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身边的感动之十七

清晨,露水掉在地上格外湿滑,吴丽英每次出门打水都特别小心。

原来热闹的小院子里,现在只剩下崔艳霞一个学生了。

开学了,崔艳霞又听到吴老师的讲课声。教室里只剩下她一个人在认真地听老师讲课。

周末回到家中,为下周备课早已成了吴老师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每次讲课前,吴老师都要照一下镜子,捋一下头发,哪怕只有一个学生。

课间,吴老师简单地为自己准备午餐。

每周一,吴丽英早早就赶到路边,等着一天只有一趟的班车到学校。冬天遇上大雪封山,她在学校一住就是几周。

回到家中,吴丽英总是忙这忙那,尽量让年迈的父母歇歇。

在西大地这个深山区教学点,开学的日子里,一位老教师带着一个小学生唱起了国歌,迎接新学期。
本报记者 张晓峰 通讯员 张绍娟 摄影报道
2013年9月5日清晨,平山县蛟潭庄西大地村教学点,老师吴丽英拉着二年级学生崔艳霞的小手站在国旗下,唱起了国歌。
平山县最西部的西大地教学点开课了,随着升入三年级学生去寄宿制小学上学,这里就仅剩一个学生了。
“山里的娃子们不能没有教师。”只有这么简简单单的一个理由,吴丽英老师在距县城二百多里的西大地教学点已经坚守了18年。眼看教师节又要到了,她笑着说,“我就要在这儿过第19个教师节了。”
吴丽英从1986年开始在这道沟里代课,后来考上师范学校,毕业的时候,别人都以为她会向“大地方”走走,谁知在1995年她又到了“沟掌”(山里一道沟的最尽头)的西大地村。路途遥远,交通闭塞,生活条件极为恶劣。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加上幼儿班,十几个类型的课程,只有一名教师。还有教学以外学校杂七杂八的事儿,都得自己动手去做,男教师们向外逃都自嫌脚底下慢。“西大地本村的教师退休后,学生们已经十来天没有教师了。”听到这个消息,她感到震惊:“孩子们怎么能没有老师呢?”她做出了让领导和家人都非常吃惊的一个决定:去西大地!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在这个只有一名教师的教学点,她坚守了18年。
18年来,从家到学校30多里的山路,吴丽英从当时的充满恐惧到现在对这里每一个弯路都很熟悉,她爱上了这里的一山一水,爱上了这里的天真质朴的孩子们。
西大地教学点没挂校牌,是个和农家院儿一样的小院落。说是学校,其实三间半房子有两间是大队部,只有最东边的一间房子是教室。教室西墙上有一面黑板,黑板下面没有讲台,最前面一张桌子上放着课本和孩子们的作业本,就成了吴老师的讲桌。讲桌对面今年就放了一个课桌,小艳霞就坐在这里。东墙上有一个小门儿,相连一个小套间,一张单人床和两张摆成L形的小桌占据了门口北部的大部分空间,小桌上放满杂物。门南边放着电磁炉、饭锅、水壶和案板、米面之类的东西,这是吴丽英老师的办公室兼卧室。这就是西大地小学。
“我刚来学校的时候,正是农历十月底。村南那道沟正通向南山的原始森林,那时的学校就在沟岸上,一排房子,后靠长满树木的山坡,没有院墙。第一个晚上,风刮得窗子上的塑料纸哗啦响,‘夜猫子’的叫声吓得我不敢睡,老感觉院中有人走动。我又不敢喊,又怕有人起歹意,就抖着身子下床,蹲在窗户下的阴影中,不敢出声,一直到窗户发白……第二天,见到村支书,我才敢哭出声来。后来才知道,那天晚上是外村一名精神病人跑到这里了。第二晚,村支书就让我与她女儿住到一起。接下来,学校也来回搬迁好几次,我就‘串房檐’地住了好多家。这么多年,村里的老乡们隔三差五就给我送点吃的、用的,帮我修修补补。现在学校条件可好多了。”吴老师含着泪对记者诉说起当年那些往事。
冬天的时候,水龙头冻住,她得到村外三里多地的一口水井中取水。山里天寒,只要一下雪,整个冬天不化,提水的时候摔个四脚朝天,摔得鼻青脸肿是常事儿。有一次,刚提上水就重重摔倒在冰上,疼得起不来,喊地地不灵,呼天天不应,等到一个多小时后有人过来时,她的棉衣已被洒出来的水冻在地上了。
谈起崔艳霞来,吴老师的话更多了。“上半年还有三个半学生,崔艳霞是这半个学生。她本来跟着父母在外打工,但三年前她妈妈去世了,她爸爸就带着她又回来了。我去请,叫别的孩子叫,她说什么也不愿意来学校读书。后来我就劝她奶奶,让她把小艳霞送进校门,可她从奶奶腋下就又跑了出去!没有法子,我就只好叫她奶奶留在课堂上,坐在她旁边陪着,将近一个月,孩子才适应了学校,喜欢上了学校。今年开学就她一个学生了,没有同龄的孩子和她一起学习玩耍,我怕她会变得越来越孤僻。真希望她能和别的孩子一起快乐成长,哪怕我带着她一起到别的学校上学都行。等明年村里再有适龄孩子上学了,我再回来。”
西大地这个被称为平山教育的“边疆孤岛”没有“失守”,村里的孩子在自家门口就能读书。吴丽英老师在太行深山处的小学校坚守了18年,自己咀嚼着难言的苦涩,却给世界以绵甜,为大山筑起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点评
坚守之美
康乾
也许在不同的人眼中,吴丽英在西大地教学点十八年时光的坚守,有着不一样的色彩。有人会觉得这是单调的黑白色:交通闭塞、条件恶劣、生活俭朴,一切都是那么缓慢而寂寞。但是,吴丽英正是用这份沉默而执着的坚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这深山筑起了一道亮丽风景,也让自己的人生变得多彩绚丽。这份坚守精神,令人敬佩,也值得每个人思考学习。
十八年,一个人,一所学校,这是最平凡的工作,但又是最伟大的职业。十八年前,当所有人都认为她会选择离开,追寻更广阔的天空时,吴丽英义无反顾选择了坚守;十八年后,当她的课堂里只剩一名学生时,她的选择依然如初。“一个都不能少”,不能少的是学生,哪怕只有一个,也要用知识的明灯,点燃那求知若渴的质朴双眸。不能少的是教师,哪怕也只有一个,也要用甘为人梯的园丁情怀,让青春绽放于这散发着墨香的深山幽谷之中。这是最令人动容的坚守之美,也是我们这个社会教育事业能够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源泉。
生命因坚守而多彩,在感动于吴丽英的事迹时,希望每个人都能有所触动,并从中得到一些启迪。我们心中都有梦,都有着不同的人生目标,或高远,或平常,但无论其有多大,有多高,只要心中始终存有一份坚守,为之而努力,永不言弃,那么,假以时日,我们的人生必定会因这份执着而闪亮,因这份坚守而多彩!
编辑: 王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