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车疑冢荒草没双庙龙泉故事长

石家庄新闻网 时间: 2013-08-08 10:38:31 来源: 石家庄新闻网

左车疑冢荒草没双庙龙泉故事长

 

■商代饕餮纹铜觚及铜觚圈足底内所铸铭文“θ”字。

■双庙村新建的伏羲庙、女娲庙。

■西林寺塔。

■民国时期赵县城北东晏头村南之“八角亭”(即“八角玻璃井”)。(由赵县政协提供)

■禅林寺舍利塔。(张焕瑞 摄)

除了那些举世闻名的古迹,赵县还有几处省级文保也颇具价值,并且其中有两处可谓“双胞胎”:在古遗址之上又有古建筑。这一方面进一步彰显了此地的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另一方面也让人琢磨:是巧合?还是古人有意为之?如果是有意为之,那么古人择古迹所处之地再兴建寺庙的举动,简直比今天的人们还有眼光了。

□文/图 本报记者 安春华

西林寺塔 荒凉凄美

第一眼看见西林寺塔,视觉效果是震撼的:在宋村村西绿油油的田野里,一片高岗凸起于“青纱账”之间,高岗之上又矗立着一座孤塔,四周没有房屋,没有大树,蓝天下只有这座塔与天地交流,残破的塔身上,几茎细草随风摆动,一种沧桑而荒凉的美感,让我心里暗暗一惊。

一路上都在怀疑下乡访古的价值:城里的美景已足够热闹,又何必远涉这泥泞的乡间?但注定了每一次苦行都不会白费。正如这里,其文物的“叠加”让我有双倍收获。塔下的土岗是一处古遗址,土层间随处可见露出来的陶片。此前,人们曾在这里采集到多种陶片,能辨出器型的有陶鬲、束腰式圈足陶豆、深腹盆口沿等,其中陶鬲分两种,一种矮尖足型,文物部门认定属商代陶器,另一种宽沿弘文鬲,年代上要晚于西周。1986年在土岗以北不远处,又出土了燕国明刀币数枚、战国布币20余枚,可以证明宋村遗址的年代纵跨商、周、战国。

而土岗之上的西林寺塔,则属南宋(蒙古)时期遗存。清光绪版《赵州志》“坛庙”篇中记载:“西林寺在宋村西,有岗高耸而上平,广阔20余亩,洨水环其右,潴龙河在其西,寺踞其上,为桂嵓(音“岩”,记者注)禅师说法处。”但西林寺始建于何年?州志记载不详。近些年县文保所对塔进行了详细实地调查,在第二层塔身正南面檐下有一块石刻匾额,竖刻楷书大字两行:“石佛第一代,棘林老人墓”,落款小字为“遗山记,中统壬戌八月六日立石”。文保所贾良谊告诉我,中统壬戌年即公元1262年,时为南宋景定三年,蒙中统三年,由此可知该塔的建造年代。而“棘林老人墓”几个大字,说明桂嵓虽曾住持西林寺,但此塔实为“棘林老人”墓塔。桂嵓禅师另有舍利塔在本县西大里寺村。

仰望西林寺塔,没有陀罗尼经幢精美,也没有柏林寺塔高大,却有它的独特之处:15.3米高的塔身不是八角而是六角,贾良谊说,这种做法比较罕见。塔的密檐有4层,第一层塔身雕刻假门假窗,风格和柏林寺塔很接近,不过处处可见青砖破损,几层塔檐上还长了草。贾良谊指给我看:“塔身已经向西北倾斜了!”

由于坐落在“省保”宋村遗址之上,西林寺遗址和塔没有专门列为文保,而是作为宋村遗址上的附属物一同被保护。目前县里正在筹划修塔。

据一位过路的老人讲,他听更老的老人们说,西林寺俗称“白佛寺”,因寺内有三尊白石佛像而得名。原有大殿三座:释加牟尼殿、三霄圣女殿和三皇姑殿,为佛、道合一的寺院,但这些建筑都已毁于清末大火。寺内还曾有一口古井,井水甘甜,煮水不生锈,所以从前赵州的州官们总是取这儿的水喝,素有“衙门不吃城里水”的说法。在西林寺所在的土岗南边,还曾有一条道沟,人们叫它“九龙口”,相传是九条道沟汇集之地,有“大琉璃留俺俺不住,宋村送俺俺不走,俺就住在九龙口”的民间谚语。民国以前,这里每年三月都有庙会。

