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非遗——刘海的传说

写有“汉朝刘海大仙”的残碑。

雕着刘海与金蟾图案的刘海桌局部。

刘海庙出土的赑屃。

传说中刘海戏金蟾的古井井壁残部。
一出湖南花鼓戏通过央视春晚让“刘海砍樵”家喻户晓,而“刘海戏金蟾”的故事在民间也流传颇广。在人们的印象中,“刘海”是“南方人”,而藁城刘海庄发现的古代残碑以及多年的考证却证明,“刘海”与刘海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刘海传说”也被列入河北省第五批非遗名录。
□本报记者 杨惠玲/文 张晓峰/图
刘海庄的悠久历史
在藁城市东南15公里有一个村庄,藁贾公路穿村而过,这里便是刘海庄。刘海庄是一个有近8000口人的大村,村东是定魏公路,南边不远就是衡井公路,交通的便利使得刘海庄一带十分繁华。
在刘海庄一处院子的角落里,堆放着一些残砖碎瓦和几通石碑,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在刘海庄村民的眼里却是宝贝疙瘩:“这是当年刘海庙、刘海寺里的石碑,上面的记载正好印证了村里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刘海的传说。”刘海庄村党支部书记、刘海文化研究协会常务副会长李锁栓介绍说。
2009年2月,刘海庄村民在闲置的宅基地里挖红薯窖时挖掘出了一通残碑。2010年4月,村民又在村中一眼枯井里发现了一通残碑。石碑虽已残破不全,但剩下的石碑上可以清晰地看出一块刻着“汉朝刘海大仙”,另一块刻着“大汉刘海遗迹处”。
石碑的发现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关注,更让刘海庄村民心里产生了疑问:“莫不是说戏金蟾的那个刘海真和刘海庄有什么渊源吗?”因为在刘海庄村一些上年纪村民们的记忆中,一直到1947年以前,村里还曾有一座刘海寺和一座刘海庙。
李锁栓介绍,村中心十字街的西南角,就是当年刘海庙和刘海寺的所在地。“在村里长辈们的印象中,两处院落东西并排,南北大概都有140多米长,东边刘海寺,西边刘海庙,中间还有一个长廊连着。”
实际上,早在商周时期,刘海庄一带就是人类生活的聚居区。2011年11月,石家庄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在这里进行了考古钻探,在距地表两三米的土层下,发现了半米多厚的文化层,出土物包含有绳纹板瓦、碎砖块、陶豆柄残块、灰陶罐残片等。这一勘探结果证实,刘海庄一带是一处战国至汉代的聚落遗址。此外,在刘海庄村东、村西的麦地里,还分别发现了一座古墓和一口陶瓦井,两者相距一公里多,这也证明了当时村庄的规模很大。
据介绍,解放前刘海庄有“八座庙一座寺”,“刘海庄年纪长,八庙一寺村中藏,刘海并禅房,三官对玉皇,老母双老母,真武对龙王,五道庙坐在村中央。”村里老百姓流传的顺口溜形象地描绘了当时村中的寺庙,除了刘海庙和刘海寺,还有三官庙、玉皇庙、菩萨老母庙、送子老母庙、真武庙、龙王庙、五道庙。
刘海留下的历史遗迹
现在,世人把刘海尊为大财神,“刘海降临,金蟾送宝;刘海戏金蟾,金蟾吐金钱”的传说被世界各地华人所熟知。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地的华人都成立有刘海文化研究会。1990年,日本刘海文化研究协会还专程到刘海庄刘海庙遗址进行了考察。
为了更好地发掘刘海文化,2010年,刘海庄村的谷庆文、李锁栓、郭足良等人自筹资金成立了刘海文化研究协会。“现在会员已经有几百人了。”李锁栓说。
“但是要说刘海,就不得不提刘秀。”李锁栓说。
据史书记载,公元24年,刘秀为了政治的需要,来到刘海庄一带发展,并依靠当地富豪郭昌(藁城南周卦村人)的财力招兵买马训练军队。“刘秀建东汉攻打洛阳之前就在刘海庄这一带练兵,他的大将马武在村西南那边练过马,所以留下个地名叫马场。”李锁栓说,至今刘海庄还有马场、马滩、马棚疙瘩、王莽沟等遗址。
