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看国宝
第五站:正定县文庙、唐碑
地点:正定县城内

图为正定县文庙祭拜先师活动现场。本报记者 张晓峰 摄

■本报记者 王 欣
从精美的宝塔到文化气息浓厚的文庙,再到承载一段历史的唐碑,本期看国宝将带您感受正定这个古老城区对传统文化、对古文物的传承与保护。这三处国保都在正定城区常山路沿线,不论是县文庙举行的国学堂和祭拜先师活动,还是闹市绿荫中静静伫立的唐代石碑,只有去过才能体会到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
府文庙:正定唯一的元代古建
正定有两个文庙,一个是府文庙,一个是县文庙。这两个文庙最初都是为了祭拜孔子。如今,府文庙的现存建筑只有戟门(编者注:古代一种特殊结构的大门)五间,东、西耳房各三间,现状亟待保护。
据《正定县志》载,府文庙“始建于宋,元末毁于战火”,府文庙戟门是元末战火的幸存者,是古城正定古建筑中现存唯一的一座元代建筑代表作。
元代统治时期较短(仅97年),又是中国木结构建筑在构造中的转折期,许多构件的较大变化都在元代开始,因此元代建筑较少,保存至今的就更少。正定府文庙戟门作为元代建筑,梁架斗拱能够完好地保存至今,其文物价值极为珍贵。
“府文庙的建筑载录着我国封建社会——元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技术发展的真实状况,是研究元代社会发展史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正定县文保所游客中心副主任张伟对记者说。
县文庙:尊师重道今依然
相比府文庙,县文庙的保护利用工作进展良好,如今这里不只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成为当地知名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春秋两季,数百名学生聚集在此祭拜师长,千百年来,尊师重道的传统在这里依然沿袭。
来到县文庙,必看大成殿,因为正是这座大殿的存在才让这里成为“国宝”。大成殿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历代均有重修或增修。现存建筑有照壁、戟门、大成殿。根据建筑用材、结构及制作手法分析,大成殿的建造年代应为五代时期。
张伟给记者讲了个关于“庙”的小故事。众所周知,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经剃度出家,后来当上皇帝后,非常忌讳“寺”这个字眼,于是下令将天下的“寺”全部改为“庙”,这也是我们一般在古寺中看到的“殿”,出现在文庙中。
“如果你想祈求文运的的话,就来文庙吧,很灵的。”张伟笑着说。
唐碑:伫立闹市已千年
唐碑的全名很长,叫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另外,唐碑还有李宝臣碑、风动碑的别名。前者的名字好理解,因为碑文所记载的就是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的功绩德政;而风动碑的名字就有点费解,难道风一吹这个碑就动?
面对记者的疑问,张伟笑着说:“之所以叫风动碑,是因为当年在这个碑座的附近出土了一块刻着‘风动书院’的匾额,所以老百姓就习惯地叫它风动碑。”
关于李宝臣的故事,当地人都很熟悉。相传在唐朝时期,有一年的夏天雨水泛滥,滹沱河水泛滥为患,眼看就要危及正定县城。在李宝臣的主持下,扩建正定县城,并修筑河堤防水,城区人民才免于受灾。此外,唐碑的碑文笔力沉静,风格苍劲醇厚而又潇洒飘逸,为历代学家所称道。
唐碑身处正定闹市之中,周围的邻居有剧院、商店,不仔细找还真找不到这块“宝贝”。然而不论周围街道如何变化,楼多高,唐碑依然伫立,它的故事也会一代一代流传下去。
【专家点评】
从建造年代上来说,正定文庙大成殿比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早五个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庙大成殿。历代正定人都来这里祭拜孔子,尊师重道的传统一直保留到了今天。唐碑,造型雄伟,碑上的刻字细腻精美,碑址对研究唐代中期正定的地利、郡衙、府衙等位置均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原正定文保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刘友恒
编辑: 王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