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南冶脸子会:穿戏服的武术表演

石家庄新闻网 时间: 2014-01-10 09:54:17 来源: 石家庄新闻网

魅力非遗——平山南冶脸子会

 
 

南冶脸子会第九代传承人王明亮(左二)正在与大家切磋技艺。

平山南冶脸子会是化装武术的一种,“脸子会”为当地俗称。南冶脸子会集传统历史文化、服饰文化、戏曲艺术、武术技艺于一体,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花会娱乐节目之一,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报记者 杨惠玲/文 张晓峰/图

久违的阳光暖暖地照在平山南冶这个宁静的小村庄。在一个普通的农家院里,几个人正在忙活着,有的将装在箱子里的戏服、道具一件件拿出,有的在整理着髯口,有的在准备锣鼓等家伙什儿,还有的已迫不及待地穿上戏服开始化装……这是南冶村脸子会的成员们准备小试身手,为春节期间的演出热身。

历史久远的表演形式

南冶村地处平山县西南部深山区北冶乡,太行山在这里形成的断层特征清晰可见。在断层山之间的河谷狭地上,生活着一辈辈智慧淳朴的南冶人。南冶、北冶一带,历来是平山县西部山区有名的“文艺窝子”,人文历史悠久,文艺活动兴盛。

南冶东临险溢河,西靠瑜珈山,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据史料记载,被尊称为中华始祖之一的轩辕晚年曾在此修行,史书上称这里是“盛夏凌然故曰寒门”。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古中山国的西部边陲,史称“中山谷口”。秦汉以后,中山谷口改称冶谷,因为此地发现了很有经济价值的银和铁,这里便很快形成以冶炼为主的行政部落——南冶和北冶。

相传,佛教文化进入中国内地后,南冶村于宋代慈宁年间建起了寺庙,外来人众日渐增多,庙会文化开始兴起,“脸子会”形式由此得以被外地人带入南冶。

明清时期,南冶村一带的庙会文化达到鼎盛阶段,“南冶脸子会还传到其他地方,平山好多村庄纷纷立会组团演练,出现了走村串演的许多民间武术会。”南冶脸子会的第九代传承人王明亮介绍,曾经,脸子会流传极广,平山镇杨西冶、丁西冶、东回镇、东苏庄、东庄、温塘镇、南北马冢、古月镇、甘秋、桃科、菜树湾等村庄都有脸子会武术团,全县各地的庙会上,总会见到人们围观“脸子会”热闹红火的场景,掌声、喝彩声不断。于是,南冶脸子会这种既可以在舞台上,又可以在街头巷尾,不受场地限制的表演形式,在周边村庄相当有“人缘”,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刚劲与柔美的完美结合

脸子会是民间武术表演的一种形式。武术表演在庙会上叫武会或称社火,在民间被分成三大类。一是开说社火,也就是一边道白一边武打;二是马上社火,也叫脸子会,以传统戏曲中武打故事为内容,有“凡演必化装,所演皆打戏,有套路,无对白” 的特点;三是马下社火,也叫江湖社火或称响马会,表演时不化装、不道白,属纯武术表演。

临近晌午,南冶村的古庙前渐渐热闹起来。看着熟悉的邻居身穿长衫短褂、足蹬快靴、戴着头盔、挂着髯口,村民们渐渐聚拢过来。随着鼓点一声紧似一声,已经装扮好的演员们便踩着锣鼓点登场了。只见一身白衣的“吕布”一杆枪上下翻飞,与“刘备”、“关羽”、“张飞”战在一起……

南冶脸子会以传统戏曲剧目中的武术对打故事为主要演示内容。在“脸子会”的鼎盛时期,开始形成“头会子”、“二会子”、“三会子”、“四会子”,《三英战吕布》、《打韩通》、《燕青打擂》、《呼延庆大上坟》等一批经典“会子”剧目发展到纯熟的地步。

王明亮告诉记者,“头会子”《三英战吕布》演的是三国时期刘备、关羽、张飞三人联手大战吕布的对打故事,分为“单哩”、“戴帽” 、“莲花板”、“盘枪”、“小围场”、“大围场”六场,在整个打斗场面上,刘关张的红、蓝、黑三色古装服饰与吕布的白色古装服饰相互映衬成趣,闪转腾挪,煞是好看。在激烈壮观的厮杀打斗之中,观众不时报以阵阵喝彩。

南冶脸子会的武打动作有着明显的特征,“出马三枪”“旱地拔葱”“回马刀”“回马枪”“对扎拧枪”“长沙阵”等基本武打动作充分体现了古代的武打特征。在战鼓、铜锣、大钹、小钹等鼓乐的伴奏下,脸子会的表演刚劲有力,节奏感极强。

脸子会表演所穿的服装,则以舞台戏曲服装为主,演员穿戴上紫金冠、烈子筒袖袍、联带、背套、彩裤、包金、翎子等,表演中又展现了柔美的一面,给人以美的享受。

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锣鼓不停,表演仍在继续。在“三英战吕布”中,除了英俊潇洒的“吕布”外,身穿红色戏装的“刘备”也颇为引人注目。只见他动作娴熟、身手灵活,随着鼓点的铿锵声,招招式式都那么有“范儿”,赢得一片叫好声。如果不仔细观察,谁也看不出这位“刘备”的扮演者高胜文已是80岁高龄了。“今天老爷子高兴,非要上场亮个相。”王明亮笑着说。

王明亮介绍,近代以来,由于战乱、灾荒,脸子会的演出人员断档或青黄不接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脸子会”的部分“会子”剧目失传。此外,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学演“脸子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而老一辈传承人的相继过世,也使“脸子会”的传承步入濒危状态。“现在,平山只有我们南冶脸子会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有演出。在目前在世的传承人里,我已是最高辈分,但我也是快70岁的人了。”王明亮的话里隐约流露出一丝担忧。

令人欣慰的是,遵循祖上流传下来的规矩,南冶脸子会从清代光绪年间第一代传人高常青开始,每十五年举行一次本村武术比赛,获胜者作为下一届“脸子会”的传承人,也就是“会头”。这个规矩一直没有改变,使得南冶脸子会的技艺一代代传承下来。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其他村“脸子会”消失的情况下,南冶脸子会依旧很红火,活动人数最多时达到100多人,其中有十五六岁的少年,也有70多岁的老者。“现在,南冶脸子会的传承人已传到第十二代,扮演吕布的王彦博就是第十二代传承人,今年28岁。我们现在还在培养新人,他们都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王明亮说,目前,村里参加过“脸子会”的人有三四十人,虽然有一半长期在外打工,如果村里“脸子会”有重要活动,只要会头一个电话,他们就会放下手里的活计,从外地赶回来。“这靠的就是他们对这门民间技艺的热爱啊。”王明亮感慨道。

 

 

编辑: 王仲平

相关文章
已有0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石家庄日报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法律顾问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