后来,刘秀又与郭家联姻,迎娶了郭昌之女、真定王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史书记载:郭圣通生于豪门,自幼受到儒礼的良好教育。公元25年3月,郭圣通在刘海庄内生育一子,取名刘强,封太子位。刘强出生后,深受母亲影响,自幼就崇拜儒礼,后又受佛教影响,反对你争我斗、打打杀杀。因此,刘秀废掉郭皇后以后,太子刘强主动请辞太子位,皇后阴丽华的长子刘阳(后改名为刘庄)被册封为太子,刘强被封东海恭王,又称为刘海。
汉明帝刘庄即位之后,为念其兄刘强的功德,就在刘强的出生地建造了一处豪宅,让刘强颐养天年。这座豪宅后来被村民称为刘海庙,后在明朝嘉靖年间改名为新海寺。据在新海寺出土的碑文证实:这座古寺在明嘉靖、万历、崇祯,清顺治、康熙、光绪以及民国等时期都进行过重修,明嘉靖27年有一碑文上书:“今观新海寺……众生拱之,犹如泰华而众山仰之”,可见新海寺在明朝以前就规模浩大,为众寺之首。
刘秀病危后,众皇子提出让刘强趁机夺回太子位登基为主,刘强不但没有采纳,反而说服了众皇子,使其弟刘庄顺利登基,成就了帝业。据《通史》记载:这次太子位的更换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没有流血和动乱的和平更换。刘强受封后回到出生地颐养天年,刘海庄也由此而得名。
在刘海庄祖辈流传下来的传说中,刘海个性非常耿直,曾经官拜丞相,后来被奸臣诬陷,让皇帝贬到了湖南,告老还乡后回到藁城遁入空门,最后返老还童,得道成仙。李锁栓说,也正因为刘海怕被世人认出,总把脑门上的一缕头发遮住颜面,后来许多人效仿这种发型,把垂在额前的那缕头发叫做“刘海”。“现在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还有民间传说‘刘海戏金蟾’就是讲的这个刘海。”
根据史书记载:“永平元年五月戊寅东海王强薨,葬于六月乙卯,时年三十四岁。”有学者考证,为摆脱宫廷内斗,刘强诈死,采用瞒天过海之计,哄骗了当时的朝廷。传说后来他在外地隐居数年后,回到出生地刘海庄修道成仙。
“汉秧歌”传承2000多年
在刘海庄村民的心里,与“刘海的传说”同样珍贵的还有已经流传了2000多年的“汉秧歌”。
相传刘海庄“汉秧歌”起源于汉朝以前,是广大劳动群众及军队在劳动、讨伐、休息、聚会时所唱的一种不规则的叙事、抒情小调和劳动号子。后经各朝各代民间艺人的不断修改、充实、完善,一直发展成今天这种具有“文场”和“武场”服饰化装的一种民间戏剧。
李锁栓介绍,东汉人刘海把当时民间流行的各种小调、小曲以及各种民间表演艺术集中整理,初步形成了有节奏的民间表演形式,并定名为“秧歌”。“后来的秧歌艺人都尊称他为大师兄。”至今,刘海庄汉秧歌剧团还保持着每次演出开箱时,先给大师兄焚香上供品,求他保佑演出平安顺利的习惯。
刘海庄汉秧歌剧团有掌班人(传承人)的规定。李老眉、李小秋、张个半、郭全贵、成圆留、李金河等是明清以来各个时期的掌班人。现在,刘海庄汉秧歌剧团有演员20余人,存有剧本40部以上。2013年,刘海庄“秧歌戏”成为石家庄市非遗项目。
秧歌戏与其他剧种相比,唱词简单、明了、大众化,表演不拘一格,演员据意生情,没有拖腔、花腔、假腔,但在唱腔唱词上非常规范严谨,几字句几字腔都有严格的规定。“闪坡阳”、“娃娃”、“槛头橛”、“苦头橛”、“悲调”、“四句拉”、“蒙头腔”、“暂语”、“仙人撇子”等都是汉秧歌戏中唱词字数及唱腔的格律。
汉秧歌剧情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是普通百姓都能听清、听懂并能学会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因此刘海庄一带的群众都非常喜欢听汉秧歌,以至于当地至今还流传着“刘海庄不害臊,人人拉着秧歌调”的顺口溜。
“你们今天来的不巧,没赶上听汉秧歌,有点遗憾。”李锁栓说,每年正月初八到初十,刘海庄的汉秧歌剧团将表演三天,“村里搭起戏台,老老少少都来观看,上面唱得热闹,底下听得高兴。欢迎大家都来听听、看看这个老戏种,到时候就知道它为什么这么受欢迎了。”李锁栓向大家发出了邀请。
编辑: 王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