今天,我徘徊土岗之上,已找不到那口井在哪儿,而传说中的“九龙口”也被庄稼覆盖,看不出来所以然了。

左车其人 影影绰绰

再一次在深及大腿的野草中行走,只为见一见那传说中的“李左车墓”。但见了之后不免大失所望。在西林寺塔东边,如果没有人给专门指一下,根本看不出来这里有一座墓:不过几平方米的土丘,和周围一样覆盖着茂草,唯一的区别是,这里的草显得高点儿。

赵县自古有句顺口溜:“东有廉颇,西有左车。”百度百科里,“李左车”词条专门注明“车”读“居”,如果这种读法正确,上述顺口溜就讲不通了。但查现代和古代两本汉语词典,“车”只在表示象棋棋子时才读“居”。那么,李左车墓还是有可能在赵县。

只能说“有可能”,这件事连古人也弄不清楚。清光绪版《赵州志》中记载:“赵广武君李左车墓在州西宋村西林寺后,查《定州志》在曲阳南牧山之阳。而行唐史家庄、深州东南归化村俱有左车冢,真伪不可辨,但左车本赵州人,疑此近是。”唐代李吉甫所著《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李左车墓在县西南七里。”按方位和里程来说,也是指宋村这地方,但唐代距西汉已过去大几百年,李吉甫的记录是否准确,仍难以确信。目前山东、河南、河北三省称自己那里有李左车墓的至少六七个地方(包括赵县近邻赞皇县),因此,我们也就实在没必要去弄清谁真谁假。更何况墓还有真身墓和衣冠冢之分,有人说曾从塔下这座墓里挖出泥头,头上嵌假眼珠,则此或为李左车衣冠冢,也未可知。

李左车被“争抢”,与他那超凡的智慧有关,此人又没有留下什么劣迹,怎能不受到后人喜爱?

李左车,赵国名将李牧之孙。秦末六国并起,他辅佐赵王歇,被封为广武君,著有兵书《广武君略》一部。西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韩信和张耳率军东进井陉关,准备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赵王歇和赵军统帅成安君陈馀在井陉口聚集兵力迎敌。这时,李左车献计了。他说:“韩信乘胜远征,锋芒不可阻挡,可是,我听说千里运送粮饷,士兵们就会面带饥色,临时砍柴割草烧火做饭,军队就不能经常吃饱。眼下井陉这条道路,两辆战车不能并行,骑兵不能排列成行,行进的军队数百里,运粮食的队伍势必远远落到后边,希望您临时拨给我骑兵三万人,从隐蔽小路拦截他们的粮草。您就深挖战壕,高筑营垒,坚守军营,不与之交战。他们向前不得战斗,向后无法退却,我出奇兵截断他们的后路,使他们在荒野什么东西也抢掠不到,用不了十天,两人的人头就可送到将军帐下。”可是成安君却说:“我听说兵书上讲,兵力十倍于敌人,就可以包围它,超过敌人一倍就可以交战。韩信的军队号称数万,实际上不过数千,竟然跋涉千里来袭击我们,已经极其疲惫。如今像这样回避不出击,强大的后续部队到来,又怎么对付呢?诸侯们会认为我胆小,就会轻易地来攻打我们。”不采纳广武君的计谋。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韩信“背水之战”大获全胜。

但李左车还有更让人称道的计谋。韩信得胜后问计李左车:“我要向北攻打燕国,向东讨伐齐国,怎么办才能成功呢?”李左车先是推辞,架不住韩信一再恳求,才缓缓说出那句流传千载的名言:“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谦称自己为愚者,计谋供韩信参考。他说,将军连战连胜,名传四海,声震天下,这是长处。但眼下百姓劳苦,士卒疲惫,很难用以作战,这是短处。攻燕伐齐,等于以自己的短处去攻击敌人的长处,不可取。不如按兵不动,安定赵国的社会秩序,抚恤阵亡将士的遗孤,以牛肉美酒犒劳将士。摆出向北进攻燕国的姿态,然后派出说客,拿着书信,向燕国显示自己战略上的长处,燕国必不敢不听从。燕国顺从之后,再派说客往东劝降齐国,齐国就会闻风而降。这样,夺取天下的大事就都可以谋求了。

韩信依计,首先把赵地治理得井井有条,然后又遣使出使燕国,燕国果然不战而降。原来,打仗也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吓唬吓唬就把敌人解决了的,李左车的“虚张声势”之法,造就了韩信又一成功战例——不战而屈人之兵。

