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看国宝
第九站:大观圣作之碑
地 点:赵县县城

大观圣作之碑
■本报记者 王 欣/文 张晓峰/图
6月16日,按照地图所指,记者来到赵县石塔路87号,看着有些破旧的大门和院落,很难想象出这里珍存着一通“国宝级”的碑刻——大观圣作之碑。900多年前,这里是赵州文庙的所在地,历经风雨变迁,庙毁而碑在。关于这座被称作“圣旨碑”的故事,简单而又充满回味。
看外观:国内首属
大观圣作之碑通高5.6米、宽1.57米、厚0.55米,整体坐落在一个长方形的栅栏内,内侧还有一圈石质护栏,并建造了瓦顶砖制碑楼予以保护。和周围的二层小楼相比,碑体依然显得很高大。由于这类碑文通常都是当时的皇帝撰文书写,故称“圣作”。
走近看,只见碑首上刻着双龙缠身浮雕,碑额刻有“大观圣作之碑”六个大字,据文物专家介绍,这几个字是出自北宋权相蔡京之手,虽然他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奸臣,但写了一手好字。向下看,碑面阴刻着由当时的书学博士李时雍模仿宋徽宗“瘦金体”而写的碑文,四周线刻卷龙缠枝牡丹图案。整个碑体做工精雕细镂,矫健雄浑。
“圣旨碑”当时在全国共立多少已不得而知,如今存世的寥寥无几,赵县的这通碑镌刻于宋徽宗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和国内现存碑文内容相同的大观圣作之碑相比,这通存碑的形制与规模均为国内首属。
看字体:纤细挺拔
碑文共20行,满行71字,计1021字,字体为“瘦金体”。说到瘦金体就不能不提宋徽宗赵佶,这位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昏庸腐败君主,也是我国古代少有的颇有文才的皇帝。他深通百艺,尤工书画,其总结前人书法之长,自成一家,创立了“瘦金体”书法,为历代书法家所偏爱。
大观圣作之碑碑文书虽非御笔,但精神气质与宋徽宗的笔法颇为相似。整个碑文运笔纤细,宛如“美女簪花”自然窈窕;又如天丝织锦,俊逸绚丽,坚劲挺拔,体现了“铁划银钩”之笔的韵味,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看内容:历史价值
专家介绍,大观圣作之碑碑文的内容是宋徽宗为维护其封建统治,推行“八行取士”学校生员考试提拔制度的标准。因为碑文内容比史书记载得更为详细,作为研究宋代治学和科举制度的实物资料,所以具有相当高的历史价值。
“八行取士科”是为培养和选拔人才而出台的政策。宋徽宗认为,人才是在良好的社会风尚与和谐的道德环境中培养和选拔出来的,所以制定出“八行”和“八刑”颁布到学校,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和奖惩的条例。其中,八行是指“孝、悌、睦、姻、任、恤、忠、和”,反“八行”者为“八刑”,各以不同罪名加以处罚,是当时教育制度的一种改革措施。“八行取士”的内容,体现了古人处世为人的人伦思想道德,有些内容对当今社会仍有着积极意义。
【专家点评】
赵县的大观圣作之碑是中国现存的大观圣作之碑中保存最好的一通。碑为建立“八行取士科”而立,其内容表示完整详细,在我国的教育史和科举史上,都是很有价值的文献。在书法艺术上,由宋徽宗创立的瘦金体在诸多书法流派中独具一格,使得以“瘦金体”篆刻的碑文也具有一定的书法艺术价值。
——赵县文保所所长 董伟芳
编辑: 王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