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关系民生的每一件事情——市残工委、市妇儿工委着眼百姓需求创新服务方式

石家庄新闻网 时间: 2013-06-30 13:54:47 来源: 石家庄新闻网

□本报记者 王 静

民生问题关乎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市残工委、市妇儿工委在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积极学习外地先进经验,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从百姓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将工作做到普通群众的心坎上。

市残工委

小微处入手

做好贴心服务工作

“这里将来是残疾人的活动空间,那边是休息室……”长安区残联理事长周树坡详细介绍着正在规划建设中的长安区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

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集日间照料、技能培训、文化活动、辅助就业于一体,它还有另一个名字“阳光家园”,该项目主要针对成年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 “‘阳光家园’其实就像一个托儿所。”市残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白天将他们送到这里,残疾人不仅能够得到专业人士的看护,还能进行基本劳动生活技能培训。晚上再接回家,这对残疾人及其家庭是双“解放”。

作为2013年市政府利民惠民十件实事工作之一,今年要在我市主城五区建设10所“阳光家园”。目前,10个中心均已确立基本运营模式、初步完成选址,其中7个中心已经完成场地清理,开始进行初步的简单装修和器材设备的购置。 “十二五”时期我市将建立健全以市级托养服务机构为示范,以有条件的县托养服务机构为骨干,以乡(街)镇和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为主体、居家安养服务为基础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计划为2000名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

市残工委还关注着残疾朋友的出行问题,今年4月1日起在全市推行了残疾人免费乘坐公交车的爱心卡。这项政策一经推出便受到了残疾人朋友的欢迎。据统计,截至目前共发放了3万多张爱心卡。目前,有关部门正在与公交部门进行沟通,争取将办卡工作常态化。

从去年12月份《石家庄市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实施办法》开始实施,全市13000余名贫困重度残疾人每人每月可领取50元的生活补贴。这是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专门针对贫困重度残疾人特殊保障的一项措施。对于重度残疾人来说,今年或将还有一个利好政策。据市残工委相关负责人透露,我市就重度残疾人的护理拟出台相关的补贴办法。

按照解放思想大讨论的有关要求,市残工委赴北京、天津就社区残疾人服务、特殊教育等社会事业工作进行深入学习考察。“对标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与他们在工作理念、视野上的差距。”市残工委负责人说:“这就要求残联人在以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更新观念,理清思路,敢于大胆创新。我们不仅要对残疾人提供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保障,最终还是要将其培育成一个完整意义的人,一个独立的人,使其能够融入社会,回归社会。这将是所有残联工作的终极目标。”

市妇儿工委

新生儿出生缺陷干预工程

从源头提高人口素质

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也是事关民生的一件大事。我市作为全国预防和控制出生缺陷工作试点城市,通过创新和完善三级预防、部门联动、财政保障、宣传教育、队伍建设等五项工作机制,积极推进建设此项工作顺利开展。

在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作中,我市将婚姻登记、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有机结合起来,推广民政、计生、卫生等部门合署办公的“牵手服务工作模式”,即一对新人进行婚姻登记的同时,可以免费获得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及相关知识宣传,形成筛查—诊断—干预—随访“一条龙”服务平台,为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把好第一道关。同时,通过产前筛查、异常染色体筛查、神经管畸形筛查、产前超生检测诊断等识别胎儿的严重先天缺陷,将患有缺陷的胎儿及时防控在产前。并通过对新生儿规范体检及早发现畸形缺陷,并选择最佳手术矫正时机,提高患儿生存质量。

为了切实减轻群众负担,市、县两级将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产前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出生缺陷干预经费全部纳入政府公共财政预算,建立专项资金账户,实行专款专用。仅今年市级财政预算资金就达到了3500万元。

在利用手机短信、QQ、微博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有关部门还加强优生优育和健康知识讲座,提高全民优生优育意识。各医疗保健机构在做好婚检、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及各项筛查等技术服务的同时,注重向受检者开展健康教育和互动交流,及时引导受检群众树立正确的婚育观。各级医疗保健机构也着力提升全市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水平,持续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切实从根本上不断提高全市出生人口的素质。

截止到5月份,全市自愿婚前医学检查56805人,检出异常6294人;孕前优生健康检查33748人,被评为高危人群1847人;产前筛查40771人,检出异常3611人;新生儿疾病筛查63284人,检出异常71人,筛查率105.90%;新生儿听力筛查58720人,检出异常456人,筛查率95.52%。5月份,婚检率62.27%、产筛率56.68%,新生儿疾病筛查率105.90%,新生儿听力筛查率95.52%,各项检查率保持平稳上升的趋势。

据了解,我市将以社区、家庭为依托,以妇幼、疾病、医疗单位和计生服务机构等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建立0—6岁高危残疾儿童数据库,对发现的残疾高危儿童进行登记,及时录入数据库,通过网络连接,实现信息共享。并计划通过制定《石家庄市母婴保护条例》等地方条例、法规,将部门职责划分、法律界定以及资金来源与使用等方面,通过规章制度确定下来,确保出生缺陷预防和控制工作真正落实到位。

 

 

编辑: 王仲平

相关文章
已有0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石家庄日报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法律顾问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