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看国宝
第十七站:井陉古驿道
地 点:井陉县中部

图为东天门雄踞在秦皇古道上。

图为秦皇古道上留下的深深车痕。
■本报记者 王欣/文 张晓峰/图
8月20日,井陉。这是记者第二次站在这座城门前,城楼上写着“白皮关”,“秦皇驿道”、“背水一战”的碑石分立两侧,依然给人恍如隔世的感觉。穿过城楼,步履所及遇到的路阁、关卡、碑碣、古树、驿铺、古桥及历历辙痕,每一处都向来者讲述着这条大道曾经兵马旗鼓的喧嚣和商旅如织的繁华。井陉古驿道,仿佛一本值得细细品味、反复摩挲的史书,隔着千年散发出岁月的味道。
井陉关——燕晋之通衢
井陉地处太行八陉的中段,素有“太行八陉第五陉,天下九塞第六塞”之称。横贯境内的古驿道是燕赵与山陕间经济往来与信息传递的重要通道,其最初开通使用上溯至秦,东接土门关,西连平定故关,所经之地逢山开道,遇水架桥,设关建卡,历经千年风雨,也是历朝历代的兵家必争之地。
进入白皮关,沿着修好的水泥路前行,路边黄土沧桑、树木葱郁,过了白马庙,就到了写着“白石岭”的标志处,前方就是保存最完整的古驿道,有一里多,全部都是用大石铺就。这段路坡陡险峻,不禁让人想起那首《蜀道难》。
休息片刻,翻阅随身携带的资料。原来,春秋时期晋齐之战,晋国曾假道井陉攻打齐国,晋国攻打鲜虞(今正定)也曾假道井陉,而春秋时期已出现战车,说明那时的井陉古道已可通行车辆。战国中期,赵武灵王灭中山后,正式开通了横越太行的井陉大道,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在原六国大道的基础上筑成了以咸阳为中心四通八达的驰道、直道。有专家认为,古驿道的始建不会晚于战国中期,应为赵武灵王所辟,后经秦始皇扩建。
小石屋——邮驿的“活化石”
继续前行,就到了井陉古驿道的典型遗存——东天门段,这里至今还保留着完整的石砌路面、古车辙、古驿铺,路旁有三间石砌小屋,正中门楣上凹嵌长方石刻有“立鄙守路”四字,是一处古代驿站。
经考证,此驿站建于清嘉庆年间(1811年),距今200多年,和千年的秦皇古道比有点年轻,然而这个年代的驿站全国也仅存两处,被中国古代邮政史专家视为“活化石”。从字面上看,“立鄙守路”似乎很难读懂,经专家考证,它出于《国语·周语》:“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意思是栽树成行,标明道路,途中设馆舍,接待过往官员和信使,这是周朝就已制定的交通法规。所以,这里就是一处古代邮政驿站和官道官员休息站。鄙,是距离国都很远的地方。在远离大城市的交通要道旁,设站来接待过往信使和官员,这就是“立鄙守路”的意思。
离开驿站,踏着老路向上走,脚下就是贯穿太行山、建在山岭沟谷中的古驿道,有些石板路是明清时代翻修的,而有些被栅栏围住的石板路,青石突兀,有两道深深的车辙,就是秦时至今的古驿道了。历经车轮碾轧、马蹄踩踏、风雨侵蚀,石块变得光滑如镜,反射出历史的烙印。
古驿道——时光的烙印
相信每个人看到青石路上两道深深的车辙,都会从内心感叹:这就是一段时光的印记,一段鲜活的历史。可以想象,当年这里,车马络绎,驾车奔走,不绝于道,年年月月,留下如此憾人的辙痕。
《史记·淮阴侯列传》赵国名将李牧之孙广武君李左车说,“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看看眼前的情形,只能沿着车辙走,想另辟蹊径都难。资料显示,这两个车辙内径1.05米,外径最宽处1.35米,现存道宽是2.85米。而秦朝“车同轨”规定是6尺,相当于现在的1.1米,这段道路毫无疑问是秦皇古道。
向上走转个弯,就是连接秦晋、燕赵的要冲——东天门的古关城。关城下有两条长达18米,最深处达尺余的车辙。仔细一看,这段路基岩石面明显低于两侧。据了解,这种地势的形成是因为刚建成道路时,路面较高,依托路面加盖关城,车水马龙长时间车轮轧压同一地方,车辙深到一定尺寸,凸处便托起车体不能行进,工匠只好在关城下把高于车辙的路面凿平。算起来,从秦时一直到1907年正太铁路开通,大约500年路基就要凿平一次,于是形成了今天这个见证沧桑岁月的关城门洞。
国际古迹理事会世界遗产协调官员亨利·克利尔博士曾在2008年来井陉古驿道考察,他认为,现存的井陉古驿道比罗马古道还要早100多年。井陉古驿道已经成为一条世界知名的道路。
专家点评
古驿道沿途历史文化深厚,散布者众多历史文化遗迹,记录和见证了石家庄历史的久远和演变;它是一具“化石”,为我们探溯石家庄的历史和文明提供了物证。随着现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公路、铁路的不断开辟,持续了两千余年的古代驿路交通趋于废弃,而驿道则永远代表着绵延数千载的历史文化。 ——井陉文保所所长 高海东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