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从哪里来

石家庄新闻网 时间: 2013-09-25 08:39:28 来源: 石家庄新闻网

跨越 向大省省会迈进之民生情

本报首席记者 张明星 本报记者 康 乾

 

山区教育扶贫工程让山里娃像城里孩子一样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图为行唐县北河志和寄宿制小学的学生在上美术课。本报记者 张 震 摄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把多学强唤醒,这个家住安苑小区的25岁小伙儿又度过一个踏实的夜晚。自从他和家人申请到这套保障房后,舒心和惬意,便取代了漂泊和不安,喜悦之情开始充溢这个温暖的家庭。

对于去年刚刚毕业的省会大学生王莎来说,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一份满意的工作,开启人生新的篇章。我市毕业生信息登记工程,在她正为找工作烦心之时,主动提供了工作的机会,这个女孩对未来的前途又充满希冀和信心。

也就在这个秋意渐浓的九月,12岁的少年王壮飞踏进刚刚建成的免费寄宿制小学,也许他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会由此发生多大的转折,但看到崭新靓丽的校园、整洁温馨的宿舍、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这个行唐县北河村的山里娃,脸上荡漾起阳光般的灿烂。

……

这些是石家庄人的生活片断,也是石家庄人的幸福时刻。他们的生活见证着这座城市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的不懈努力。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的话语时时回响在我们耳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当作头等大事,把百姓的事情真正抓在手上、放在心上,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能住进一套像样的房子就是最大的心愿,保障房的建设,让我的梦想成真”

安居才能乐业。在这个日益现代化的城市里,在每天穿梭在城市大街小巷的滚滚人流中,对家的渴望,是低收入群体最大的梦想和渴盼。

我市将保障性安居工程作为一项重点民生工程,高度重视,下大力来抓。2012年,全市建成和在建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达到25万套。今年年初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保障性安居工程政策理顺建管体制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指出,2013—2015年全市要建保障房11万套。其中今年要建设3.8万套,一个又一个困难家庭“住有所居”的梦想正在照进现实。

公平分配是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生命线”。为防止出现个别人钻政策空子骗租、骗购现象,真正让保障房惠及困难群众,我市采用高考录取模式、实施四级严格审核,确保了分配的公开、透明,而一站式服务大厅的建立,也让后期管理更加人性化。保障房,让越来越多的省会低收入家庭感受到浓浓的温暖。

来自元氏县的范志飞,在申请到建华家园的保障房之前,一直过着四处租房的漂泊日子,“同样的地段,外面租房一个月得一千块钱左右,这里要便宜一半还多。”秋日的阳光温柔地照射到小范温馨而整洁的家里,他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像我这样刚毕业的大学生,收入比较低,能住进一套像样的房子就是最大的心愿。保障房的建设,让我的梦想成真了。”

“我只是登记了自己的毕业信息,没想到那么快就找到了令自己和家人都满意的工作”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乎个人前途,更关乎家庭的希望。

有人用一组数据来证明2013年为“史上最难就业年”:一方面是刷新记录的毕业生规模——699万人。一方面是计划招聘岗位数的下降——2013年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15%。面对一降再降的就业率,有人不禁发问:大学生就业究竟路在何方?就此问题,石家庄做出了漂亮而完美的回答。

这是一组闪光的数据,更是一组让人叹为观止的数字:在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措施下,石家庄实现了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全市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率为零。2011年石家庄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9.2%,2012年石家庄市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8.2%——在大学生就业日益成为社会难题的情况下,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走出了一条完美的上升曲线。

“每个大学生,都承载着全家的希望,一旦不能就业,本人会受到打击,全家也不得安宁。”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瑞彬强调,“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人才。作为省会城市和新兴的工业城市,石家庄太需要各类人才提供支撑了。”

近两年来,我市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一把手”工程,直接与干部考核挂钩,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服务:通过对应届毕业生实行实名制登记,建立毕业生求职人才库;充分发挥社区乡镇基层力量,挖掘中小企业就业机会,建立用工需求岗位库等一系列创新举措,使大部分毕业生顺利就业。同时,对于剩余10%存在就业困难或者有创业需求的毕业生,再通过组织培训、增加基层岗位、政策扶持等措施,使其实现就业。

家住裕华区的石鑫去年大学毕业。因为父亲去世,为了照顾母亲,他希望能找一份离家近的工作。社区通过“绿色通道”,很快就为他找到了一份令自己和家人都十分满意的工作。像石鑫一样,“就业绿色通道”为一个又一个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找到了工作,带去了对生活的信心、对未来的憧憬。

“山区教育扶贫把好事办在咱的心坎儿上,感觉心气儿越来越足,日子更有奔头了”

一位社会教育学专家指出,贫富的差距从根上讲,是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正是为了让同在一片蓝天下成长的孩子享受到同样的优质教育资源,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奔向美好的未来。

深山的百姓之所以长期贫困,在于其自身缺少脱贫致富的本领。“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掌握本领就需要良好教育,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正是把扶贫的着眼点从优化教育这个起点开始,用优良的教育提升山区人口的素质,增长其脱贫致富的本领,让山里娃们将来能够怀揣知识和技能走天下。

