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敕建嘉应寺 周穆王战功铭坛山
本报记者 安春华
天子周穆王 勒石纪吉日
在赞皇县嶂石岩景区槐泉寺内,一块貌不惊人、仅一米多高且有裂缝的石碑,如今被罩在玻璃罩里严加保护。赞皇县除了李氏墓群和治平寺石塔为“国保”、新石器时代的万坡顶遗址为“省保”以外,其他文物古迹都是“县保”一级,但是走访赞皇县的一大感受是:“县保”的名气不一定小,甚至远远超过那些“国保”——就像这块“吉日癸巳(音“鬼四”,记者注)之记”碑。
县文化馆张庆全书记说,综合《史记》、《穆天子传》、《赞皇县志》(民国版)及《赞皇乡土志》(民国版)等资料记述,三千多年前,周穆王姬满北伐犬戎,获胜于山赞 山,为赞颂、感谢皇天祐助,封此山为“赞皇山”。原来赞皇县城这地方是个镇,隶属于房子县(旧址在今高邑县故城村)。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房子县西部区域置赞皇县,以赞皇山为县命名。这个名字一千多年来基本没变过,由此,赞皇也成为当之无愧的千年古县。
赞皇山,其具体地址至今仍有争议。以当前官方地名登记为准的话,它在县城西南25公里,黄北坪与嶂石岩两乡交界处。由于周代的古战场遗址难觅踪迹,我没有去爬这座赞皇山。张庆全去过两次,他说夏秋季节林木葱郁,风景不错,山顶上有民国时本地秀才题刻的“赞皇山”三字隶书。
周穆王在赞皇除了为一座山命名,还在另一座山上刻下了“吉日癸巳”四个大字,这座山是坛山。它在县城东北、快到元氏县界的地方。《穆天子传》云:“穆天子登赞皇以望临城,置坛此山,遂以为名。”坛山不高,亦不起眼,但这里很可能是中国“史上最早”的石刻诞生的地方。周穆王刻下这四个字,意在告诉后人“癸巳这天是个好日子”。本来,在古人眼里,癸巳日是凶日。当地传说,周穆王到赞皇之后,犬戎兵与他在深山密林中周旋,出没不定,难觅踪影。穆王找不到战机,兵困马乏,愁眉不展。一日行至“三皇庙”昏昏入睡,梦境中三位长者自称天、地、人三皇,各赠穆王一个字,连起来为“坛、盛、醋”。醒后穆王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劲念叨:坛、盛、醋,坛、盛、醋,……猛然间悟道:坛,檀山;盛,得胜。“醋”呢?拆开来看,右边“昔”上下分开读,是廿日,左边的“酉”,为“酉时”。又一琢磨似乎是:廿日酉时,檀山获胜。问了问身边的人,说明天就是廿,癸巳日。周穆王便号令军队务必于明日酉时前赶至檀山大战犬戎。这时部下有人劝说:“癸巳”不吉,不宜出兵。穆王不信那一套,坚持发兵,竟大获全胜。因此,穆王乘兴题刻“吉日癸巳”。
吉日癸巳 日期成谜
对于赞皇来说,周天子的驾到堪称本地文化史上第一大事。此事在民间口口相传,但那石头上的四个字却不是谁都见过,就算见了,也不是谁都认识。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渐趋湮灭无闻,直到公元1052年,一个人的到来。
此人名叫宋祁,官至工部尚书,“红杏枝头春意闹”就是他的诗句,由此人送雅号“红杏尚书”。这年夏天,他轻车简从登上坛山,寻访传说中的周穆王题字。他此行不虚。“吉日癸巳”四字“笔力遒劲,有剑拔弩张之状;地荒且僻,历数千年鲜有知其奇古而往寓目者,雨激风射,日销月铄,几何其不遂湮灭……”
