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一线探访
藁城市董家庄村精打细算用好每一分钱
自力更生改造村容村貌
本报讯 (记者 侯天仪 通讯员 孙增军) 对于藁城市兴安镇董家庄村民来说,搞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不需要动员,把门前屋后弄得整洁漂亮,就是自己家的分内事;花掉的每一分钱也要精打细算,力求把钱用在刀刃上。
“许多村子的道路硬化都是靠外力实现的,我们村靠的是自己。”董家庄村民王书钟自豪地表示。王书钟家所在的巷道宽5米左右,笔直的水泥路通到下一个路口,不时有邻居驾驶着农用机械、运输车辆通过。董家庄村支书董胜华介绍,该村的街巷都是由村民筹资修建的,建筑成本分摊到各户,根据路的宽窄等指标,每户出资数额从不到千元到两千元不等。
由村民自己出钱硬化,这钱大家掏得心甘情愿吗?王书钟告诉记者,该村村民大多在外打工,这些年腰包鼓了起来,许多村民装修新房、购置私家车,日子越过越舒坦。美中不足的是,一旦下雨,街巷就如沼泽地一般,出门进村都成难题。董家庄是个大村,街巷数量众多,村集体的收入不足以支撑全村范围内的道路硬化。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活动开展后,村两委跟村民们商量,大家一致同意由村集体负责协调,村民各筹资金硬化自家门前路面。
在董家庄村,巷道宽窄不一,都是村民根据自家巷道实际需要进行修建。据董胜华介绍,在硬化道路过程中,村委会安排党员干部协调,测算好路面落差和雨水走向,并指导村民统一按照14厘米的厚度修筑,懂行的出力,其他人打下手,硬化工作基本一天就能完成。“像这种硬化作业,如果雇工程队来做,一平方米造价要超过60元钱,我们自己修建,一平方米也就30元钱。”
记者看到,村民门前并没有选择铺设美观大方的便道砖,而是用商品灰砌成便道。“我们村在面貌改造过程中花掉的每一分钱,都必须经过精打细算。”董胜华表示,村委会前面铺的便道砖虽然显得整洁大方,但去年冬天过后,便道砖变得凹凸不平,野草也从砖缝里钻了出来。于是,村委会组织村民,在硬化工程后把两侧便道也砌成了水泥路面,尽管从视觉上不如便道砖美观,但是从此省心省力。
董家庄村把钱花在刀刃上,体现在面貌改造提升活动的各个环节。该村主干道上新修建了35个路灯,造型时尚大方。但让董胜华最得意的是,这种类型的灯具一小时耗电仅为一分钱,按照每天晚上照明三小时计算,在路灯上的电费支出不会超过400元/年,而有的村每年在路灯电费上的开支就超过万元。原来,董家庄村选择采购一家LED灯厂的产品,包括LED灯泡、灯杆等零件在内,每个路灯的成本在1400元左右。虽然比安装普通路灯花费高出600元左右,但是与厂家签订协议,灯具十年内都将得到免费维护。“现在是农忙时节,我们不像以前因为电费原因舍不得用,现在尽量让路灯多亮一会儿。”
采访手记
农村面貌提升活动,实质上也是农民依靠自我力量、发挥自我能量的改造过程。可喜的是,在此项活动中,我市不仅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们的主人翁意识也被“激活”,找到了自己在农村生产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并且把家庭的“小我”和村集体这个“大我”统一起来,有效推动着农村事业向前发展。
编辑: 王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