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愿者骑车宣传低碳生活。

志愿者到幼儿园和孩子们一起画环保画。

公交五公司团员在环城水系捡垃圾。
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 张晓峰 摄
同呼吸 共担当
今年初,大范围、长时间遮蔽国内中东部地区的浓浓雾霾殃及我市。雾霾,让我们的城市承受着呼吸道疾病多发、交通受阻、空气污染等多种“病症”。
面对雾霾,我们哪些不好的生活习惯增加了“环境负担”? 治理环境污染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驱散雾霾,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位公民的责任。为了享受更多的蓝天碧水,许多市民在反思的同时已开始行动了起来。
■本报记者 胡雁冰 齐广君 程丽娜 赵元君 实习生 孙少璐
反思
镜头一 无视垃圾分类
省会大部分街道上的垃圾桶均为三箱体,分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以及废电池孔,然而记者走访发现,不少垃圾箱的废旧电池回收孔里不见电池,却塞满了烟头、果皮等各种垃圾;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有很多都混在一起。
去年起,我市环卫部门开始在神兴小区试点生活垃圾分类,但此项工作开展却进展缓慢,至今四类垃圾桶内还常见不同类垃圾混杂的情况。记者走访该小区居民,发现大部分人并无垃圾分类的习惯,原因是“嫌麻烦”。
镜头二 民心河边烧树叶
秋、冬季落叶加重了保洁人员的负担。去年冬季,本报就曾接到多个热线电话反映小区内焚烧垃圾的行为。2012年12月24日,还曾有人在民心河边焚烧树叶,后来火势扩大烧着了路边两棵树,幸亏晨练的人们发现及时报警,三辆消防车赶到才将火扑灭。
镜头三 图方便使用塑料袋
省会各大超市早已开始实施塑料袋收费制度,然而,两三角钱的收费却无法让一些人养成携带布袋的习惯。3月17日,记者在省会一家正在搞促销的大型超市内看到,不少顾客大量购物后仍购买塑料袋。“不差这点儿钱。”成了不少人仍在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的原因。
在一些菜市场上,商贩免费供应一次性塑料袋的情况仍比较普遍。“顾客买的菜一般也就两三元钱,我们要是再收塑料袋的钱,谁还会来买菜?”一位商贩这样对记者说。
行动
“环保老人”集体行动倡环保
在省城, 活跃着一支由30多名老年人组成的“老年义务环境监督大队”,这支队伍平均年龄70岁,他们经常下乡探访城市水源、空气污染情况,一旦发现有污染问题及时向环保部门举报。面对今年以来持续的雾霾天气,老人们在街道、公园、社区等地点组织了多次环保宣传活动,呼吁大家从身边小事做起,节能减排,保卫我们的碧水蓝天。
3月14日,老年义务环境监督大队集体赴小壁林区植树,同日他们还一起到滹沱河边捡拾游玩者随手丢弃的垃圾。30多名戴着红袖标的老人一起行动,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眼球。发起人之一的张海禄老人笑着说:“我们老头儿在河边捡垃圾,年轻人见了都不好意思扔了。”
志愿者上街宣传低碳生活
上个周末,省会公交一公司、四公司、五公司的青年志愿者们举办了一系列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生活的宣传活动。3月16日,公交五公司组织的团员小分队来到站台向等车的乘客们做宣传,倡导大家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每天节约一滴水、一度电,将低碳环保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他们还制作了带有“低碳环保,绿色出行”字样的大拇指道具,对在站台上排队等车的乘客表示赞扬,倡导绿色出行。
公交一公司的数十名志愿者以步行的方式穿行在省会的大街小巷,呼吁大家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前一段时间的雾霾天气令人印象深刻,不但呼吸受到影响,而且给行车带来安全隐患,我真的不希望自己的城市再出现这种情况。”41路车队的刘斌说。
