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创新机制扶助失独家庭记事
本报记者 王丽强
一句句问候,一次次登门,一张张联系卡,一份份浓浓关爱情。不幸失去独生子女的夫妇们,在一系列充满关怀政策措施的鼓励、扶持和帮助下,一步步走出阴霾、看到蓝天。连日来,本报记者深入多个这样的家庭,走进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心声,深切感受到他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关爱下,重新鼓起生活勇气的坚强。
月月领补贴 生活有保障
走进无极县郭庄镇北汪村农民信二牛家的小院,绿荫匝地、花木扶疏,63岁的信老汉正忙着收拾农具。几年前,信二牛的独生儿子不幸离世,老伴儿又常年有病,全家生活一下子陷入谷底。就在这时,人口计生工作人员主动登门为他送来救助金,并将他家纳入计生特殊家庭关怀扶助范围。
“现在每个月县里给发500元生活补贴,市里200元;国家的特别扶助金200元,低保130元,加上155元的养老补贴,一个月下来就是1185元,生活上没问题。”信二牛告诉记者,每到年节,人口计生部门都会入户慰问,送钱送物。“政府还给家里装了电视和卫星天线,给配了手机,有事我就直接给村里的计生志愿者打电话。前几天老伴儿病了,一个电话,镇里就来人来车帮我把病人送到了医院。政府真是为我们想得周到。”
为帮助计生特殊家庭获得稳定的生活来源,2012年7月,市政府出台了《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关怀扶助办法》,在落实国家和省规定的奖、特扶制度及各种奖励的基础上,采取市、县财政分担的方法把独生子死亡、伤残父母分为7种情况,按照不同标准发放经济补贴。独生子女死亡家庭的父母,女方超过育龄期(49周岁)或男方单亲满55周岁的,每人每月发给不低于150元的生活补贴;到达退休年龄,每人每月发给不低于500元的生活补贴;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达到领取养老金年龄后,每人每月发给不低于100元的养老补贴。
“各种补贴标准经过反复测算,基本能够保证失独家庭的日常生活。这只是最低标准,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补贴。目前,无极、元氏、鹿泉、赵县和裕华区、高新区等地在严格落实市统一规定生活补贴标准的基础上,每人每月又提高了100元至200元。此外,今年国家对失独家庭父母的特别扶助金标准也进一步提高了。我市今年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救助资金总额将达到1595.28万元。”市人口计生委政策法规处处长李永刚说。
真情送关爱 自强渡难关
在裕华区裕东街道办事处金马一社区,高凤艳可是个积极分子。“哪天有讲座,她总是早早就来听;邻居们早起打羽毛球,她积极参与;社区搞环卫整治,她帮助刷墙;居委会的门坏了,干过电焊工的高凤艳三下五除二就给修好了。”说起高凤艳,社区负责人高丽敏赞不绝口。
“我能慢慢走出阴影,全靠政府和邻居们的帮助关心。”高凤艳是个不幸的人。几年前,她的老伴和正在上大学的儿子相继离世。一时间,高凤艳感觉眼前一片黑暗,好像整个天都塌了。她开始怕见人,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了解到高凤艳的情况,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和邻居们主动上门,帮她做家务,拉她唠家常,陪她散步健身。在人口计生部门指导下,居委会专门把帮扶制度化,为她送来了亲情联系卡,定期上门了解情况,解决困难。居委会还东奔西走积极为她介绍对象,帮助她重新组建家庭。
“现在我已经再婚,老伴和孩子们对我都挺好的。没有政府和社会的关心,我走不到今天。人应该知道感恩,我决心用自己的努力回报政府和这么多的好人!”说到今后的日子,高凤艳的语气里透出自信和坚强。
为帮助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尤其是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渡过难关,裕华区探索建立了126+X的亲情关怀服务模式。“1”就是为每个计生特殊家庭确定1名由村(社区)干部担任的亲情关怀服务责任人,直接与县(市)区、乡镇(街道)关怀扶助服务平台及联系人协调,协调并组织开展结对帮扶活动。“2”是为每个计生特殊家庭确定2名以上亲情关怀服务志愿者,与计生特殊家庭保持有效联系沟通,配合责任人及时开展具体帮扶。“6”是为每个计生特殊家庭发放6个亲情关怀服务要件,即:一张《亲情联系卡》,一张《银联卡》,一份《年度亲情关怀计划》,一本《亲情关怀服务台账》,一本《亲情关怀服务宣传手册》,一张《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亲情关怀服务意见表》。“X”代表对每个计生特殊家庭每年开展的一系列亲情关怀帮扶事项。