2011年我市正式启动实施“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明确提出,从2011年开始,在6个山区县,利用2年至3年时间新建6所城区寄宿制初中,新、改扩建50所中心乡镇(学区)寄宿制小学,将深山区学生全部免费异地安置到新、改扩建寄宿制学校就读;进一步加大山区县职业教育力度,确保那些未能升上大学的孩子,都能够通过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为加快推进“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建设,市里每年拨出5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工程建设,对工程涉及的规划、用地、建设等各类收费项目除国家、省有明确规定外,一律减免……截至目前,新、改扩建的56所项目学校已提前一年基本完工并投入使用,约4万名山区学生搬入新学校。

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学,环抱在苍翠群山中的井陉县测鱼镇中心小学顿时热闹起来。目送自己的孩子蹦蹦跳跳跑进学校后,测鱼镇沿庄村村民穆小燕喜上眉梢:“没想到孩子能进这么漂亮的学校上学,政府真是把好事办在俺们老百姓的心坎儿上了!”尝到实实在在的甜头,今后的日子更有奔头,这些淳朴的山里人心气儿越来越足。

“家门口就建有卫生室,拿药都是平价的,真是解决了俺们看病难、吃药贵的大难题呀”

“致富三五年,一病回从前;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这些令人唏嘘的民谣,曾是农民看病难的真实写照,但如今,这种状况已悄然转变。

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如何为600多万农民提供更为完善的医疗保障服务,一直是省会卫生工作的重点之一。近年来,我市着力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以创建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抓手,上硬件、强内涵、抓规范,有力促进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的提升。

如今,四千多所农村标准化卫生室,就如同一颗颗守护星,散落在省会的大小村庄,呵护和关爱着全市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使广大农村基本上做到了小病就地放心看,成为了农民的一大福祉。

“真想不到社区卫生室的药这么便宜,你看这急支糖浆,比过去要便宜一块多呢,一年下来能省不少钱呢!”家住长安区的李大妈高兴地说。去年我市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实验后,在社区和3000多个村卫生室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仅去年,便为群众减免医药费用近5000万元。

双向转诊和健康档案制度是社区卫生服务的标志性工作,是实现病人“无缝隙”管理的必要保证。近年来,我市建立并不断完善双向转诊制度,通过网络平台,社区医生在开具转诊单时,还能通过网络转诊,上级接诊医院不但能立即得到病人信息,还能打开该患者的健康档案,了解其在社区的诊治情况。

今年启动的新农合大病保险工作,扩大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病种范围,保障病种由6类增加到20类,基本解决因病返贫问题。

这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卫生医疗措施,使“病有所医”的梦想正走进现实。

“国家有特别扶助金,市、县都给失独家庭发着补贴,还有低保、养老保险,俺们生活没问题”

这是一个特殊的民生考题。

鼓励和帮助那些不幸失去独生子女的夫妇,走出阴霾,让他们重拾生活的阳光,重树对未来的信心,重获勇敢前行的力量,是社会的需求,也是政府的责任。

去年7月,我市出台《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关爱扶助办法》,在落实国家和省规定的奖、特扶制度及各种奖励的基础上,采取市、县财政分担的方法把独生子女死亡、伤残父母分为7种情况,按照不同标准发放经济补贴。这些充满关爱的政策措施,让这些不幸的父母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爱,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

“现在每个月县里给发500元生活补贴,市里200元;国家的特别扶助金200元,低保130元,加上155元的养老补贴,一个月下来就是1185元,生活上没问题。”几年前,无极县郭庄镇北汪村农民信二牛的独生儿子不幸离世,就在其全家生活陷入低谷时,人口计生工作人员主动登门,为他们送来救助金,并将他家纳入计生特殊家庭关怀扶助范围。

目前,无极、元氏、鹿泉、赵县和裕华区、高新区等地在严格落实市统一规定生活补贴标准的基础上,每人每月又提高了100元至200元。今年国家对失独家庭父母的特别扶助金标准也进一步提高。石家庄市今年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救助资金总额将近1600万元。

“屯警街头,等于屯安全感在群众心头,走在街上,一看到110警务站,心里就觉得踏实”

市民的安全感是幸福城市的前提。现在,当你行进在石家庄宽阔的街道上,徜徉在欢乐的公园里,必然会宽心于这座城市的和谐与安宁。这个城市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已扎根于市民的心中,显现在群众的脸上。

“屯警街头,屯安全感在群众心头”。作为市委、市政府“打造全国最平安省会城市”的重要举措,2011年7月,1320名民警、1320名协警进驻街头110座110综合警务服务站,24小时全天候、六大职能全方位、无缝处警接警。

如今,在石家庄市区各重要街口、繁华地段、学校周边、出入市口、居民社区等区域,走不多远,便会看到一座110警务站,三个方向透明的玻璃墙,白色字体的“公安”、“110”醒目而庄严。

清晨,当这个城市尚未完全醒来之时,警务站里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两人徒步巡逻,还有两人驾车巡逻。同时,留守警务站的民警也在有条不紊地工作,从上午8时开始,上门报警、求助的群众便接连不断。截至目前,全市110个综合警务服务站已处置各类警情70万余起,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3万余起。

警务站的设立,大大增强了市民的安全感。市民李唐深有感触地说:“以前骑车不敢把包背到后面,有一次就被人盯上了,要不是路人提醒就被偷了。”现在没这样的担心了,李唐指指随意背在身后的包高兴地说,每天上下班穿梭市区,沿途有5个警务站,真好!

