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

石家庄新闻网 时间: 2013-10-23 10:07:38 来源: 石家庄新闻网

聚焦身边的感动之十九

 

每天上午要给淑贤按摩,下午给淑文按摩,对于一个73岁的老人,是多么吃力的事情。

 

每天吴淑英都要辅导姐儿俩学习。

 

南焦客运站的党员服务队日前为寄养在正定县南化村的33名孤残智障儿童送去慰问金和慰问品。

 

节假日,出嫁的五个女儿也回到家中,一家人团圆在一起。

 

一想到无法预测何时到来的分别,吴淑英和淑贤、淑文抱头痛哭,懂事的淑贤轻轻拂去奶奶的泪水。

 

姐儿俩经过奶奶七年的照料,现在已经基本具备生活自理能力。

 

淑贤、淑文的身体和文化知识有了明显的改观进步,这离不开吴淑英的辛勤付出。

本报记者 董永博 摄影报道

“头抬高点,保持一尺距离,你想长大变近视眼戴眼镜啊?”一口浓郁正定口音的吴淑英一边督促石淑贤和石淑文学习,一边抱起石淑文的头规范她写字姿势。

73岁的吴淑英是正定县南化村的一个普通的老人,她在2006年11月3日通过家庭寄养方式抚养了来自石家庄市福利院的双胞胎脑瘫弃婴,如今马上就满七年了。在这漫长的七年里,吴淑英不仅付出无数心血抚养照顾石淑贤、石淑文,而且还和她们建立了血浓于水的亲情,这份亲情写出了一个关于“我们仨”的感人故事。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一出世就带着不幸的烙印,他们绝大多数有残障,或智障,或肢残,或失聪,或患有其他先天性疾病。而这些孩子又在不谙世事时便失去了家庭,不知父母何在,不知自己来自何方,他们曾共有一个名字——“弃婴”。于是他们被送进了福利院,成了“国家的孩子”。 一直以来,我市福利院孤残儿童的养育模式是集中抚养,但与家庭儿童相比,他们缺乏的是父爱母爱和亲情氛围。为了探索孤残儿童新的养育方式,让集中抚养的孩子回归家庭、融入社会,2006年,正定县南化村成为我市福利院的第一个家庭寄养基地,这也是河北省第一个寄养基地。

2006年11月,石淑贤和石淑文以家庭寄养方式来到了吴淑英家,“姐儿俩刚来俺家时才7岁,瘦得脸上俩大坑,智力仅相当于两三岁孩子,尤其是脑瘫引起双腿畸形,路都不会走,整天瘫在床上。都是一把屎一把尿把她们带大的。”吴淑英说,“刚开始是真累,毕竟和正常孩子不一样,需要操心的地方也多,虽说都七八岁了,但根本不会走路。”

那时还住平房,为了锻炼姐儿俩,吴淑英琢磨了个法子,用两根竹竿在院子里搭了个架子,像双杠似的,专门用这“土办法”来让她俩练习走路。 “ 每天上下午各‘盘腿儿’半小时锻炼肌肉和骨骼,每天给她们做按摩练习走路,现在基本上淑贤能自己扶着栏杆上下楼,妹妹稍微差点,动作比姐姐慢点”。

7年,2500多个日日夜夜,淑贤和淑文都有了明显的变化,从只能躺在床上到现在不仅能上下床还能自己吃饭去厕所,甚至扶着楼梯扶手能上下楼。最让人惊讶的是,姐儿俩现在能认五六百个字了,简单的加减乘除也会。“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可因为身体原因学校不收,这可咋办,好在我年轻时候当过几天老师,我还能教教她们”。吴淑英说,“现在每天上、下午固定时间段锻炼,其余时间就用来学习,电视就在她们俩练习‘盘腿儿’时看半小时”。

吴淑英老人家是个大家庭,膝下五女一子。吴淑英老人和儿子住在一起,当双胞胎小姐妹“加盟”后,这个大家庭更多了一份忙碌和责任,也多了欢声笑语。“大孙女住校,星期天一回家就辅导她们功课,儿媳妇一买了嘛好吃哩,小孙子先给俩小姐姐吃,这四个孩子感情好得很。我那五个姑娘回我这儿,经常给淑贤和淑文带吃的和衣裳,从没当她们是外人”。吴淑英高兴地说。

对于家庭寄养,市福利院有着严格的程序管理,首先与寄养基地(村一级组织)签寄养协议,然后根据村委会推荐名单筛选寄养家庭。在送孩子前还要对“父母”们体检、集中培训,办理家庭寄养手续,定期回访检查、指导等。福利院根据孩子的年龄、身体状况、残疾程度,每月给寄养家庭支付一定数量的寄养费。石家庄福利院在实行家庭寄养之初,就予以防范孤残儿童在收养家庭中被歧视甚至是虐待,孩子的监护权在福利院,院里随时可以检查寄养情况,遇有不良现象,随时可以解除寄养关系。

按照规定,女孩到了14岁、男孩到了18岁就该返回福利院脱离寄养家庭。去年年底,已满14岁的石淑贤和石淑文得知她们要被接回福利院的消息后,与奶奶抱头痛哭,淑贤说:“奶奶,别让我们走,我们舍不得你!等我们长大了,你给我们在这里说个婆家,我们挣钱养你,照顾你,我们给你养老送终”。说起去年的这件事情,吴淑英眼角还是泛起点点泪光,“这俩孩子懂事,我没白疼她们 ”。

当记者问起,现在您都70多岁了还要照顾她们俩,这么辛苦有没有想过放弃的时候,吴淑英平静地说起一件事情,“去年因为福利院过年排节目,淑贤回去住了一星期,这一星期里淑贤不吃不喝总是哭,院长就问她为啥,淑贤说‘想奶奶’。现在要是把她俩接走就等于夺了我半条命一样”。

吴淑英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她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老太太,但是她在这7年里,用点点滴滴的心血,汇聚出了感人的无私和伟大,真心希望现实能按照他们期盼的轨迹那样,将“我们仨”的故事继续下去。

 

 

编辑: 王仲平

相关文章
已有0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石家庄日报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法律顾问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