有宋祁振臂宣传,坛山刻石的美名迅速在京城内外传播开来。这新闻传回赵郡时,郡守坐不住了。他迅速弄清楚了事件发生的前前后后,并派人去现场调查,证实坛山刻石确为“前古绝妙之迹”。于是,他的下属、赞皇县令刘庄“因督工凿取,辇置归我”。刻石就这样生生被人从坛山上凿下来。这是为了保护刻石免于风吹雨淋?还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近距离睹其风采?不得而知。总之,虽然后来欧阳修在他的《集古录》中记述此事,说“闻者为之嗟惜”,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凿下来的石头观者盈集,一时间,争睹坛山刻石,成为文化圈的时尚。
或许是看的人太多,连郡守也感到担心。1053年,李中祐继任郡守,他“幸权守于此,而睹其真,且惧经历久远,一旦圮剥,或坠于地……”后果不堪设想。这年夏天,李中祐在坛山刻石上加了题记,并原样复制了一块以备慕名前来的观众。刻石原物被保护起来,嘉祐四年即公元1059年秋,移于州廨。
政和五年即公元1115年,“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的宋徽宗赵佶,广征天下花石,著名的坛山刻石自然没忘,被其调入内府欣赏。公元1127年,赵佶做了金人的阶下囚,坛山刻石原物从此失落,再无消息。而李中祐制作的那块复制品,一直保留到今天,1990年移置槐泉寺。
今天我们看这块石碑,旁边的题记很清楚,而中间的“吉日癸巳”四字碑面却坑坑点点,或是李中祐复制时故意模仿原碑风化后的石纹?今人不得其解。另一个争议之处是,“癸巳”这一天,究竟是哪一年的哪一天?按照柏杨先生的说法,周穆王所处的时代属“半信史”时代,今人要想弄清一个具体日子难于登天。但赞皇人王焕春先生,硬是下大力气考证出了确切日子:公元前1011年10月12日。他将研究成果寄给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天文历算专家张培瑜先生,对方复函:“历史上穆王时代的真实历法情况如何,至今学者的看法还不统一。但,您的讨论和意见能够独成体系、自圆其说,可成一说。”
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疑问是:周穆王时代人们写哪种字?宋代著名金石学家赵明诚,在其名著《金石录》中公开质疑:坛山刻字“世传周穆王书,案穆王时所用皆古文科斗书,此字笔画反类小篆,又《穆天子传》、《史记》诸书皆不载,以此疑其非是。姑录之以待识者”。张庆全认为,周穆王时期处于文字的形成期,这四个字三个是小篆,“癸”字是甲骨文,小篆与甲骨文混用,说明那个时代文字尚未定型。直到秦相李斯将各国文字统一为小篆,文字的写法才有了标准。
由于年代久远,面目模糊,关于“吉日癸巳”的谜题,还将继续为后人讨论下去。
治平寺石塔 遗世而独立
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在田野里看见一座极尽精致又饱含沧桑的孤塔时的感受,于是想到了“遗世独立”这个词,虽然并不确切。你能看出打造它的匠人付出的心血:须弥座上环刻的伎乐人,或吹奏乐器,或翩翩起舞,衣带若飞;仰莲承托的四层塔身,每层上刻佛教故事,下辟佛龛并刻出假门、假窗,那相对的两个佛龛之间竟然是凿通了的,使实心石塔平添玲珑剔透;每层塔檐都仿照木结构雕刻,而且还刻成重檐;第三层塔檐上高浮雕卷云纹,那饱满的云头像要从塔上飘出来;甚至第四层华盖底下,这种伸长了脖子也不容易看到的地方,也雕满了图案,尽管我说不出那图案是什么。
它的沧桑你也能一眼看出,因为它很旧,风化、破损、塔檐缺角,一看就知道年头不短了。它建于唐天宝八年(749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就石家庄而言,高型砖塔属灵寿幽居寺塔最早,而高型石塔(不算体量小的经幢类)则属它最早。它就是治平寺石塔,在赞皇县南清河乡嘉应寺村村北。
