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城”走出“一代正人”

石家庄新闻网 时间: 2013-10-11 10:15:44 来源: 石家庄新闻网

名人故里行③

 

赵南星祠堂正殿的赵南星画像。

 

赵南星祠堂大门上的匾额为启功先生亲笔题写。

 

高邑县文保所收藏的赵南星印章。

 

赵南星著作木刻版。多系清初版,存放于东关赵南星祠堂,原数不详。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一部分遭到人为毁坏,现仅存四百八十余块,计十种著作。

 

赵南星著作。现存赵南星著作十七种,均系一九八一年以来赵氏后裔献出来的。

□本报记者 杨惠玲/文 张晓峰/图

■高邑县城东关:

明散曲作家、政治家赵南星故里

赵南星

赵南星(1550~1627) 字梦白,号侪鹤,别号清都散客。明代散曲作家,明朝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官至吏部尚书,是东林党的首领之一,与顾宪成、邹元标被誉为“东林三君”。

经历了明神宗、光宗、熹宗三朝,官至左都御史、吏部尚书的赵南星,面对当时黑暗腐朽的政治,“慨然以整齐天下为任”,利用掌管监察和组织人事大权,革故鼎新。他主张“振纪纲自皇帝始”,不怕冒犯权贵,罢黜贪官污吏,使得自己的人生三起三落。

但被贬回乡后,他并未消沉,一方面聚众讲学,一方面继续改革吏治的研究,著书立说。他的一生著述丰富,有《赵忠毅集》、《味擘斋文集》、《芳茹园乐府》、《学庸正说》、《史韵》、《笑赞》等传世。赵南星的诗文成就很高,尤以散曲、小曲最为著名。

赵南星含恨而死,崇祯帝继位后下旨肃清阉奸,降旨为赵南星洗冤,并追赠他荣禄大夫、太子太保,谥号“忠毅”。明史学家称誉是“一代正人”。

高邑,曾有“凤凰城”的美称。在高邑提起赵南星,几乎无人不知,家喻户晓。这位明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东林党领袖,一生嫉恶如仇,扶正抑邪,以致宦海浮沉。面对当时黑暗腐朽的政治,赵南星“慨然以整齐天下为任”,对皇帝进行劝谏,呼吁进行政治改革,由皇帝带头遵守封建纪纲,祛邪用正,改革官场作风,健全官制。他的政治改革思想及实践,在当时曾起到过积极作用,对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纪念祠堂 彰显磊落人生

在高邑街头,随便问起赵南星和赵南星祠堂,总会有人给你说上几句,并指点出大致的方位。循着他们所指的方向,在东关赵家街的南侧便看到了一处红门红柱的祠堂。门上悬挂着写有“赵忠毅公祠堂”的匾额,大门右侧立有刻着“赵南星祠堂”的河北省文化保护单位石碑。

赵南星祠堂原为赵氏宗祠,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原系平顶建筑,清嘉庆元年改建为硬山布瓦顶,其作为族人祭祀先祖的场所,一直被保存至今。1981年,为纪念赵南星赵氏宗祠改称“赵南星祠堂”。

赵南星祠堂上悬挂的匾额是书法大师启功先生亲笔所题。启功先生敬仰赵南星的为人,所以不直书其名,以其谥号而称,写成“赵忠毅公祠堂”。

推门而进,绕过屏风仪门,便可看到赵南星祠堂的全貌。祠堂占地面积不大,而且很简朴,只有前后二殿,后殿即为正殿,三开间。正殿门外有一副对联:“末世簪裾应少味,晚年水石有余清”,这是赵南星诗《鄗上》中的对句,流露出赵南星淡泊处世的思想和高风亮节的情操。

进入正殿,中堂张挂的是赵南星画像,儒雅慈善,忠贞刚毅。中堂对联也是摘录赵南星诗《秋怀八首》中的对句:义溥九天仍欲上,名留千载讵云奇。诗句揭示了赵南星光明磊落的哲学思想。

在正殿的墙上,还陈列着依据史料记载及民间流传的赵南星的故事所绘制的连环画。从这一幅幅画作中,我们循着赵南星留在这里的点点滴滴,走进他跌宕起伏、刚直不阿的人生。

刚直不阿 宦海三起三落

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赵南星出任汝宁府推官。他忧国忧民,体恤百姓疾苦,仅用两三年时间,便把汝宁府治理得安安稳稳。因为他善于治理政事,品行廉洁,办事公正,又逐渐升迁为户部主事。

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任吏部文选司员外郎的赵南星上疏陈言官吏队伍中的“四害”:一是结党营私,大臣不择手段抓官捞权的“干进之害”;二是诬陷排挤忠良,奸邪小人猖狂得志的“倾危之害”;三是任意任用州县官吏,造成民生日苦的“州县之害”;四是乡官横行无忌,其权力甚至大于郡守县令,无人敢问的“乡官之害”。赵南星认为“四害不除,天下不可得治”,表现出他的胆略和气魄。但是,他的上疏触犯了当朝权贵,落了个辞官回乡的结局。