深化平安建设、打造平安省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幸福石家庄的题中之义。回首这几年的时光,在市委领导下,全市上下戮力同心,全力打造全国最平安省会城市,一幅政通人和、百业兴旺、人民安居乐业的画卷已呈现在我们眼前。

“燕赵讲坛、彩色周末、动博会、高雅艺术演出,省城的文化味儿越来越浓,生活品位越来越高了”

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更多群众,让更多的“文化福利”为人民所共享。近年来,石家庄不仅在经济发展上突飞猛进,“文化民生”也红红火火,省会市民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

我们来看以下几个镜头:

在座无虚席的“燕赵讲坛”,一位听众由衷地说:“这是一座能够洗涤心灵的课堂,更是一个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

在社区“彩色周末”的演出现场,一位观众高兴地说:“好节目演到了家门口,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真是丰富多彩!”

在静谧的高雅艺术演出舞台下,一位市民感慨地说:“这真是把阳春白雪带到了老百姓身边,过去想都不敢想。”

在国际动博会的展馆里,一位外国客商竖起大拇指:“石家庄动漫公司制作的动画片,真了不起!”

……

群众的感受,只是石家庄公共文化建设的片断,而已经举办了9年的“燕赵讲坛”,走过了20个春秋的“彩色周末”,即将第8次迎来中外宾朋的“动博会”,都已经成为石家庄日趋繁荣的文化建设中的靓丽品牌。

如今,走在石家庄的街头,人们随处都可以感受到文化服务层次和水平的提高,感受到日渐浓厚的文化氛围:

在石家庄市美术馆,你可以免费欣赏国内外知名画家的经典力作;

在省、市博物馆,你可以参观到古今中外的艺术珍品展览;

在省、市、区各级图书馆、文化场馆,你可以读书、看演出、听报告,亲身参与文化演出;

即使家处偏远的农村,你也可以享受到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带来的福利,欣赏到知名艺术家的现场表演和经典电影。

当前,奚啸伯大剧院、丝弦大剧院、霞光大剧院等一批大型文化设施正在加快建设,这座年轻的城市将会随着文化设施的提升和完善,彰显出更加独特的文化品位和魅力。

“夜经济点亮夜生活,晚上再也不闷在家里了,逛街、娱乐、会朋友可选择的去处越来越多,越来越便利”

有人说,一座城市假如没有夜生活,那么这座城市是不完整的。诚如其言,打造健康时尚、业态多元的夜经济,让人们在下班后,走进夜色,享受现代都市的繁华与美好,体验休闲购物的便利,舒解一天的疲劳,成为我市的一项亮点工程。

近两年,石家庄的夏天是越来越“热”。“热”的不仅是温度,还有活力迸发的夜经济。从商场、超市夜间打折,到公交线路延时,再到各种娱乐消费场所推出的优惠措施,无一不鼓励着人们走出家门,参与到夜经济的火热氛围中。当从外地来省会探亲的小胡第一次漫步在这个城市的夜色中时,他惊奇地发现,这里的晚上比白天更加热闹:

熙攘的人群漫步在华灯初上的街头,车水马龙也成为流动的风景。夏意刚刚萌发,商场、超市、商业街、文化餐饮等场所便纷纷动了起来,给这座城市原本安静的夜晚披上了灵动而又靓丽的外衣。

“现在晚上出来无论是逛街还是吃饭、娱乐,选择越来越多,生活比以前丰富多了。”在省会一家房地产公司工作的郑女士感慨地说。

在前两年的基础上,今年省会的夜经济按照“巩固、提升、创新”的思路,进一步提升档次、品位、规模,通过十大工程建设,集中打造了一批夜经济标志性品牌,形成了很好的集群效应。流光溢彩的石家庄大都市气息更加浓厚,一座五光十色的不夜城正在向我们大步走来。

其实,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感受的变化和惊喜还远远不止这些。

老旧小区供热二次管网改造,让这个冬天更加温暖;

智能化交通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让出行更便捷;

老旧小区道路、排水管网、路灯设施整修,让旧貌绽放新颜;

“放心馒头”二期工程的投用,让食品安全更放心;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成年智力、精神、重度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将真正实现老有所养、残有所助;

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的修建,全市有60万人彻底告别了饮水难。

……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在这个伟大的时代,1000万石家庄人民的“中国梦”就是“转型升级、跨越赶超,建设幸福石家庄”,就是把我们的城市建得更像大省省会,为全省经济发展添分量,就是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信,只要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奋工作,石家庄人的“中国梦”必将实现。

 

 

编辑: 王仲平

相关文章
已有0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石家庄日报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法律顾问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