之后,《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没有了关于李左车的记载。这么聪明的人在史书中只留下两个故事,人民群众感觉很不过瘾,于是,衍生出了许多关于李左车的传说。如山东一些地方将李左车尊为“雹神”,在《聊斋志异·雹神》中,记述了他降冰雹于章丘,落满沟渠而不伤庄稼的传奇故事。而在京剧《霸王别姬》中,李左车受韩信派遣对项羽成功实施了诈降术,使项羽被围于垓下。在京戏《淮河营》中,李左车成了帮助安定刘家天下的“十老”之一,与蒯彻、栾布一起劝说刘长讨伐吕后。蒯彻的唱词“我左手拉着李左车,右手再把栾布拉,三人同往那鬼门关上爬,生死二字且由他”,让许多人知道了李左车。

可是,韩信被诛之后,作为韩信谋士的李左车去了哪儿?有没有得到善终?仍是千古之谜。有说他被诛连而自刎的,有说他回山东老家隐居的(李左车祖籍哪里也有争议),还有说刘邦将他留在齐地镇守,最后终老于山东的。假如李左车真的得以善终,在注重厚葬的汉代,他的墓不应该像西林寺塔下这座墓这么小啊。

双庙故事 口口相传

从宋村回到县城,再驱车向北十公里左右,就来到另一处同样是“省保”的古遗址:双庙遗址之上。村民带我在村东玉米地边上找到写有“保护文物”字迹的水泥牌,这里,就是遗址所在地了。不过,村民白军伟对此不以为然:“我们这儿一大片都是古代的地方!”在距遗址标牌至少二百米远的双庙(伏羲庙、女娲庙)房后,他随便翻翻就从土里拣出几片“秦砖汉瓦”,以证明本地历史悠久。

话说双庙遗址的出土文物,可比宋村遗址要丰富和精美多了。在一处商代墓葬中,出土了“饕餮纹铜爵”、“蕉叶纹铜爵”、“窃曲纹分裆鼎”、“玛瑙环”等11件文物,其中,有一件铜觚的圈足内铸有“θ”字,专家分析应解释为“圉”字,根据有关文献,确定这座中小奴隶主的墓葬,墓主人应为司马或司狱之官。

双庙遗址里的东西可谓五花八花,有商代的,有春秋晚期的,有战国的,甚至还有宋代的。1982年春天,有人在遗址西北部挖出一个铜头盔,未及文物部门赶去鉴定,已被当作废铜卖掉。

如今人们的保护意识大不同于从前,挖掘本地文化的积极性也是空前高涨。当我找到负责管理双庙的白军伟,要求看看双庙时,正在炸油条的他马上放下活儿笑呵呵带我前往。双庙与遗址又构成文物“双胞胎”,只不过双庙已毁,现存为近年重修。在村北玉米地里,两座小庙并排坐南朝北,东边供奉伏羲,西边供奉女娲。两尊塑像前各有一眼小小的井,井口宽不足半米。而两庙外边正北处又有一眼井,宽接近一米。为了证明这口井之“古”,白军伟提来一桶水向井壁泼去,果然大块青砖显现出排列的棱角,证明此井为古人所修。

在我来之前,白军伟刚带一位外村人到庙里许愿,为了求子。这与伏羲、女娲作为人类始祖繁衍后代的传说分不开。当地又称双庙为“哥姐庙”,传说很久以前洪灾爆发,人类都死光了,只剩下伏羲女娲兄妹二人,坐一只大葫芦顺水漂流,来到赵县这块地方。他们看到水里有许多五色谷穗,就招来千万只鸽子把谷穗叨上来,留作种子,后世才有了五谷杂粮。两人在此定居,转眼长大成人,哥哥想娶妹妹,妹妹犹豫,向天问卜。一共占卜了三次,第一次两人在南北山上各点一堆火,如果烟在空中合为一股,就可成婚。第二次是从南北两山向河谷滚石磨盘,如果磨盘贴合在一起,就可成婚。第三次是伏羲把脸抹黑(因为兄妹成亲毕竟害羞)追女娲,追上就可成婚。结果三次都应验了,于是兄妹二人做了夫妻。当地至今有往新郎脸上涂黑的婚俗,据说是源于此。

还有一种传说是,伏羲和女娲、伏金两妹妹一起坐大葫芦飘到这里,看到有三个泉眼往外冒水,就分别坐在三眼泉上,镇住了水灾。后来人们修井建庙,传说伏金庙在北边一里地,所以有“一里三座庙”之说。