说到寺的历史,比塔还要早很多。治平寺原名嘉应寺,据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金台大功德寺首座洨川古山”所写《重修治平寺》记载:“直隶真定府赵州之赞皇郡治之东南,南去城约十里许,后有清流,前无隔碍,中之平坦,四顾山环之地,其间有古刹肇自隋开皇三年,并刃建为嘉应寺。唐天宝八年院心起大浮图一座,前左右小石塔四座,宋仁宗(应为宋英宗,记者注)治平二年更为治平寺,皆赐额也,兴于唐宋,废于金元。”
被尼姑抚养长大、崇信佛教的隋文帝,登基后下诏全国各地大建寺院,赞皇嘉应寺即是其敕建寺院之一。此寺虽废于金元,至明代又有僧人发心修缮,使其“殿宇成群,佛像林立”,而成一方名寺。“七七事变”以后寺院毁于战火,现仅存石塔一座、经幢一座。
关于治平寺,当地有许多有趣的传说。说这里是“五岳朝拱”的风水宝地,龙气很旺,隋文帝建寺是为了镇压龙气,防止出新皇帝跟他争天下。到了唐代,崇信道教的唐玄宗忽然有一天龙体不适,急召张果老询问,得知赞皇县济河中有五龙出世,大唐将亡于五龙之手。为求江山稳固,嘉应寺方丈建造佛塔,作法将五条小龙压在了宝塔之下。但到唐朝末年,方丈换了好几代,有一个不知情的小和尚将塔上的法帖揭了下来,五龙趁机出世,这就是五代梁、唐、晋、汉、周五位开国皇帝。
民间传说不足为信,但这座石塔实实在在矗立在这里,它正在等待一次修缮,由国家文物部门批准的、专业而认真的修缮。
旧事代代传 溯源五马山
在赞皇,另一处“县保”五马山石雕,正在准备申报“省保”。在五马山东边的山坳里,当看到这五匹体态丰腴、形体健硕的石马时,便感觉这是我所见过的观感最好的“县保”级文物了。五匹石马除一匹缺头、几匹缺了耳尖以外,总体保存完好。其大小和真马类似或略小些,一匹为行进状,四匹为静立状。另有石人两尊,体量比现在的真人略矮,头部为后补,其中一石人衣襟下雕有“至元三十七年十二月*日立”字样。不过,石人衣襟上雕的字,并不代表石马的雕刻年代。关于石马断代,众说不一,早的有说是东汉的,晚的有说是宋代的。县文广新局李国方告诉我,这要等向上申报时,看专家们如何判断。
在当地,五马山可算历史文化名山。山不高,位置却重要,这条南北走向的小山脉,像一扇屏风把赞皇县城和华北大平原隔开,素有“一山临旷野,千里俯平原”之说。为什么古人在这里安置了五匹石马?据当地学者考证,有三种传说。
第一种传说曾登载在《陕西民间故事》上面,说的是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各地豪杰争相起义,刘秀到河北来招兵买马,被王莽(按史实应为王朗,下文同)探知,率军追拿。刘秀被追得狼狈不堪,只剩下他和邓纯等五个人,骑着五匹马。当走到五马山下时,一行人已几天没吃没喝,五匹马也没喂草料,没有饮水,相继累死。刘秀正仰天长叹时,突然一片祥云飘至刘秀身边,从祥云上下来五匹骏马,刘秀等人大喜过望,骑上骏马,腾空而去,追兵眼看着刘秀等人被天马救走,却无可奈何。天马将刘秀载至真定,刘秀从真定起家,队伍逐渐壮大,终于打败了王莽,做了东汉第一任皇帝。为谢天马救命之恩,命人根据记忆中天马的模样,在五马山东侧的山坳里,雕刻了五匹石马以示纪念,山也由此得名。按这说法,五马山应是皇封之山。
第二种传说在旧《赞皇县志》中有记载。县志里说,东晋时期,有一位将军爱骑一匹白马,人称白马将军。六月暑天,天气炎热,白马将军骑马登山,渴得嗓子冒烟,却找不到一丝水源,突然,白马踏在一块草地上,一股清泉喷涌而出,白马将军大喜,人和马喝足了泉水而去。从此,后人称此泉水为白马泉。白马泉就是现在五匹石马西面的那两眼小井,常年水流不断。
后来,白马将军被百姓传为“五马将军”,又在山上雕塑了五匹石马,以示对五马将军的纪念,又雕了两个武士,象征将军的卫兵。后人因县志里有白马泉一说,多数人按此说法。当地学者在整理“千年古县”资料时,发现严华寺村有一块墓碑,上写“五马山西十里,有村曰严华寺”,碑文记载年代是北齐天保十年,因此可以证明,五马山在南北朝时期已有其名,第一种说法东汉和第二种说法东晋都有道理。
