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百年传承的技艺绽放光彩

石家庄新闻网 时间: 2013-12-22 08:58:10 来源: 石家庄新闻网

记录身边的非遗传承之七

本报记者 荣震翰 张晓峰 \图 杨惠玲\文

 

漏粉,这项制作粉条过程中觉得简单,却是非常耗费臂力的一项工序,常常一锅粉下来,两臂酸疼半天。

 

正是一些这样看似简单的用具,让红薯粉条技艺能够长久传承下去。

 

用传统手工方法制作红薯淀粉是制作粉条的第一步。

 

将淀粉碾成粉,准备和面。

 

和面是力气活儿,需要几个人一起来完成。

 

刚出锅的粉条先要进行冷却。

 

每家屋顶上都晾满了粉条。

 

拿着非遗传承人的荣誉证书,张群禄内心充满自豪。

 

放学了,孩子们总是和家人一起将做好的粉条加紧晾晒,张群禄也期待着孩子们能掌握粉条技艺,将这门手艺传下去。

 

通过开展手工粉条生产合作组,大家一起动手,不仅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而且粉条产量增大,品质更好,销路通畅,价钱跟着也上去了。农民们的收入增多了,奔向幸福小康生活的步伐越来越快。

初冬的山村,萧瑟而宁静。然而走进井陉县割髭岭村,每个粉条作坊里徐徐飘出的蒸腾水汽,以及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房顶晾晒的一排排粉条,将这个山村渲染得分外温暖与热闹。

割髭岭村位于井陉县南王庄乡境内,与元氏县接壤,村庄三面环山,为太行山和华北平原的交接地带,井元公路穿村而过。以红薯为原料、纯手工制作、传承了一百多年的粉条制作技艺让割髭岭声名远播,割髭岭纯红薯手工粉条成为名闻乡里的地方特产,并被列入石家庄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刚到村口,正在晾晒粉条的村民便吸引了我们的目光。随便走进一家粉条作坊,水汽蒸腾中,几个人动作协调地揉面、漏粉、捞粉、整理……当一排排粉条晾晒出去的时候,村民们致富增收的愿望也即将实现。

割髭岭村地势较高,土壤为沙土,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宜甘薯生长。“我们这里水质好,浇灌甘薯地的水都是从山上打井引下来的,清凉、甘甜,烧开后都没有水垢。”割髭岭粉条传承人张群禄介绍,这里生长的甘薯属于淀粉型甘薯,成熟的甘薯面质精细、含淀粉高,加工出来的纯甘薯粉条没有任何添加剂,品质很好。“再加上采用传统工艺加工、纯手工制作而成,因此,我们的粉条口感好、筋道、耐煮,人们都叫它‘煮不烂’。 ”

割髭岭加工粉条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传从清朝同治年间流传至今。“割髭岭粉条的制作工序繁琐,技术性强。”张群禄一边忙着做粉条,一边介绍粉条的制作工序。将精选出的红薯洗净、粉碎成浆泥,然后将浆泥用酸浆沉淀法进行两次过滤沉淀,再将沉淀好的淀粉吊包、晾晒脱水、粉碎。“把粉碎的淀粉按一定比例用开水打糊、和面,这道工序极为讲究,粉质的好坏关键就在这儿。”张群禄介绍说,开水打糊搅拌好后,将淀粉倒入盆内开始和面,经过反复揉搓,做到手光、面光、盆光为好。“面和得好不好,凭的是经验和感觉。”将揉好的面放入葫芦瓢内漏到沸水锅里,漏完一瓢便捞出放进凉水锅里冷却。“这时候,粉条的制作就差不多完成了。”说着,张群禄把冷却好的粉条捞出整理,摊到杆上晾晒,“天气好的话,粉条一天就能晾好,然后打捆、装袋,就等着卖出去了。”

“原来制作粉条都是一家一户,不出活儿产量小,销路一般。现在好了,我们几家联合成立手工粉条生产合作组,制作粉条时大家一起动手,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不起来的事,粉条产量大而且品质好,销路畅通了,价钱也就卖上去了,我们的收入增多了。”张群禄一边干着活儿,一边和记者唠着嗑。

割髭岭粉条粗细均匀,有宽条和圆条两种,柔中带筋,久煮不烂,口感极佳,以其上好的品质在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受到好评。“我们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割髭岭、吃上割髭岭的粉条,也让这门老祖宗留下的手艺继续流传下去。”年过七旬的张群禄希望割髭岭粉条的制作技艺在他的手上能够发扬光大。

 

编辑: 王仲平

相关文章
已有0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石家庄日报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法律顾问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