除了126+X模式,人口计生部门还贴近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生产生活需求,精心打造村(组)社区阳光心灵驿站、365帮办中心、志愿服务站、“十分钟”生活服务圈等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引导计生特殊家庭客观看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逐渐走出自我封闭状态,融入社会大家庭,建立乐观豁达的健康生活方式。
养老有人管 服务更贴心
盛夏时节,骄阳如火,元氏县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养老中心室内却凉爽舒适。中央空调吹出的阵阵凉风驱走了酷热,老人们凑在一起轻松地聊着家常。
“这里吃得好、住得好,工作人员待人和气热情,比住在自己家里还舒心!”黑水河乡三道坡村的王聚同老人入住养老中心已经1年多了。记者走进他的房间,只见屋内窗明几净,床上干净整洁,桌、椅和饮水机等家具摆放得整齐有序。
王聚同老人今年70岁,妻子和独生儿子前些年先后去世,以前一直在家自己种地生活。随着年龄增大,养老问题日益凸显。2011年10月,元氏县投资80万元建成了占地600平方米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养老中心,设有床位30张。根据失独家庭老人的意愿,提供集中供养服务。凡是独生子女死亡的失独父母,入住养老中心都免费提供吃、住。养老中心还设有学习室、医务室、活动室、阅览室等,为老人提供全方位的颐养休闲服务。
据元氏县人口计生局局长魏会敏介绍:“元氏县共有失独家庭28户,41人。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养老问题,我们构建了多元化的计生家庭养老保障机制,采取集中供养和志愿者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集中供养、居家养老、志愿者服务为一体的计划生育家庭养老模式。县人口计生局制作了亲情服务卡,发放到每户计生特殊家庭手中。为每个居家养老的计生特殊家庭配备一部手机,可以免费呼叫县计生关怀扶助中心。对参加新农合的特殊家庭,个人参合费用由县财政负担,县里还每年为失独家庭成员进行一次免费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县里通过参加保险的形式,为独生子女死亡家庭成员提供住院护工补贴,让他们得病有人管。”
关怀全方位 长效建机制
记者从市人口计生委获悉,我市对失独家庭的救助工作始于2004年。随着失独家庭的增加和社会救助机制的不断完善,我市已经建立了一整套救助帮扶关爱体系。
“目前,我市对包括独生子女死亡在内的五种情况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开展关怀扶助。对独生子女死亡或患重大疾病的家庭,政府将给予3万元的一次性救助。对女方在育龄期内(未满49周岁)发生独生子女死亡或重大疾病的家庭,提前给予夫妻每人不低于2000元的一次性救助,并鼓励有生育条件的再生育,个人不愿意再生育或抱养的,到达退出育龄期(女方满49周岁)时补足一次性救助金额。此外,对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和双女未满18周岁发生父母一方或双方死亡、伤残的家庭,也视情况发放3000-6000元的一次性救助。”市人口计生委政策法规处处长李永刚告诉记者。
市人口计生委副主任武常贵表示,今后,我市将继续探索完善对失独家庭等计生特殊家庭的关怀扶助政策。“通过前一阶段系列举措的实施,我市的失独家庭生活基本保障问题已经解决。下一步,我们将把就医、养老、殡葬等作为工作重点,与卫生、民政等部门积极协调,在普遍惠民的政策领域内,对计生特殊家庭尤其是失独家庭给予重点倾斜,帮助他们彻底解决后顾之忧,以更加积极的心态融入社会,让他们安心生活下去。”
编辑: 王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