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铜方壶 铜圆壶 铁足大鼎
□砾华
所谓“中山三器”,是指平山战国中山国王墓出土的铁足大鼎、铜方壶和铜圆壶。三件器物共有铭文1099字,行文流畅,文字精美,可称中国古文字精品奇葩。同时,关于战国中山国的历史,文献所载仅是只言片语,王室世系也不清楚,中山王鼎、壶铭文为研究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铁足大鼎周身刻铭77行,计469字,是一件圆腹圜底的铁足铜鼎,为中山王墓出土的九件列鼎中的首鼎,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铁足铜鼎,铭文字数仅次于西周时期的“毛公鼎”,大意是说:此鼎铸于中山王十四年,刻铭斥责燕国国君哙,受其相国子之迷惑,把王位让给子之而国破身亡;颂扬相国司马赒,辅佐少君谦恭忠信,率师征燕,扩大疆土数百里,占领城池数十座;告诫嗣子记取吴国吞并越国、越国又覆灭吴国的教训,不要忘记周边敌国时刻威胁着本国安全。
448字铭文的铜方壶,也铸于中山王十四年。铭文大意为:中山王 命令相国司马赒选取从燕国得来的好铜铸成彝壶,用于祭祀,可行礼法,可作常器,用来享祀上帝,用来祭祀先王。恭恭敬敬,一点儿不敢疏忽。并且记上美好的德政,阐扬辉煌的功业。我的伟大祖先文公、武公、祖父桓王、父亲成王,他们都有大德和训诰,留给我们子孙,使我有所效法:慈孝宽惠,举贤使能。上天没有辜负他们的愿望,使我得到了一个聪明能干的好助手——赒,以辅导我本人……燕王子哙,不顾大义,不友诸侯,弄得君臣颠倒,各易其位。对内,中断了召公的大业,绝灭了先王的祭祀;对外,又使子之朝觐于天子的庙堂,退而还与诸侯相会争较次列。这样就弄得对上忤逆了天意,对下违反了人心。我坚决反对!朕郑重地告之后世子孙,逆天行事必定招来祸患,顺应天命才能得到幸福。提醒后代君王一定要对百姓施以德政,有爱心有仁德才能江山永固。方壶铭文中,“皇祖文武、桓祖成考”,记录了四位先王的庙号,由此衔接起了前后共六代中山王的世系,对文献所载中山武公前后的历史作了重要补充。
铜圆壶是中山王之子为悼念先王而做。182字铭文颂扬了先王的功德及相国司马赒的功绩,警醒自己效法先王,重用贤臣,以仁德治国。圆壶铭文抒情与叙事交融,骈体与散文相间,语言生动,情真意切。在此,我们不妨欣赏一段圆壶译文:谁把国家的领土扩展了?只有朕的先王。当朕在新开辟的土地上行围打猎时,纵马在山野里驰骋,马蹄敲击地面弹出醉人的音符,野兔麋鹿在勇士们的攻击下束手就擒。让我们用新鲜的野味来祭祀先王,让先王的德行永垂千古。可悲啊!先王就这样离开了我们,让我们长久地痛哭流涕,再也感受不到往日的快乐和欢欣。
中山王,一直被史学界视为英明君主。他16岁即位,统治中山国20年,任用先朝老臣司马赒为相,使这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逐渐走向了繁荣兴盛。公元前323年,21岁的国君 与韩、赵、魏、燕等几个万乘之国一起称王,史称“五国相王”。公元前314年,中山国还趁燕国内乱齐伐燕之时,掠燕地数百里,列城数十,采燕吉金和重器,并参加了迎立新王的活动,然后很快回师,受到了周天子的褒奖和诸侯的祝贺。然而,正当中山国国力蒸蒸日上时,36岁的王却英年早逝了。其子继位后,虽然仍以年老的司马赒为相国,但国力已开始衰落。“中山三器”紧密结合当时中山先祖励精图治开辟盛世的艰难,以及夹处大国之间的危险形势,无论是先王的告诫还是继位者自勉,都透露出对治国前途的隐忧,对国家长治久安的企盼,今日读来感动之余亦发人深省。
编辑: 王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