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为传统制造业插上腾飞翅膀——透视河北冀凯集团跨越发展之路(下)

石家庄新闻网 时间: 2013-07-14 10:34:57 来源: 石家庄新闻网

□本报记者 王丽强

作为一家制造业企业,冀凯集团在注重产品技术创新的同时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通过自主开发应用全信息化精益管理系统,企业生产周期缩短了50%,废品损失降低了80%,以实际成果展现了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产生的强大推动力。目前这套系统已转让到国内多家大型企业,获得省、市和国家相关专家的高度评价。

没有图纸的加工车间

7月3日,在冀凯集团机械加工车间里,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在一台机床前,青年工人张猛飞正在进行齿轮箱的加工操作。张猛飞手里并没图纸,那这么复杂的工件,他是依据什么来实现准确加工的?

奥秘就在机床旁边的电子显示屏上。只见张猛飞来到电子显示屏旁,轻轻移动鼠标,一张张清晰准确的加工细节图就呈现在显示屏上。按工序要求,电子图纸可呈现二维、三维、放大、缩小等多种状态,方便加工者全方位了解工艺要求。

冀凯集团外联办主任李小胜告诉记者,无纸化加工依赖于该集团自主研发的全信息化精益管理系统。研发人员点击一下鼠标,系统就会将所有部件的加工图纸传输到所有使用终端。遇有图纸变更,技术人员只需在系统后台瞬间操作,就完成了所有使用终端图纸的更改过程。避免了原来手工向各部门发放图纸而出现的效率低下、更改不及时而产生废品的现象。此外电子显示屏还提供了多种人性化浏览功能,操作者可浏览到各种加工参数、实现二维和三维立体图形的转换及图形缩放、旋转。

抢占高端闯市场

近年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冀凯集团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业企业更是面临更大竞争压力。冀凯集团的负责人说,制造业产品的特点特殊,它要求企业必须改进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企业产品品种多、规格多,产品批量小、批次多,很多需要单件生产;一些产品结构复杂,规格相差悬殊,大型设备需要上万个零部件、重量达上百吨,企业数据量和信息量非常大,集团各企业之间、各企业与外部之间、各单独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完全依靠传统的纸质材料和手工计算很难满足需要,这要求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效率。而不断增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也让冀凯集团不得不在高效化研发领域做出战略抉择,市场要求尽可能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和生产周期,以快速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要求在第一时间掌握所研发产品的成本状况,掌握市场定价的主动权,改变企业被动接受市场价格的局面,要求不断加强产品质量管控,长期提供超过客户期望值的、高质量的产品。

目前,很多企业现有系统软件相互独立,成本高、效率低,难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为提高信息化水平,企业购买了多套信息化软件。但商业化信息软件功能单一,缺乏针对性,各软件独立运行,不能兼容,企业各部门间数据不能共享,出现了信息孤岛,严重影响企业效率的提高。

面对这一背景,冀凯集团顶着巨大的思想压力、经济压力和市场压力,决定实施信息系统高端研发。集团负责人说,系统开发和应用过程中最大的阻力是人,是人的观念的转变。当时很多中高层反对研发信息系统,因为在系统应用过程中,很多人的利益将重新分配。但在深入思考、反复论证的情况下,在集团决策层的全力推动下,在存在一定风险的情况下,需要投巨资的信息系统研发仍然上马了。冀凯是一个装备制造业企业,没有专门的软件研发人才。为研发信息系统,集团专门从北京等地高薪引进60多名管理和软件开发人才,同时先后派出集团两批技术人员赴日本考察学习,且陆续投入数千万研发资金用于系统开发和完善。

瞄准市场、分析市场、深入市场、抢占市场,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冀凯在信息研发领域走出了坚实一步。

原料仓库的实时管家

对于加工制造业企业来说,仓库工作永远是繁杂而忙碌的。进料、出料、盘点、核算,仓库管理员有干不完的活儿。但在冀凯集团,仓库管理员的工作就是守着计算机,轻点鼠标进行确认就可以了,所有的进出货手续乃至数量价格的计算都可实时完成。这一切都有赖于一个叫做“物流宝”的软件平台,它也是冀凯全信息化精益管理系统的一部分。

7月3日上午,510公斤液压油送到集团仓库。库管员轻轻启动仓库门口的一个触摸屏,点选相应的原料种类和单位数量,最后进行确认,这批原料的入库手续就完成了。

冀凯集团软件事业部经理魏二宏选定一个4小时的时间值,轻轻刷新屏幕,立刻就有6笔领料需求出现在仓库“物流宝”终端的显示屏上。魏二宏说:“‘物流宝’系统具备智能化的功能,一批原料入库的同时,所有相关部门的数据例如库存、应付款等都会随之发生变动。哪个部门需要哪种原料部件,只需在系统内提交一个申请,仓库终端就能实时显示。库管员会提前准备,准时足量保证一线生产需求。这样一来,节省了领料等待时间,避免了生产环节因原料准备不及时造成的无谓等待,等于提高了生产效率。”

产品合格不合格系统说了算

刘晓东是冀凯集团的一名质量检验员。记者到现场时,他正在检验一批齿轮部件。操作台上,一个直径约10厘米的柱状齿轮被固定好,一根细细的探针正在有规律游走于齿轮每个部位之间。随着探针的移动,操作台旁的计算机上相应出现一系列数据。大约4分钟后,检验完成。“这个齿轮是合格的,各项指标都在正常值范围内。质检平台事先输入了各种产品的合格参数,部件合格不合格都是系统说了算,不需人为干预,要做的工作就是确认计算机测量的结果。”

在质检车间的另一边,操作员正在为刮板输送机的一批刮板打码,阴面有一个11位浅黄色激光码:13070110170。冀凯集团软件事业部经理魏二宏告诉记者:“每个零部件都有一个唯一识别码,就像人的身份证。在进行质量检验前,先得打码。这样哪个零部件合格不合格,是谁生产的,原料来自哪里,都能在检验时体现在系统里。而这些都将被作为企业运行的基础数据提供给进货、质检、财务、考核等各个相关部门。如果哪个产品出现了质量问题,通过编码可以毫不费力地追查出所有相关信息。”

管理求精益 快鱼吃慢鱼

“研发这样一套精益管理系统,是我们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做出的抉择。”冀凯集团副总经理赵盘胜多年从事企业经营管理,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他深有体会。“现在的市场竞争不只是大鱼吃小鱼,更是快鱼吃慢鱼”。赵盘胜举例说,一次一家企业进行产品招标,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光成本核算就得三个月。冀凯集团利用全信息精益管理系统,一个月就拿出了切实可行的投标方案。结果在国内外十几家知名厂商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终的赢家。

“精益管理系统实现了所有生产要素的全信息化,由计算机对数据变动进行实时跟踪测算,通过系统进行结果监测和应用。经初步测算,应用这套系统后,企业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了40%,平均生产成本降低5%左右,生产周期缩短50%,实现了质量问题的过程追溯,使得质量管理达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控制,废品损失降低了80%,企业运行变得更简单、更有效、更节约!”

目前冀凯集团正在根据使用情况对这套信息系统升级完善。相信不久的将来,这套系统将推广到更多企业,为我市乃至我省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插上信息化腾飞的翅膀。

 

 

编辑: 王仲平

相关文章
已有0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石家庄日报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法律顾问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