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身边的感动之九

老师和学生相互摸着对方的喉咙感知声音的存在,慢慢地教孩子发出一个个音节。

孩子们在用心地制作手工饰品。

学校舞蹈队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众多的荣誉。

老师手把手地教失明孩子学习盲文,引领他们打开了通往世界的桥梁。

每当孩子们发出一个正确的音调,老师便伸出拇指鼓励大家。

失明的孩子练习直线跑要付出更多的艰辛。

音乐课是同学们最爱上的课。

老师利用沙盘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稚嫩的脸庞触摸爱的阳光,缤纷的鲜花在校园里绽放;无声的世界捧起爱的阳光,欢乐的笑语在春光里荡漾。啊!多么幸福,多么欢畅,我们在爱的阳光下纵情歌唱。特殊的课堂分享爱的阳光……”这首名为《爱的阳光》的歌曲是石家庄市特殊教育学校校歌,是特教学校里孩子们最爱唱的歌,唱出了特教老师的心愿,唱出了孩子们的心声,更唱出了全社会对残疾孩子们的关爱。
“啊——,啊——”一声声的学话声在课堂里响起。老师坐在孩子面前,一只手拿起孩子的小手,另一只手摸着孩子的喉咙,一个音节一个口形地练习,孩子用充满希望的眼光看着老师的嘴,艰难地从喉咙里喊出一个不成形的音节,就是这样的发声练习,一遍又一遍,一天又一天,每当孩子们能发出一个像样的音节时,老师都会幸福地抱抱他们,给他们鼓励。
你的手搭在我的肩膀上,一个接一个,不要怕,一起慢慢走。刚刚来到特教学校只有七八岁的8个失明孩子就这样开始练习直线行走。听着鼓声,凭着感觉,他们慢慢找到位置,一点一点练习,有时碰头了,有时摔跟头了,不要紧,站起来,接着走。盲文书上那一个个凸起的小点,就像是他们在人生路上的坎坷一样,但在他们的手中,那些小点就是希望,就是通往世界的桥梁。
“滋——,滋——”的声音在学校手工作坊里不断响起,小核桃、小杏仁在电钻的打磨下,一会儿就变成了一个漂亮的装饰品,弥勒佛张开嘴笑着,镂空的小杏仁绑上挂绳就成了一个小手链。为帮助这些聋哑孩子能够顺利地走上社会,拥有一技之长,特教学校创办了各种特色教育。他们注意发现每一位学生的天赋,有的孩子爱敲架子鼓,有的孩子爱弹钢琴,有的孩子爱吹葫芦丝、竖笛,就由专人负责手把手地教,一个音符一个音符教起。孩子们的内心世界里有了美妙的音乐,慢慢地,心情开朗了,自信心也找到了。生活原来是那么美好。有的盲生开始学画画,学做手工,他们的作品呈现在眼前时,让我们感到惊讶,孩子们在这里可以把无比丰富的想象和创意变为现实。
跳舞是许多聋哑孩子的梦想,在特教学校老师的辛勤辅导下,他们用汗水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学校编演的舞蹈《花季、花雨》获得河北省残疾人文艺汇演一等奖,并且代表河北省参加了全国盲、聋、培智学校学生艺术汇演,获得三等奖。学校舞蹈队代表河北省参加了全国第六届残疾人文艺汇演,舞蹈《飞翔》荣获全国金奖,舞蹈《心语无声》荣获二等奖。
链接
创立于1957年的石家庄市特殊教育学校(原石家庄市聋哑学校)已走过了55个年头。历经岁月的洗礼,在现代教育思想、文化理念的锤炼下,在一代代特教人的共同努力下,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自食其力、残而有为的社会劳动者。在这所充满爱心的学校,特教人传承着一份爱心,坚守着一份责任,为那些身有残疾的孩子们打造生活的家园、学习的乐园,让学生树立起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心,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快乐学习。
本报记者 荣震翰 张晓峰 摄影报道
编辑: 王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