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过后塔成林

石家庄新闻网 时间: 2013-07-18 10:04:29 来源: 石家庄新闻网

带你看国宝

第十二站:万寿寺塔林

地    点:平山县三汲乡寺沟村

 

■本报记者 王 欣/文 张晓峰/图

上期“看国宝”说到了平山的中山古城遗址,遗址中有两座山,名为东、西林山,而万寿寺塔林就在东林山的山脚下。这里离省会45公里左右,是众多骑行爱好者的首选之地。从中山古城遗址出来,顺着铁路向东,再经过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柏油路,不一会儿就看到绿树掩映下,一座座精致、古朴的砖塔,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万寿寺塔林。

塔内葬高僧

“据平山县志记载及万寿寺碑文和墓塔群铭刻考证,万寿寺塔林为万寿禅寺埋葬历代高僧的墓塔群,始建于后唐,历经宋、元、金、明、清,后因大火万寿禅寺焚毁。”平山县博物馆馆长曹红星对记者说,塔林中的每座塔都留下了岁月的痕迹,每块砖石都值得细细琢磨。

万寿寺塔林原有砖、石塔26座,由于自然损毁,现存砖塔12座、残存石塔构件4件、砖塔地宫两座、古井一眼、坍塌砖塔构件1座,塔林均为坐北面南,塔林总体形状呈扇面状,现存砖塔皆为单层、单檐仿木结构,平面呈六边形,边长1至1.5米。

后唐时,天寿太子剃度于林山万寿禅寺,法号圆泽。他圆寂后建造的“唐太子塔”如今成为这片塔林中最负盛名的墓塔。在平山县文保所工作人员谷红肖的带领下,记者在北部缓坡地带找到了位于塔林上方的“太子塔”。除却这座塔本身建造的精美和历史价值,关于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出家太子,当地也流传着很多动人的故事。

宁死不回朝

故事要从万寿寺说起,这座寺在历史上很不简单,因为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太子出家于此,无论是名气还是香火,就连山西的五台山都是其下院。

“当时因为来这里参拜的善男信女太多,人多了吃水多,造成这一带的水位下降,打水的时候需要三根绳子或七根绳子往上拉。这就是这里的村庄名称‘三汲村’、‘七汲村’的来由,也说明了万寿寺的兴盛。”谷红肖说。

相传唐朝太子出家后,当朝皇帝多次派人请他回朝都遭到了拒绝,不得已出动官兵来抓他。于是太子在当地老百姓的掩护下,先跳湖,寺门口的石龟见状连忙驮着上岸。太子爬到了寺后面的山上。这时候,狡猾的官兵喊道:“不要逃了,我们已经看见你了。”单纯的太子以为自己真的暴露了,就跳下悬崖摔死了。

“我们这儿六七十岁的人都见过太子塔中的塑像,脸的一边有血迹,跟当时的传说很吻合。”谷红肖说。不过,这个后唐的太子究竟是哪位皇帝的儿子,到现在还无从考证,但从碑文上看,这个太子是确实存在的。关于他宁愿跳崖也不愿意回朝的原因,也许是留恋这里的清净与安谧吧。

美景需呵护

置身于塔林,绿树野花环绕其中,林山顶上雾气袅袅,耳畔仿佛传来悠悠的钟声。塔与塔之间远近适宜、高低呼应,无论大小,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成为一道神秘而让人留恋的美景。尤其是塔身的雕刻,更突显了古代能工巧匠的艺术与智慧。

曹红星对记者说:“现存的12座墓塔中,绝大多数的塔座、塔体都有繁缛华丽的雕刻图案,雕刻内容多样,雕刻手法有的采取了单独制作,而后镶嵌、拼接的制作方法,显示出了工匠高超的技艺。”

值得一提的是,万寿寺塔林位居东林山脚下山坡地带,因为自然和地利的因素,保护起来有些难度。曹红星对记者说:“塔林四周自然沟谷交错,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及人文环境对文物本体的安全造成了客观影响,而且文物本体自然保护条件极差,所以,我们将根据实际情况拟在‘十二五’期间对万寿寺塔林进行抢救性保护。”

【专家点评】

万寿寺塔林是河北省境内保存较好、较完整的墓塔群,历经后唐至清代,墓塔形制体现了各时期建筑的特点,对研究各时期墓塔的建筑结构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塔林中砖雕纹饰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研究自后唐至明清以来建筑艺术的重要资料。

——平山县博物馆馆长 曹红星

 

 

编辑: 王仲平

相关文章
已有0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石家庄日报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法律顾问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