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严秀逸筑石塔

石家庄新闻网 时间: 2013-06-13 09:41:25 来源: 石家庄新闻网

带你看国宝

第八站:赵州陀罗尼经幢

地  点:赵县县城

 

赵志勇 摄

■本报记者 王 欣

昨日,记者走访到素有“华夏第一经幢”的赵州陀罗尼经幢。它位于我市赵县城内南大街与石塔路相交的十字路口,是我国现存最高大的石刻经幢。赵县文保所所长董伟芳对记者说:“凡到赵县旅游,每个游客在观赏赵州桥之后,都要顺道造访这件石刻艺术珍品。无论是从建筑角度还是从艺术角度看,赵州陀罗尼经幢都是经得起推敲、妥善保护并珍藏的。”

虔诚与信仰流传至今

赵州陀罗尼经幢为唐代开元寺的建筑物,后寺废而经幢仍存。陀罗尼经幢本名叫佛顶尊胜陀罗尼幢,因幢体刻有《陀罗尼经》而得名,又因幢体全部用花岗岩石雕琢叠砌而成,外形似塔,当地人俗称“石塔”。

仰视这座高大的石刻艺术精品,仿佛能看到古时匠人挥动凿锤的身影,听到斧凿落在石上“叮叮当当”的响声。虽然经幢身处熙来攘往的闹市,却有着让人心灵沉静的力量。

经幢建于北宋景佑五年(即公元1038年),是赵州历史上唯一一处明确记载有名有姓的本州人建造的大型建筑物。“幢,本意是旌幡,原本是我国古代作仪仗用的以羽毛为饰的一种旗帜。” 董伟芳说,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教徒在丝帛制成的长筒圆形伞状物上写经,叫经幢。可是,绢或帛是速朽的,用于书写皆不易保存。为了保持耐久,人们尝试着将经文刻于石柱上,叫石经幢。

我国石柱刻经始于六朝,而石柱刻《陀罗尼经》则始于唐初。当时佛教密宗盛行,众信徒认为咒语——“陀罗尼”包含深奥的经义,倘若书写或反复诵念即会解脱自身的罪孽。宋代以后,经幢造型逐渐复杂,日趋华丽考究,逐渐发展演变成集建筑雕刻艺术、佛教内容于一体的完美石雕建筑。

建筑与雕刻完美结合

近距离欣赏经幢,只见其共七级,平面呈八角形,建在一个方形台基上,台基束腰部四周刻有莲花圆柱。台基之上为八角形束腰式须弥座,须弥座分为两层,第一层须弥座束腰部八个角上,各雕一根莲花圆柱,将束腰处分为八个长方格,每格内浮雕三尊坐莲菩萨;第二层须弥座的每面以石雕圆柱分为三间,共二十四间,上边雕有仿木单檐布瓦房顶,每间雕有数量不等的佛像、仙山、宝塔、长廊等图案。

往上看是形态逼真的几条盘龙,盘龙上面峻立着八座须弥山,雕有庙宇、宝塔、人物、禽兽、浮云、攀山小径等物,玲珑剔透,精致雅观。

须弥座承托六级八角石柱形幢身,记者了解到,每层幢身均系整块石料雕琢而成。其中,二、三级幢身以楷书镌刻陀罗尼经文,书体秀雅、行笔遒劲,方正有致,被视为书法妙品。其余幢身各面满饰佛教人物,经变故事以及各色花卉等图案,形态各具特色,无一雷同。

专家介绍,该经幢采用多层形式建造,设计合理,比例匀称,自下而上逐层递缩。远望高峻秀逸,犹如文笔描天;近观雕饰华美,恰似鬼斧神工,是学术界和艺术界公认的石雕艺术佳作。董伟芳说:“整座经幢雕刻内涵极其丰富,工艺极尽精细,是研究北宋佛教和雕刻艺术难得实物,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关链接】

自驾车路线参考

石家庄新火车站——南二环西路——仓丰路——左转进入石栾路——行驶3.8公里直行进入308国道——石栾大街——转入308国道——安济大道——抵达冶河桥左后方转弯进入石塔路——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全程约43.3公里,耗时1小时03分钟。

【专家点评】赵州陀罗尼经幢自北宋景佑五年,即公元1038年落成,至元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柏林寺建成真际禅师宝塔的近300年间,一直是赵州城内最高的建筑物。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标志性建筑。即使在有了真际禅师宝塔以后的600多年间,陀罗尼经幢也是与之东西并峙的高大建筑。在我国现存众多的同类经幢之中,赵州陀罗尼经幢是最高大、最精美、最杰出的一座,巍然独具风采,被称为“中华之最”。

——赵县文保所原所长张焕瑞

 

 

 

 

编辑: 王仲平

相关文章
已有0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石家庄日报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法律顾问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