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因大计京官的需要,万历帝准许起用赵南星为吏部考功司郎中,并参与主持了是年的京察。京察是明朝考察京官的一种制度,六年考察一次。赵南星与尚书孙鑨秉公执法挑选淘汰官吏。他们不徇私情,不畏权贵,对依附权势、劣迹斑斑的官员统统罢免。但是,赵南星等人的做法触犯了朝中权势,结果,孙鑨被罢官,赵南星被削籍为民。

光宗继位,赵南星又一次被起用,被任为太常少卿,后升任工部右侍郎。这时的赵南星已经70岁了,但是他不改初衷,“慨然以整齐天下为任”。明光宗当皇帝不足一个月便死了,熹宗继位,赵南星被任命为都察院左都御史,不久后代张问达为吏部尚书。

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赵南星与吏部尚书周嘉谨等人主持京察。这次京察,赵南星一如既往,对贪赃枉法和不称职的官员,坚决予以淘汰。在裁抑奸邪的同时,选贤任能,一批著名东林党人受到重任,担任各部要职,东林党人兴盛一时。但此时,得到皇帝宠幸的阉党魏忠贤的势力迅速崛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邪恶势力,人们称之为“阉党”。东林党人为伸张正义同“阉党”进行斗争,但魏忠贤假传圣旨,疯狂地迫害东林党人,对赵南星罗列了“十大罪状”,削籍为民。之后魏忠贤又假传圣旨,将赵南星发配代州。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赵南星病死在戍所,终年77岁。

回乡隐居 成就“东林三君”

第二次被罢官削籍后,赵南星回乡隐居,在东城脚下的“芳茹园”讲学授徒,与顾宪成、邹元标被誉为“东林三君”,驰名天下。

东林党是中国历史上名声很大的一个士大夫政治集团,是明朝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组成的政治集团。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吏部文选司郎中无锡人顾宪成被革职回乡。无锡城东有座东林书院,顾宪成及其弟顾允成等人把它修复,与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在东林书院聚众讲学。他们经常讽议朝政,裁量人物,自负气节,同朝中当权者相对抗。反对者们便称他们是东林党。

东林书院有一首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首楹联,脍炙人口,传遍全国。这也是东林党人政治取向的写照。

东林党人在朝为官时,敢于弹劾执政大臣,抨击权势显赫的太监,批评朝政;被削籍为民闲居乡里时,则通过发表“清议”的形式,阐述政治观点,议论朝政得失。他们的言行和政治主张,赢得了社会广大阶层尤其是不得志的士大夫们的同情和支持,许多正直的士大夫,成为东林党人或者成为东林党的坚定支持者,从而一度形成了一股强劲的政治势力。其中赵南星、顾宪成、邹元标成为核心,被誉为“东林三君”。

讲学著述 建树散曲成就

 

赵南星祠堂外貌。

赵南星在芳茹园一边讲学,一边整理文稿,刻版刊印,借文发泄愤世嫉俗之感,批评社会弊症。在罢官归里的30年间,他一直在这里居家生活,读书著述,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

芳茹园最早为赵家菜田,经多年建造,芳茹园成为一座园林式的居家之所,其楼堂屋舍,亭阁遍布,鱼跃荷池,蝶舞花丛……置身其中,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赵南星在他的《思党亭记》中,曾对芳茹园作过详尽而生动的描述:“……凿池种莲,汲水灌之,易涸也。……四周环塘,皆忍冬藤也。竹林中凿池,以为流觞曲水。井有水车,巽水而上,每灌蔬,则莲先得之。流觞则繇藤花之畦人于曲水,而注入池。莲盛开时,余束巾竹履坐其中,莲花环向,呈现萼送香,清流陨落,铿饲有声,余手欲鼓也,足欲舞也。”

赵南星于芳茹园中过着如诗如画的生活,但他并未消沉斗志,仍心怀江山社稷。尽管被万历皇上切责“专权结党”,罢之以官,然他不屈不挠,专于芳茹园中建起“思党亭”,并为之记,“而揭诸君子之姓名于座右”,思念缅怀,砥砺斗志,表现了他襟怀坦荡和无私无畏的高尚品格。他的作品对芳茹园亦多有描述,如《灌园》、《堂成漫兴》、《东园偶成》、《东园酒集》、《夏日感恩楼酒集》等。

赵南星在乡里长期接触民间文学,从中吸取创作营养。因此,他在散曲、民歌和寓言笑话的创作上建树颇多。他的一生著述丰富,有《赵忠毅集》、《味擘斋文集》、《芳茹园乐府》、《学庸正说》、《史韵》、《笑赞》等传世。赵南星的诗文成就很高,尤以散曲、小曲最为著名,表现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虽然赵南星为挽救明末朝政的颓势不遗余力,却葬送了自己的仕途甚至性命。但是,历史是公正的。后人没有忘记赵南星,除整修赵南星的祠堂外,高邑还将一条路命名为“南星路”,以纪念这位历史名人。

 

 

编辑: 王仲平

相关文章
已有0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石家庄日报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法律顾问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