在南货场,公交四公司的工作人员将自己制作的环保漫画搬进了公交车厢,这些作品,既宣传了环保的重要性,又向大家讲述了很多环保生活的小诀窍,让众多市民看得津津有味儿。工作人员说:“如果人人都能养成低碳环保的意识,那么雾霾天气必定能从省会的天空中消失。”
私家车主改骑自行车
市民靳先生家住长安区。昨日8时30分许,记者在体育大街附近看到他正骑着自行车去往单位,他告诉记者,从去年12月份至今,除了特殊情况,他一直骑自行车上下班。
“我们家距离单位比较近,上下班开车的话需要10分钟左右,而骑自行车需要20多分钟。”靳先生说,从时间上来讲,开车稍微快一些,但也有好多弊端,首先是燃油,每月要花上好几百元的油费;其次是污染,大量私家车排放尾气,影响着省会空气质量。
“其实,如果出行目的地距离近的话,最好选择骑自行车的方式,既节省了资源又环保,还有益于身体健康。”靳先生说,从今年年初以来,省会的雾霾天气较往年增多不少,这给大家敲响了警钟,治理大气污染,已经迫在眉睫。因此,大家都应该尽量少开私家车,减少尾气排放,如果每位市民能够行动起来,那么省会的空气一定能清新起来。
低碳生活从自我做起
袁媛女士在省气象局工作,作为一名气象工作者,她对这座城市的环境质量格外关注。不久前的雾霾天气,让袁女士深受触动,她决定从自己做起,为减少雾霾天奉献一份力。经过多方搜集,她总结出了一套环保心得。
“日常生活中会产生很多污染,如果能把这些源头堵上,雾霾天气一定能减少。”袁女士说,为了节约能源,她将家用电器的使用频率减到了最低,不用时也一定会及时拔掉插头;做饭时燃气灶开火绝不会超过锅底;洗衣服时如果件数少,尽量采用手洗的方式。
袁女士不但每天都尽量乘公交车上班,还每月特地为自己定下了“苦行日”。“那天,我会走路上下班,同时吃一天素,在小区内做一次环保义工。”如今,袁女士坚持自己的低碳环保生活方式已经3个月了,她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充实,心里也感到非常自豪:“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环保行动中来,这座城市一定会变得更美丽!”
工地多措并举减少扬尘
3月17日中午,在富强大街与槐安路附近的槐底工地上,一辆洒水车正沿着工地内东西向的道路慢慢洒水,不一会儿,整条道路变得湿漉漉的。据洒水车的师傅介绍,他们工地每天上下午都要进行两次洒水作业,防止工地上产生扬尘。
走进工地办公区,该工地的负责人陈建中告诉记者,应对雾霾天气,他们工地采取了多项措施,减少扬尘污染,洒水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环节。陈建中说,今年年初,省会接连发生雾霾天气,他们按照上级部门的通知,凡是雾霾天气里,工地停止向外运送渣土,并对工地内的土方进行遮盖。除此之外,工地方面还专门购买了清洗设备,从工地出去的渣土车必须先冲洗干净方能上路;在运送渣土时,车体上方加装了密封盖,防止遗撒尘土。另外,有专门的清洁人员24小时负责工地门口附近的卫生。他们尽一切努力,减少扬尘污染。
在省中医院工地上,施工正在紧张进行中,但是附近却鲜有扬尘的现象。记者走访发现,这家工地为防止扬尘铺了一层厚厚的地毯,地毯上还洒了水,即使有车驶过也不会有扬尘现象。另外,这家工地的围挡做得比较高,也比较严密,围绕工地行走一圈,记者也未发现尘土飞扬的现象。
工地的负责人介绍说,自从雾霾天气出现以来,他们工地制定了多项防止扬尘的对策,铺地毯只是其中之一。每天晚上,工地会有清运渣土的车辆,为了防止渣土飞溅,他们都会在渣土上洒水,另外还要在车厢上加盖苫布。每天,他们还会定时对地上撒落的尘土进行清扫。
大学生植树为省会添绿
3月17日,河北师范大学的20名学生和6名外籍留学生来到小壁林区,为省会添绿。“大伙儿开始吧!”带队学生崔克丽一声令下,现场立刻热闹起来。分组、分发工具、领取树苗,一切准备就绪,学生们捋起袖子干了起来。一会儿工夫,一排排整齐的小树便迎风挺立。
来自匈牙利的留学生大卫虽然满头大汗,却兴奋无比:“很开心,能亲手种下一棵树很有成就感。”大卫告诉记者,石家庄是一座很美丽的城市,大街小巷都被植被装点。近段时间,雾霾大范围出现,石家庄也受到了影响,他身边的许多人都因此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习惯,更加环保低碳,大家都愿意为改变环境尽一份力。
