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身边的感动之十三

梁白妮的生活中总是充满着阳光。

嫁入张家35年来,梁白妮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在婆婆和丈夫相续去世后,她依然不离不弃照顾身患重病的大伯哥和智障的二伯哥。

大伯哥二次犯病,白妮每天悉心照料着他的生活。

白妮每天给大伯哥烫脚、按摩,缓解他的病痛。

简陋的小院成了白妮帮助大伯哥康复的场地。

在92岁的老母亲面前,白妮才会把女人柔弱的一面展露出来。

有了女儿的帮助,白妮在生活中终于能轻松一些。

一日三餐虽然简单,但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其乐融融。

村里人都知道白妮家的事,在农忙的时候总是有人来帮她一起干活儿。
“打竹板、响四方,把咱村的好媳妇讲一讲,好孙媳、好儿媳、好弟媳,一身三个荣誉了不起。20岁新媳妇就当上好孙媳,侍奉奶奶十余年,不嫌累不嫌烦,小小年纪孝名传。伺候公公七八年,又照顾两个单身大伯哥已经十六年……” 近日,行唐县翟营乡岸下村把梁白妮事迹编成快板书《好媳妇》,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
说起55岁的梁白妮,三里五乡的人们都会跷起大拇指来称赞。她的事迹感染着人们,她也成了很多人学习的榜样。
1978年,20岁的梁白妮和丈夫张三青结婚,当时,张三青在水利局上班,公公在石家庄上班,婆婆去世得早,两个大伯哥一个是智力残疾、一个是身体残疾,刚一进门的梁白妮就担起了伺候瘫痪在床的奶奶和料理家务的重担。
奶奶身患肺心病、脑血栓后遗症,胳膊麻木,经常大小便失禁。梁白妮每天给奶奶梳头、洗脚、擦身子、洗衣裳、拆洗被褥,变着花样做适合老人口味的饭菜,哄着老人多吃一点;看到老人寂寞,她就给老人唱歌、念书、讲故事。
春天,梁白妮为奶奶在大门口摆好躺椅,让她晒晒太阳,跟乡亲们唠唠嗑,看不远处河边的垂柳,还有那衔泥的小燕子。盛夏,她会晒一大盆温水,晚上给奶奶洗身子,对奶奶说,不脏也得洗,图个凉快。秋天,院中的葡萄熟了,她会把躺椅支在葡萄架下,对老人说,想吃哪粒就摘哪粒。冬天她用输液瓶灌好热水为老人暖脚。就这样寒来暑往,梁白妮不嫌累不嫌烦,一伺候就是十余年,直到奶奶78岁安然去世。
公公退休后,回到了老家,一双可爱的儿女聪明伶俐,一家人过得有滋有味。然而,幸福的生活来得快、走得急,公公的身体出现了问题,最后经医院确诊为肾功能衰竭。梁白妮又义不容辞伺候公公,住院、熬药、洗衣服……让一双调皮的儿女逗着爷爷开心。公公逢人就说,“有这样的好儿媳,俺家不知哪辈子烧了高香,替俺伺候了老娘,没清净几天俺这不争气的身子又添上麻烦,有白妮在,俺那两个傻儿子受不了罪,死后也没牵挂了。”1997年公公放心离去。
屋漏又逢连阴雨。1998年张三青的大哥张大换患脑血栓留下了后遗症,白妮丝毫没有嫌弃,一如既往地照顾着。因为脑血栓后遗症导致行动不便,张大换在修井时左臂被机器砸成粉粹性骨折。梁白妮把大换送到省二院治疗,东借西凑了14000多元的住院费,至今67岁的大换左臂还打有钢板,左手不听使唤。
2000年,丈夫突发心脏病去世,白妮忍着内心的剧痛,擦干眼泪,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有人劝俺离开,可一家老小都要靠俺,绝对不能丢下他们。” 梁白妮如是说。
“俺67岁了,弟弟二换64岁了,俺两个干不了活儿还要给人家添麻烦,要是没有这个好兄弟媳妇,俺15年前得病早就死了。十多年来,俺生活不能自理,病重时连衣裳都穿不上,吃饭还得靠兄弟媳妇喂,现在俺连饭都盛不了,白妮给俺盛饭、洗衣裳……从不嫌俺哥俩脏,给俺哥俩脸色看,真是过意不去。”张大换哽咽着说。
“俺伺候奶奶、公公都是应该的,两个大伯哥没有成家,俺们一直在一起过,没有分家,残疾证上监护人都是俺签的名,俺有责任照顾他们。如今好多了,两个大伯哥吃上了低保,每月还给不少钱,女婿、儿子在外挣钱,种田全是机械化,还愁什么!管管他们又不是没能力,不算啥事。”梁白妮说。
如今,她的善行得到了社会的称赞,也得到了善报。女婿优秀、善良,儿媳懂事、孝顺,儿孙绕膝,齐享天伦之乐。“儿子大学毕业后在铁路部门上了班,俺们一家人和和美美,大步向着幸福前进。”
本报记者 李莉雅 通讯员 申卫霞 文 本报记者 张 震 张晓峰 图
编辑: 王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