵静默过后,K269次列车缓缓移动车身,慢慢驶离站台。站台上10多位站场值班人员,不由得挺直了腰板,齐刷刷目送列车渐渐远去,直到尾灯消失在夜色中……
“我虽然在这里时间还不算长,但很留恋这个环境,现在心里挺不舍的,但这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望着列车远去的方向,当值的客运员闫鑫充满信心地说。
“没想到坐上了老车站的最后一趟车,下次我还要到新客站坐第一趟高铁。”在老火车站的出口处,记者守候到了最后一位出站的旅客尹振敏,他兴奋地说。
市民感受新老车站“交班”
虽然没有机会看到“最后一列火车”,不少市民也通过自己的方式纪念这座老车站的离去。昨天尽管天气寒冷,但仍有不少市民特意来到老火车站广场,用手中的相机记录它最后的身影。
已退休在家的吴瑕女士和三个老朋友,还专门购买了4张昨天上午到邯郸的T5685次车票,以及当天返回的K220次车票,“同一天在老火车站上车,新火车站下车,亲身感受这样的历史交替时刻,感觉非常有纪念意义。”
与普通旅客相比,铁路老职工对老火车站更为依依不舍。作为石家庄老火车站1987年建站时第一任的客运车间主任,今年68岁的郭云民老人亲眼见证了老火车站开站的前前后后,对老火车站的感情历久弥新。
在郭云民的记忆中,1987年老火车站建站之前,老火车站建在中山路地道桥北侧的正太饭店附近,各种设施非常落后,交通也很不方便。当时只有20趟列车,3个不长的站台。“当时,坐绿皮车到北京要6个小时,现在高铁要开了,1小时零7分就能到北京,铁路发展真是太快了!”郭云民说。
昨天,郭云民和老火车站当天值班的100多名客运人员,一起在站前广场的雕塑前合影留念,共同回顾和纪念自己曾在老火车站工作的那段深刻记忆。
用心站好最后一班岗
昨天8时,阴沉的空中飘着薄薄的雾气,老火车站广场上旅客来来往往。今年45岁的屈新力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客运值班室,翻看列车运行时刻表,了解当天列车运行实际状况。
1987年他刚到火车站时,仅19岁,从实习客运员、客运员再到值班员、值班站长,屈新力在老火车站整整工作了25年,见证了老火车站的点点滴滴,把最宝贵的青春都奉献给了老火车站。
“能够排到12月20日值班,和老火车站一起完美谢幕,我和70多名职工都感觉非常幸运。”屈新力说,当年老火车站启用时,候车大厅的座椅就是他亲手摆放的,“现在想起来就好像昨天刚发生的一样。”
“今天老火车站共有110趟列车停靠,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用心站好最后一班岗,服务好旅客,与老火车站一起为即将逝去的这段历史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为保证新老火车站顺利交接,屈新力和同事们将坚守到最后一批旅客离去,并一直坚守到今天上午8时,处理完所有收尾工作后,再和自己的“老战友” 挥手告别,转战新客站。
随着“最后一列火车”的远去,曾经喧闹繁华的老火车站渐渐沉静如水。未来,它将化为一个“符号”,以博物馆的形式,向人们昭示其存在过的痕迹……这座任劳任怨的老火车站所留下的记忆,也将被人们永远珍藏。
编辑: 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