白军伟说,院子里这口古井,原来上边建有八角琉璃井亭,是县官求雨处。相传县官过来祈雨(具体做法是派人将三眼井掏一掏),不及回到县城,瓢泼大雨就下起来,为了避免挨淋,将琉璃井亭拆下,原样移建到县城东北仅一里地的东晏头村,并在亭下挖井一口。不过,移走之后,再求雨就不灵了。

求子也罢,求雨也罢,老百姓的诉求总是最基本的,朴实而恳切。只是,求雨地点有争议。作为赵州十景之一的“双庙龙泉”,历来有双庙村和东晏头村两说,而东晏头村有更多的文献证据。明、清州志均有记载,东晏头村龙井庙,为州民李通于金大定四年(1164年)建成,元代曾有重修。元太常院奉礼郎屈敏中在《龙井庙祷雨记》里写道:“赵有二祠,附城之北,面阴而背阳,左曰‘懿济圣后’,右曰‘显泽大王’。有井于祠之前,每遇旱而祷,但设空瓶,神格水溢,雨必随之。既雨,乃还水于井中。”明代副使杨森也曾写下《龙泉双庙祷雨记》,说:“置瓶井上,仗拜阶下,诚求者叩祷未毕,水注瓶中,甚溢瓶外,而雨即淋漓。否则其瓶如故,若恳求再三,水复内注,而雨亦霈。”杨副使还详细描述了龙神庙当时的宏大规模。

赵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赵志勇,专门走访过东晏头村的陈聚时老人。老人还记得龙泉庙最后的样子:“占地少说有十几亩,庙前有两眼井,人们叫它‘龙眼井’,过了‘龙眼井’是庙门。在院子正中,就是那眼求雨的井,井上有一座八角亭子,上边盖着多彩多样的琉璃瓦,所以叫‘八角琉璃井’。”当地传说井里住着一条龙,大禹治水时将它降伏在这里,永世不能造孽。老人十来岁的时候见过一次县官求雨,那是上世纪30年代,“从城里来了百十来号大小官员,直奔龙王庙,在井台下排队站好,有礼生喊:正衣,叩首……后来下没下雨就没印象了。”

东晏头村的龙神庙毁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耐人寻味的是,它和双庙村的双庙布局如此相像:都是两间并排的大殿,都是三眼井。这为后人留下了关于“双庙龙泉”的无尽话题。

记者手记

禅林寺塔:相见不如怀念

赵县还有一处“省保”禅林寺舍利塔,在西大里寺村,但我没能见到“真容”。1994年该塔被盗贼拽倒,分段装车,幸村民发现及时、公安部门尽力追缴,得以完璧归赵。不过,从此该塔“身首异处”,追回的几截塔身公安部门交给了县文保所,没盗走的塔座和第一截塔身还在西大里寺村。

想到第一截塔身上有塔铭刻字,最为重要,我一路驱车来到西大里寺,但村民却告诉我,塔座已用砖头水泥完全封闭,第一截塔身也已深埋地下。经历被盗事件之后,这里的人紧紧抓着手里的宝,哪怕县文物部门要保管起来,也坚决不让拉走。

为了安慰我的失望,村主任透露,塔的其他部件在赵州桥公园里。于是我又来到赵州桥公园,结果被告知没在公园立着,另在别处存放,想看得县长签字。只好作罢。一路奔波却未能见到,禅林寺舍利塔以这种特别的方式嵌入了我的记忆。我想起那句名言:相见不如怀念。

专题顾问

河北省文物局研究员 谢飞

河北省文物局项目管理处处长、河北省考古学会副理事长 张文瑞

河北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高级工程师 刘智敏

石家庄市文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张献中

石家庄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栗永

燕赵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梁勇

(排名不分先后)

文献索引

1、《西林寺塔调查报告》(赵县文保所 贾良谊)2、《史记》3、《赵杯赵州茶》(赵志勇)4、《赵州揽胜》(张焕瑞)5、《赵县历史文化精粹》(县政协编著)6、《双庙龙泉》(力立 张焕瑞)

下期预告

因赵县文物遗存较多,故赵县系列将再延续一篇,下篇结束,以古城历史做结,欢迎读者互动:1、发短信至13073193569;2、发邮件至925927009@qq.com;3、留言至微博:http://weibo.com/u/1408464161。

编辑: 乔钰琳

相关文章
已有0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石家庄日报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法律顾问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