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思考
岳 鹏
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立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科学把握发展规律、顺应广大农民群众改善生活品质强烈愿望、实现全省农村小康目标的重大举措。调动各方积极性,尤其是切实增强群众参与意识和建设能力,培育、提升发展的内在动力,从外援式到内升式,从“输血”到“造血”,是搞好这项利民工程的关键所在。
抓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不断增强群众的主体意识
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民办实事的重大部署,各地农村面貌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是,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着政府工作组成为行动主体、群众参与不多的现象。农民群众有的漠不关心,有的不积极配合,甚至还有的冷嘲热讽。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宣传力度不够,很多农民对这项工作认识不清楚,从而缺乏主动参与意识。二是从规划到任务落实,很多事情都由政府包办了,广大农民置身事外,没有参与其中,对整个工作不了解,无所适从。三是农民群众意愿表达不充分,对农民群众的所思所想理解不透彻,考虑农民群众的承受能力不充分。因此,广大农民群众实施农村面貌改造的积极性,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没有全身心地投身到这项重大工程之中,从而造成主体易位、缺失。因此,在发挥好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广泛地宣传动员、引导和调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其中。人民群众是主力军,他们积极参与其中,有助于形成一个思想统一,行动自觉,千军万马搞改造、千方百计促提升的生动局面。
抓理念更新,着力转变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
设施陈旧、生产和生活方式落后,是我省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开展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就是要通过配套改造、整体提升,大幅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品质,让广大农民群众尽快过上有尊严、高质量的小康生活。这既是一项事关我省四千多万农民群众福祉的民生工程,更是一场同千百年来形成的生活陋习作斗争的伟大革命。因此,我们在规划住宅、清理垃圾、道路硬化、美化亮化、建设文体和医疗设施的同时,还应就如何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树立现代、文明的生活理念问题制定有力措施,把文明和谐的村风民情建设作为提升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真正做到软硬件一起抓,并且要长期抓下去,直到抓出显著成效。否则,真正实现长远提升农村面貌就无从谈起,因为,刚刚建设好的设施会被闲置或者破坏,刚刚清理完的街道很快就又会垃圾遍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都不会有大的改观。
抓智力投入,大力培养各类拔尖人才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河北兴,农村稳则社会安。目前在广大农村,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村庄,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致富本领和致富信息。人们从事的主要还是传统农业,既没有特色农业、没有规模经营,也没有现代农业,更谈不上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低,仍然是制约我省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
因而,在这次行动中,要突出地抓好对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的科学文化教育,要以生产需要为导向,将专业理论学习、专业技能训练与专业生产经营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送教上门。要着重讲解法律法规,传授新思想、新观念,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守法律”的新型农民,使其逐步成长为在新农村建设中“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人才,成为“农村改革发展带头人”和“科技致富带头人”,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活力,创建和谐文明富裕、生态宜居的新农村。
编辑: 王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