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身边的感动之十二

父子俩为烈士们敬上一杯水酒,表达了他们对烈士们的无限崇敬和缅怀。

坐落在栗树洼的烈士公墓每年都吸引许多的村民和学生到这里来祭扫。

一些村民经常自发地来到烈士公墓为烈士扫墓。

崔金平从山下挑水上山,浇灌墓地新栽植的树苗。

走了一天的山路,儿子将老人扶上床,帮他按摩双腿,缓解老人的疼痛。

想起过去的往事,老人伤心不已。

清明节前夕,灵寿县新开博深希望小学的少先队员们来到烈士公墓,为烈士们献上他们自己制作的绢花。

崔树恩老人在儿子的搀扶下,沿着崎岖的山路来到烈士公墓进行祭扫。
“你们是为了中国革命而牺牲的,乡亲们不会忘记你们的,清明节快到了,俺们爷俩为烈士们敬上一杯水酒,你们就在这里好好的安息吧!”说到这里,82岁的崔树恩老人和儿子崔金平已经泪流满面。
清明节将至,灵寿县陈庄镇大庄上村的崔树恩老人拄着拐杖,在儿子的搀扶下,沿着崎岖的山路来到了位于该村栗树洼的烈士公墓,为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53位烈士扫墓,表达他们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今年82岁的崔树恩老人满头银发,深深的皱纹布满了额头,看着一排排的烈士墓,老人回想起了往事,“他们牺牲时都很年轻,我们不应忘记他们,世世代代都应记住他们,没有无数革命先烈的牺牲,就没有咱们现在幸福的生活!”老人回过头来对他的儿子和前来扫墓的少先队员们说。
崔树恩老人是土生土长的大庄上村人,崔树恩曾经是村里的老支书,带领乡亲们将散落在山野间的烈士坟墓迁移到了烈士公墓,并义务为烈士守墓,2007年,他的儿子加入到了守墓者的行列,成为了一名义务守墓人。
据老人回忆,他十几岁时,正值抗日战争,八路军120师的医院就设在他们村。一些在太行山脉与日寇作战受伤的八路军战士在这里疗伤。崔树恩和父母一起为伤员们送过水,送过饭,一些伤员由于伤势严重,英勇牺牲,年龄最大的三十几岁,最小的只有十几岁,由于当时条件有限,烈士们只能就地掩埋在山野之间,绝大多数烈士连姓名都没有留下,崔树恩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对革命烈士充满了无限的崇敬。
2003年,已经73岁的崔树恩看到每逢清明时节,附近学校的学生和村民都要到山野中为牺牲在这里的烈士扫墓,可是烈士墓十分分散不便祭扫,有些烈士墓由于年头长了,损坏比较严重,他就萌生了为烈士们建一座公墓的想法。时任支部书记的崔树恩召集村里的党员们开了个会,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取得了党员们的同意,他就不顾自己已经70多岁的高龄,带着党员们走遍了村子附近的沟沟坎坎,调查清了烈士墓的分布情况,并报送到了县民政部门。县民政部门了解到这些情况,迅速组织人员来到陈庄镇大庄上村进行了实地调查,经过认真细致的调查,做出了为该村拨款2万元修建烈士公墓的决定。崔树恩和乡亲们购买沙子和水泥,到山里开采石料,就忙活了起来。2004年,公墓建成了,他们将该村散落的44座烈士墓迁移到了公墓。附近三个村子的村民知道了这个情况,也主动与崔树恩取得了联系,将他们这些村子附近的9座烈士墓也迁移到了公墓,2009年,县里还拨款8.5万元对烈士公墓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县民政部门还每年为该村拨款6000元对公墓进行维护。
2007年,崔树恩已经77岁了,老人行动起来越来越不方便,尤其是去烈士墓,走起山路更是困难。老人把儿子崔金平叫到身边说:“这些烈士们为了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都是外乡人,只有7人留下了姓名,其他46人都是无名烈士,70多年来没有看到一位烈士的亲属前来祭扫,不能没有人守护着他们,爹老了,自己上不去山了,你就替俺做一名守墓人吧”。儿子望着老人沧桑的脸,默默地点了点头。
从此以后,崔金平放弃了出门打工挣钱的机会,接过了父亲手中的接力棒,成为了一名义务守墓人,他定期为烈士墓进行除草、清扫、植树、维修,默默无闻地守护着这片公墓。每逢重大的节日,他就陪着父亲来烈士公墓进行祭扫,他希望这片烈士公墓将来能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更多的人记住这些革命烈士为中国革命做出的牺牲,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本报记者 张震 摄影报道
编辑: 王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