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看国宝
第十六站:幽居寺塔
地 点:灵寿县砂子洞村

幽居寺塔 (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王欣
昨日,在距离灵寿县城60公里的西北山区,记者来到了群山叠翠、环境清幽的砂子洞村,走了不一会儿,就看到一个白色砖塔的身影伫立在前方,这就是隐居山林的“国宝”——幽居寺塔。远远望去,苍翠掩映下的塔身优雅简朴、挺拔稳固,尤其是承托塔刹的两层白色仰莲座,在蓝天的衬托下更显得高雅脱俗。环顾四周,处处静谧安详,民风淳朴,难怪有了“幽静之居”的美誉。
寺:郡王一见而不归
历史上,北齐诸帝多信奉佛教、兴建佛寺。公元557年,也就是北齐天保八年,时任定州刺史、六州大都督的赵郡王高睿游历太行,当他行至灵寿县朱山脚下时,马上被这里的美景所吸引,“一见而不归”,“暂游而忘返”,下令扩修此地的寺院。
“在高睿的主持下,幽居寺增筑了佛塔、扩建了弥勒佛正殿、罗汉殿等殿宇,置僧舍二百余间,择行僧两千余众居之,使该寺成为北齐较大的官寺和五台山寿宁寺之下院。”灵寿县文保所所长孙荣花说,高睿是北齐神武帝高欢之弟高琛的儿子,是北齐皇裔宗亲,他为官清正、崇慕佛法,在当时的北齐时代卓尔不群,后因交恶太后,被召入宫中诛杀,年仅36岁。
采访中记者得知,高睿是虔诚的佛教信徒,扩建幽居寺的最重要目的是放置其为亡伯、兄、父、母、妻及自身功德而虔诚敬造的三尊石佛像。孙荣花说:“高睿命运坎坷,造三尊佛寄哀思,建幽居寺显功德,将孝心寄托于佛门,为后人留下很多珍贵的文物遗存。”
塔:峻拔高挺入云端
幽居寺砖塔创建于北齐,重修于唐代。塔身建于简朴的方形台座上,为全砖结构,密檐七层,高约23余米。在塔的南面,有一个半圆形石券门,门框由整块石料雕刻而成,展示了高超的北齐艺术风格。
在石券门两边,各有小石狮1尊,强项怒目,鬣卷雄踞,形态奇特,别具风格。塔身从第二层开始每层高度递减,外部轮廓逐渐内缩,使塔体外形呈方锥形,是北齐砖塔的典型遗存。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教授曹汛曾在幽居寺塔考察,他表示,幽居寺塔是目前我国已知高型砖石古塔中确切年代最早的珍品,极为罕见,保存下来又极为不易,实在是一件难得的国宝。
像:传世之作皇家造
幽居寺塔又称作“三尊佛祁林院”,这三尊佛就是上文提到的由高睿亲自打造的三尊石佛。据了解,幽居寺遗址内共遗存21尊汉白玉造像,其中18尊藏于塔内底层,3尊立于塔外。塔内3尊大像,为幽居寺塔供养的主佛。
近前观看,这三尊造像大小相近,高1.3米至1.5米,头雕低平磨光肉髻,面相丰满,双目微启,神态安详。身着偏袒右肩袈裟,手腕戴镯,无论是姿势还是神态都反映了北齐时期的审美观。“这三尊主佛出自皇室高氏之手,弥足珍贵。”孙荣花说,该寺中一通元代圣旨碑还将“三尊佛祁林院”作为祁林寺的代称,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在塔内15个佛龛中,还有小型石造像,嵌于底层三面墙壁上,多为坐佛像,菩萨像仅一尊,造型与三尊大佛相近。这些造像虽高不盈尺,但造型特点显著,人物栩栩如生。无论是选料还是雕镂都极精工,为北齐佛造像中的传世之作。
1400多年过去了,幽居寺早已废圮无存,失去当年香烟缭绕、佛声远扬的胜景,但仍保留下来砖塔、古碑、石雕像等遗存。从这些珍贵的遗存文物中,可以开启一段北齐的尘封历史,追溯一方辉煌的佛门圣地,感受佛教的博大精深。
专家点评
幽居寺遗址作为当年的北齐官寺,在我国古建和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价值。幽居寺砖塔保存至今,实属不易,让人震撼。这些珍贵的文物遗存,其史料价值弥足珍贵,对研究北齐历史、佛教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佛教文化日益回归,幽居寺作为佛教名山古刹,亟待被开发恢复原貌,再现古寺胜景,重闻佛教钟声,将其打造成“游不思归,见而不忘”的佛教旅游胜地,让千年古刹重放异彩。 ——灵寿县文保所所长 孙荣花
编辑: 王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