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看国宝
第十四站:常山郡故城
地 点:元氏县故城村南

常山郡故城城角

出土的汉代瓦当
□本报记者 王 欣/文 通讯员 牛伟华/图
从石家庄市区沿红旗大街南行,不到一个小时就到达元氏县,沿着县城向西,穿过大片大片已经收割的麦田,就来到一个名叫故城的小村庄。村庄虽小,根基却很厚重,因为距今2000多年前的常山郡故城就深埋在这片土地下。“常山郡故城历经两汉、三国到西晋初年,存在了500余年,是现存为数不多的汉代古城遗址,其文物价值、历史价值巨大,2006年6月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氏县文保所所长牛伟华说。
城市文明自汉代流传至今
常山郡故城始建于战国时期的赵孝成王十一年,公元前255年,曾是汉魏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汉时期又是恒山郡和常山国的首府。西晋时,常山郡的治所移至真定(今石家庄市东古城一带),元氏县的治所仍然在这里。到了隋开皇六年(586年),元氏县的治所移到了现在的元氏县城。隋朝末年,窦建德、刘黑闼领导农民起义,该城也毁于兵乱。
牛伟华介绍,常山郡故城为正方形,各边长1200米,占地144万平方米。据《后汉书·地理志》记载:常山国领十三城,元氏、高邑、都乡、房子、平棘、九门、灵寿、蒲吾、井陉、真定、上艾、南行唐、栾城,人口63万。“汉朝实行郡县制,当时的常山郡比如今的石家庄都大,是陆路交通时代很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后来水路兴起,滹沱河沿岸的正定发展起来,逐渐取代了故城的位置。”
有专家表示,在常山郡存在的近800年的时间里,石家庄一直在常山郡管辖范围内,石家庄的崛起,是真定府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和延续。真定府的形成,是常山郡的变迁和再现。可以说,过去的常山郡对今天石家庄市的形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常山郡故城的考古发现彰显了汉代石家庄的城市文明。
赵子龙让常山名扬天下
“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这是一首赞扬三国时期名将赵子龙的诗。当年,赵子龙就是在常山郡城率兵归附公孙瓒,而后又改投刘备的。单骑救主时,赵云曾大声回应曹洪:“吾乃常山赵子龙也!”他所说的常山就是常山郡。三国时期,常山郡的郡治就在元氏故城。
据史书记载,曹操曾派大将张辽率兵攻打袁绍旧部,夺取常山郡,并招降农民起义军于义军寨(元氏)。常山郡是在魏明帝曹睿景初二年三国归晋后才迁移到正定,虽然仍叫常山郡,从时间上,“常山赵子龙”中的常山指的还是元氏故城。那赵子龙到底是正定人还是常山人呢?
“三国时期,正定归常山郡管辖,赵子龙虽然是正定人,但说是常山人也合情合理。这就好比我们出生在石家庄的各个县区,跟外地人说的时候,可以笼统地说是石家庄人。”牛伟华说,“关于赵子龙的故事,元氏当地也有不少,很多人也是通过赵子龙知道了常山郡,其实常山郡的价值要远远大于名气。”
南水北调绕行珍贵遗址
环顾常山郡故城墙,历经风雨沧桑后,这里仅留断壁残垣,但从厚厚的夯土层还能感受到其当初的雄伟与辉煌。“保留下来的城墙最高有8米,最宽处有23米,都是用一层层的土夯筑而成。”牛伟华说,故城遗迹内曾遍布汉代陶器、瓦当、陶鬲、豆颈瓦残片。1976年,考古队又在这里采集到汉代虎纹砖、“常山长贵”瓦、云纹瓦等遗物。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南水北调工程原设计线路是要在常山郡故城遗址中间穿过,将遗址东西隔成两半。得知这一消息,县文保所立即向市文物局、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打报告,要求保护遗址的完整。“当时国家文物局非常重视,时任局长单霁翔曾前后两次到常山郡故城,说保存这么好的古城遗址全国罕见,提出一定要保护常山郡故城的完整性。在各部门的努力下,终于使得南水北调线路得以改线,绕着遗址转了个半圆。”
牛伟华说,为更好地保护常山郡故城,已申请国家文物局,对常山郡进行大遗址保护,以保证对常山郡的整体进行科学有序的保护并加以合理利用。现在常山郡故城大遗址保护工程立项申请已经完成,正在进行测绘和勘探工作,为常山郡故城的保护规划编制做前期准备。“该工程建成后,燕赵大地上将又增加一处继赵州桥、隆兴寺之后集历史文化与现代保护技术于一身的参观游览胜地,向世人展现2000年前汉代古城的历史风貌和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专家点评
常山郡故城历经两汉、三国到西晋初年移至真定,在此先后存在了500余年,距今已有2260多年的历史,是现存为数不多较为完整的汉代古城遗址,其历史、文物价值巨大。它展现了我国两千年前汉代古城的历史面貌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研究汉代城市规模和城市布局的重要实物资料。
——元氏县文保所所长 牛伟华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