第三个传说是从当地看山老人那里访问得知。据看山老人说,南宋时期,岳飞领导的岳家军所向披靡,打到了朱仙镇,为了彻底打败金兵,岳飞派他的五个儿子岳云、岳雷、岳霆、岳霖、岳震,北上打探金兵的虚实,赞皇五马山曾经是北宋马扩抗金的地方,信王赵臻在起义失败后下落不明,传说可能还活着,岳云带着四位弟弟,寻访来到五马山,却看到这里白骨横陈,草木灰黑,岳云五人忍不住潸然泪下。掩埋了烈士遗骨,岳云五兄弟驻足五马山上,发誓要报此仇,催马离去。后来,岳飞、岳云被奸贼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屈杀在风波亭,赞皇人为了纪念岳云五兄弟曾到五马山一游,不敢明着祭奠岳云等人,便在山上雕塑五匹石马以示纪念,此山便称为五马山了。这种说法因和前述墓碑所示五马山名出现年代不符,因此,只是一种传说。
五马山扼太行山之出口,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赞皇县志》和《赞皇乡土志》皆有记载,南宋初年,信王赵臻和总制马扩领导的抗金义军,在这里抗击金兵,由于得不到南宋的援助,被金将讹里朶打败。五马山上留下的一些地名便是证明,其主峰称大寨垴,次峰称二寨垴,南侧有车股寨。后来又有沙真领导的义军在此抗金。《元史·史天泽传》记载,宋宁宗嘉定十六年,大名总管彭义斌和武仙联手想夺取真定,被元将史天泽探知,把彭义斌包围在五马山,彭义斌焚山自守,史天泽率铁骑入山,俘获彭义斌斩之。清朝末年,五马山下曾兴起义和团。抗日战争时期,赞皇人民配合129师骑兵团发起北马村战斗。故五马山被赞皇人民称为“五抗之地”。
五马山也是儒释道三教文化之山。相传神医孙思邈曾隐居在五马山头的净业寺中很久,为民治病,是故,五马山又称药王山。净业寺旧址,就位于五马山东北侧一处名叫堂沟的地方。如今,五匹石马附近分布有各类庙宇,每年三月、十月过两次庙会,附近县域的人们来此朝拜上香,五马山的故事广为流传。
专题顾问
河北省文物局研究员 谢飞
河北省文物局项目管理处处长、河北省考古学会副理事长 张文瑞
河北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高级工程师 刘智敏
石家庄市文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张献中
石家庄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栗永
燕赵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梁勇
(排名不分先后)
自助游路线
“吉日癸巳之记”石碑在嶂石岩景区槐泉寺,寺位于去天然回音壁的必经之路上。喜欢野爬的驴友可登赞皇山,这里正在开发,暂不收门票。
从县城向西南行驶,到达黄北坪乡以后拐向南,到“了丝坡”村后,再走17里小路(不能通行汽车)到达山下。五马山在县城正东,从元氏往赞皇县城走,途中有一条往正南去的山前工业大道,沿此行驶可到五马山下。
我用五笔打字,每当打“赞皇”两个字时,总是习惯性按词组来打,但总是打不出来,总得删掉再分别输入“赞”和“皇”两个字。我觉得软件系统应该把这两个字列入词库,因为全国挂“皇”字的县只有赞皇一个,全国挂“皇”字的市也只有秦皇岛一个。这两个地方都因帝王的到来而名垂千载,而它们历史文化的独特性,也正缘于此。
编辑: 林福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