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土于平山战国中山王墓
■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双翼神兽,是战国中山国独有的青铜珍品,出土时两两成对共四只。双翼神兽的形象十分奇特怪异:虽然有点像狮子,却又生有翅膀,高高昂起的头上,怒目圆睁,长舌猛挺,利齿交错,似在张口咆哮,极富强健矫捷的力度美,在抽象、夸张、变形的艺术设计中,将飞禽走兽的特点集于一身,展示出两千多年前古中山国人丰富奇特的想象力。
迄今为止,在国内其他地方,尚未发现类似造型的青铜器。双翼神兽的独特性,与战国中山国“独特”的国情是分不开的。由当时的少数民族鲜虞族建立的中山国,其文化之绚丽奇特,与燕、赵两地深沉厚重的汉族文化有着明显差异。在青铜制造业方面,战国中山工匠更是将错金银工艺发展到了极致。双翼神兽的体表,以粗细不同的银片、银线“错”出变化无穷的斑纹,特别是兽背上那两只蜷在云中的小鸟,更为威武凶猛的神兽平添了灵活、生动的气息。
双翼神兽的动态美是鲜明可感的——它前胸低沉,后臀隆起,伸出于两肋之间的长翼呈欲展未展之状,似乎随时准备腾空而起。有人因此猜测双翼神兽是远古神话中的风神“飞廉”。据说,“风神飞廉”身长长毛,并生有双翼,是一种善于飞走的神兽。据《古史箴记》载:“风伯飞廉鹿身雀首,头生尖角,通身豹纹,尾如黄蛇,帮助蚩尤一方参加华夏九黎之战。曾联合雨师屏翳击败冰神应龙。后被女魃击败,于逐鹿之战中被擒杀。”另据《楚辞集注》和《汉书·武帝纪》注释中对飞廉形象的描述,飞廉应该是一种鹿身、头如雀、有角而蛇尾、豹纹的飞禽,由此可见,远古神话中的风神“飞廉”与双翼神兽的造型相差甚远。
在双翼神兽出土之前,人们只是在东汉以至南朝的石雕中见到有翼神兽。因此,学术界一直有种看法,认为中国古代的有翼神兽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起源于古代底格里斯河中游的西亚国家,后经波斯传入印度和中国。直到1977年,双翼神兽在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出土,才使得一些考古学家改变了看法。
至于双翼神兽的使用功能,考古工作者初步推测为王帐中用于镇席的镇物。但是,令人费解的是,这四件双翼神兽却两件一组,分别放置于中山王墓的东库、西库中(墓葬中出现专门放置随葬器物的“库”,是战国中山独有的墓葬形制)。东库的两只神兽与帐具等生活类器物相伴出土,西库那两只却是与铜、陶礼器及乐器、玉器等一同出土。而且,东库两只神兽出土时的位置在中部空地,与各类生活类器物未见有直接的组合关系。如果双翼神兽是用于镇物的话,一组四件本不应分置于东西两库中;如果说它们是古人供奉的神祗,同时出现两两相对的四件,则未免有失于对“圣物“的尊崇……凡此种种,都使得双翼神兽的神秘色彩更为浓厚。 李立华
编辑: 王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