“虽然我们的力量微不足道,但大家团结起来,就能产生无比强大的能量。”崔克丽说,保护绿色、保护环境意识应当深入人们心中,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植树、低碳生活,无论采取哪种形式,只要行动起来,就能使我们的环境越来越好。
孩子们从节约一张废纸做起
漂亮的包装纸可以把图案剪下来做装饰,单面的白纸可以留下来做草稿纸,废纸铺平放在废纸回收箱里……3月18日,石家庄市育英小学举行了“回收一张废纸,奉献一片爱心”主题活动,倡导学生们将废纸回收重新利用。
据了解,此次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各班设置专门的废纸回收箱,做好废纸存放工作。学校每周定时派老师到各班进行废纸回收,然后卖到废品站,资金将用于植树造林和帮助孤、残、病等困难青少年。
“希望通过回收废纸的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从节约一张纸的小事做起,将环保基金用于为校园种花、栽草、植树,为校园增添绿色,为省城的蓝天碧水工程贡献一份力量。”校长董旭妹说。
最近,三年级的小学生马晨给父母提了一个要求:今后不要开车接送他上下学了。这个要求让马晨的父母有点儿摸不着头脑,开车挺方便的,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坐车了?马晨告诉父母,之所以出现雾霾天气,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汽车尾气污染造成的。他想让父母从自身做起,不开车,减少尾气排放。
“孩子的想法是对的,但我还是很犹豫。”马晨的母亲杜女士说,当初买车就是为了接送儿子上下学方便,车暂时闲置没关系,但雾霾天在户外行走,会不会对孩子身体不好。杜女士和爱人认真商量后,认为应该尊重儿子的决定,也觉得自己应该为改变环境做点什么。于是,她为儿子买回口罩,每天骑着自行车接送孩子上下学。看到孩子从小就有环保意识,杜女士也很欣慰。
“我们班已经有好几位同学向我学习了。”马晨自豪地说。
建议
雾霾天气里应禁炮
在省会,红白喜事已经严禁燃放烟花爆竹,这种做法被大部分市民所接受。严禁燃放烟花爆竹后,城市噪音污染、空气污染都明显降低。
2012年春节,全国大范围出现雾霾,人们针对过年放不放炮引发了争论。市民王伟认为,在空气污染严重的时候,应该严禁燃放烟花爆竹。“我从小就喜欢放炮,但去年春节我一点儿鞭炮都没买。”王伟说,在个人喜好和保护环境之间,他觉得环境问题更重要。
环保要从点滴做起
治理环境迫在眉睫,需要每位市民都参与进来,环保要从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例如:少开一天车、少用一天空调、珍惜每一滴水……这些事儿虽然看上去不大,但如果每位市民都能做到,节约的能源就能聚少成多,污染也会越来越少。
“其实我们身边还有许多能源可以节约,达到节能减排。”翟国强说,路灯可以考虑改成太阳能灯;私家车也可以在达到安全标准的情况下,允许改用天然气;居民楼的保温层也可以进行改进,减少供热压力。
少用一次性筷子和餐盒
市民魏伟说,很多人到饭店就餐的时候使用一次性筷子,而在一些街头摊点及外卖食品点,一次性塑料袋、餐盒使用得也比较多。他建议大家就餐时尽量自带筷子或饭盒,这样也是减少污染的有效手段。
应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
说起治理大气污染,社会工作者张玉柱认为应当从源头上进行控制,雾霾天气的形成除了气象和地形因素外,人为污染也占相当重要的部分。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众多厂矿企业,这些企业大都进行工业废气排放,因此,治理空气要从减排入手,严格落实节能减排各项规定,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其次,近些年来,伴随私家车的大量出现,汽车尾气已经成为城市空气的重要污染源,作为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私家车辆的控制,加大对无污染出行方式的宣传,从根本上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编辑: 王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