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又是一个民生年——为老助老

在宁安街道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书画活动室内,老人们正聚在一起切磋书法。
本报记者 李莉雅/文 董永博/图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成为日益迫切的问题。居家养老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2012年,我市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新模式,倡导成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并将“2015年社区全部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列入计划。我市首家“日间照料中心”——宁安街道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应运而生,这个集阅览室、保健室、餐厅、休息室为一体的功能齐全的场所,成为社区老年人的乐园。近日,本报记者现场探访,感受“日间照料”带给老年群体的便利和温情。
记者探访
1月30日,寒风刺骨,而在北新街200号一间暖意融融的空调房里,老人们正在下象棋、练书法、看电视。这里就是宁安街道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距离68岁的王宝河家有几分钟的步行路程。
“老王,快来一起玩儿。”见王宝河进来,几位老人立刻热情地打招呼,他选了个座位坐下,开始和老伙计们玩起了扑克。
宁安街道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原来是北新街社区居委会的办公所在地,后来居委会搬到了马路对面,宁静的院子就被重新利用,成为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
“照料中心”主要面向辖区六十岁以上老年人开放,重点服务空巢老人、残疾老人、优抚老人、低保或低收入老人。辖区的老年人说,这里让我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多彩。
功能齐全的“托老所”
走进“照料中心”的院子,从东到西依次是休息活动中心、医疗保健康复室、厨房和餐厅,院子最西头还有个面积不小的户外小花园,可以供老人们散步。
休息活动中心功能齐全,内有书画活动室、阅览室、休息室、无障碍的卫生间。位于南侧朝阳的两间屋子是休息室,每间设有三四张简易沙发床,休息室内还摆设着下棋的小桌子。休息室北侧一角摆放着8个书架,有3000多册图书。书架旁是一张长条桌,桌子上铺着毛布,摆着纸笔,几位老人正围在一起练书法。
在活动中心隔壁就是医疗保健康复室。“这个诊所原本就是社区卫生服务站,现在正好方便我们日间照料中心有就医需求的老人们。我们邀请各大医院的医生到‘中心’定期坐诊、巡诊,还有很多健康咨询、讲座等服务,让老人们享受到正规医院诊疗的水平。”宁安街道办事处民政科科长阎晓晋说。
集娱乐、聚会、休息、就医、用餐服务一条龙,“照料中心”既能解决老人们的日间照料问题,也能解决子女们的后顾之忧,重要的是“恋家”的老人们不用远走就能找到自己的活动天地。
65岁的韩阿姨是一名退休教师,她告诉记者,以前,她和几位老朋友白天没什么事儿,大家经常在马路上遛弯儿,天冷了就“宅”在家里不愿出门了。有了这样设施齐全的“照料中心”,大家就有了活动的场所。
“有了日间照料中心,孩子们再也不用担心老人的日常生活了,老人累了可以去休息室休息,身体不舒服,可以去医疗室看病,如此齐全的设施和周到的服务,不但解决了实际养老问题,而且大大解除了子女们的后顾之忧。”居民们感慨道。
空巢老人不再孤单
上午10时多,“照料中心”干净整洁的厨房里已经飘出了饭菜香,正在忙活的两位厨师告诉记者,中午厨房为在这里就餐的老人们准备了主食大米饭,炒菜有大锅菜和西芹炒肉、蒜蓉豆角,还有西红柿蛋花汤。与厨房相连的是宽敞明亮的餐厅,餐厅里摆着原色的木质餐台和椅子,四人一桌。
家住谈固西街的魏明(化名)老人打好饭,就和几位熟识的朋友坐在一起,边聊天边吃饭。老人的儿女都在外地,老伴儿去世后一直独自生活。若是以往,这样的季节里,他只能每天在家里看电视。“我从报纸上知道‘照料中心’的,现在几乎每天都会坐公交车过来。”老人说,他一般上午就来到这里,和大家一起练书法、下棋、聊天,中午在餐厅吃饭,然后在休息室睡个午觉,下午才回家。
“我们这个餐厅能容纳32位老人同时就餐,现在每天中午都有不少老人来就餐,厨师是我们请来的,统一供应饭菜。‘三菜一汤’收费是6元,对三无老人(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无劳动能力)、特困老人,‘中心’实行全部免费。”工作人员说,随着以后用餐老人的增加,他们也将陆续开始供应早餐和晚餐。
64岁的孟凤兰老人对“照料中心”的工作人员赞不绝口,称他们就像自己的儿女,“他们对老人嘘寒问暖、端茶递水,打扫卫生,把大家照顾得十分妥帖。”
记者注意到,每位到“照料中心”的老人都进行了申请和登记。“这样做主要是规范管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也及时记录在册,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服务水平。”工作人员李拥军说。
辖区老人温暖的“家”
“日间照料中心成立前我们在辖区进行了入户调查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对于社区的老人们来说,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使得他们不想离开自己的家,不愿意和孩子们一起住进新小区。如此一来,老人和他们的孩子们都希望细致的养老服务能向老小区重点倾斜,也就是希望在社区建设一个‘托老所’,能让老人就近便捷养老。这样的需求,与我们建设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想法不谋而合。”
据阎晓晋介绍,新华区宁安街道办事处共有4.7万人口,老年人口比例为13%,空巢老人有3000多人,其中与子女同城不在一起居住的空巢老人有2515人,与子女异地不在一起居住的空巢老人有528人。而整个新华区60岁以上的老人则达71305人,空巢老人有5626人。因此,建立一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非常有必要。
阎晓晋说,经过两个多月的筹划,他们将北新街200号的这处建筑作为日间照料中心所在地,并逐渐完善各种设施,向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居家养老服务。
“在场地等方面,日间照料中心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关照,‘中心’的水、电、暖、房子占地都是政府买单,空调、图书等都是爱心单位捐赠的。”阎晓晋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营业后,2012年10月30日,宁安街道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正式揭牌,成为新华区首个,也是石家庄市首个专门服务居家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的场所。
据介绍,宁安街道办事处还和新华区星光为老服务中心合作,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送餐服务,因此特别在日间照料中心安装了呼叫系统,这个呼叫系统一方面可以提供预约服务,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可以在老年人子女不在身边,出现意外情况时,提供紧急援助服务。
社区居家养老新模式
“照料中心”收取的服务费用主要是餐费,残疾老人、优抚老人、低保或低收入老人全部免费。对有用餐需求的老人收取餐费,对那些只过来休闲娱乐、坐坐、看书报的老人不收取费用。
“这是一种适合老年人‘白天到中心接受照顾和参与活动,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使老人不出社区就可以‘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阎晓晋说,“照料中心”还经常开展各类老年人文体娱乐活动,包括定期开展老年人健康知识系列讲座、老年人书法绘画技法培训讲座等,建立了3支老年文艺队伍,组织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
阎晓晋告诉记者,“照料中心”也面临着缺乏资金后期投入及服务人员不够专业的问题,这两点也是全国许多日间照料中心面临的共性问题。“我们有这样一个设想,就是采取老加幼的形式,看能不能把附近小学的部分小学生吸纳进来,让他们以小餐桌的形式在‘中心’吃午饭,老人们一般都喜欢孩子,这样既能活跃院子里的气氛,又能贴补‘照料中心’的费用。”阎晓晋说,这种服务模式在北京、新加坡等地有过先例,并有很好的社会效应。日间照料中心毕竟是一种居家养老新模式,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走向完善,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
编辑: 王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