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汁原味西岗头社火

石家庄新闻网 时间: 2014-02-14 10:00:45 来源: 石家庄新闻网

魅力非遗——西岗头社火

 

参加社火表演的小演员

 

花会表演《猪八戒背媳妇》

 

龙鼓队的小伙子将龙头高高举起

 

火场上高高立起的杆火

 

“二鬼扶跌”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正是我市许多地方社火活动红火热闹的时候。社火是我国民间一种传统的庆典活动,人们借助这样一个红火热闹的形式,邀亲约朋,畅享生活。而对多数人来说,亲身参与这么一场原汁原味的社火花会,才是最过瘾、最开心的事。

□宁雨 文/图

连庄过会连庄欢

太行深处,清凉山脚下的一个村庄,鼓乐喧天人声鼎沸。

这里是井陉矿区贾庄镇的西岗头,这里正在“过会”。

“过会”是矿区一带对元宵社火活动最亲切的叫法。各村过会都有固定的日子和流程。自正月十二开始,一直到正月二十,几乎天天都有村子过会,特别是正月十五到二十这六天,每天过会的村子都有四五个。不管是否是自己村子过会,所有村的社火花会都要参加,不受行政区域划分影响,一些厂矿企业也积极组织自己的社火队伍加入。这就是“连庄会”。

社火,始于祖先对土地和火神的崇拜、祭祀。“社”,古指土地神。《白虎通义·社稷》记载:“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一一敬也,故封土立社。”郑玄作注:“后土,社也。”以后为便于祭祀土地神,又称谓社为地域区划小的单位。《管子·乘马》曰:“方六里,为社。”即方圆六里为一社。以社为单位“击器而歌,围火而舞”,故称社火。

社火是中国民间一种传统庆典活动,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比如井陉矿区一带,过会、耍社火除了祭祀土地神,还增添了祭祀火神的内容。他们在过会这天,要举行独特的祭杆仪式,入夜燃放杆火,就与当地人对火神的崇拜有关。

西岗头过会从哪年开始,已经无从考证,但传承至今,依然红火热闹。

在西岗头村中央文体活动中心广场两侧的区间路以及旁边的大街上,乡亲们纷纷占据有利地形,等待即将开始的表演。一些社火小演员脸上勾着浓重的彩妆、身上穿着鲜亮的行头,在人流中穿来穿去,或者凑到小吃档跟前,买个糖葫芦、弄根烤肠,边玩边吃,格外引人注目。

提前几天,村民们就已经邀约了周围村庄的亲戚,甚至给县城、省城的熟人朋友打电话,以过会为由请来热闹一天,叙谈、歇年,喝酒、喝茶。所以,除了街上一大早就有的过会味道,家家户户早已为过会忙得不可开交。酒肉菜蔬茶果已经置备齐整,女人们天不亮就开始操办一整天的“流水席”,家庭成员中有做花会会首、演员、指挥的,也有播音、维持秩序的,都到街上各就各位。负责杆火的人们,头一天已经把杆火扎好,并且立到预定的位置。过会日早晨,举行迎杆、祭杆、拜神等仪式。

人们的脸上荡漾着喜悦,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见面都点头致意,村民和客人们相互簇拥着、寒暄着,汇入大街上涌动的人流。

一场期待中的社火花会,马上就要粉墨登场了。

耍的全是看家绝活儿

过会,从迎杆开始。虽然很多程式现在自然简化或分散了,但仪仗队依然很讲究,炮队、仪仗队、烟火队一项都不能少。

迎杆队伍从村子东头出发,炮队头前开路。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炮手们一路前进,一路布下“炮阵”,震耳的炮声此起彼伏。站在街边瞧热闹的老头老太太、大姑娘小媳妇、大大小小的孩子,纷纷捂起耳朵,踮足仰头,看着那些爆竹在高空里电光一闪,炸开一朵灰白色的烟云。炮声高亢,浓烈的炮火味道在街上流转。似乎,只有这传承已久的声音和气息,才足以烘托迎杆、祭神的神秘、庄重和热烈。

炮队之后是仪仗队。两位扛着小红旗的“总指挥”走在最前边,引领小学生组成的彩旗方队,紧接着是铜锣、唢呐、钹、镲等组成的吹歌队伍,吹歌队伍之后是举着“肃静”招牌的执事,执事之后是威风凛凛的西岗头村女子军鼓队。

仪仗队之后,才是盛装的花会方阵。

龙鼓队的小伙子们,已经打着两条彩色绸缎扎制的巨龙站立于街道两边,龙头朝着队伍前进的方向高高昂起,气派非凡。

眼巴巴的等待中,花会方阵终于行进到了眼前。没什么商量的,停下来演吧、跳吧、扭吧,只有拿出看家的本事,演出最拿手的绝活,才对得起父老乡亲们热情的掌声、叫好声。

北凤山拉花,赵庄岭抬皇杠、跑旱船,白彪村猪八戒背媳妇,西岗头晋剧《老娘送闺女》,井陉二鬼扶跌,都是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有的几次上中央电视台,有的参加各级比赛每每载誉而归。不管走过多少地方,获得多少荣誉,只有家乡的春节、元宵花会,才是最好的舞台,才是其根脉所在。

花会方阵走到哪里,哪里就爆发出最热烈的欢呼声。停停走走,走走停停,接近文体中心广场时,已经是中午时分。

在广场,各个村的花会要轮流下场表演,这是过会的一个高潮。

在我看来,最有人气的,要数武戏社火。西岗头的《三英战吕布》,场面宏大,人员出场多、变化大。演员虽然都是普通村民,并非专业出身,但他们基本功扎实,打筋斗、前后空翻个个身手不凡。小伙子们表演使用的兵器也花样繁多,可以说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齐上阵,动作流畅,气势撼人。演员表演十分投入,勾脸、服装、道具也格外讲究。

面牲和杆火的传承

村里的老人说,杆火并不是西岗头所独有。井陉矿区的人在敬奉土地神之外,都拜祭火神。杆火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说不清楚,但交火费、立杆火的习俗,却一代又一代流传至今。

每年过了正月初五,村里有地位的长者就开始组织人上门进户收取放杆费用,各家各户根据自己的能力,自愿捐献一定资金,村集体再出一部分,周边的厂矿企业也赞助一部分,火费有了,就张罗购置各种各样的鞭炮、烟火。过会的前一天上午,村里有经验的长者就组织人手扎杆火了。先找一根长度在8米左右的大树主干,支起平放,用高粱秸秆扎成一个长方形框架,中间再扎出一个一个的小方格,然后在高粱秸秆扎成的骨架上插上各式各样的焰火,按由下向上的顺序连接好,不能出一点差错。扎好的火杆,安排专人看管。

在迎杆队伍中,走在最后边压阵的是烟火队。由于杆火已经提前立于火场,队伍里最耀眼的,自然就数那几桌面牲了。

面牲,专指用来作为供品的面花,是面塑的一种。井陉矿区毗邻山西,人员往来频繁,文化相互交融。西岗头的面花,就明显具有山西面塑的特点:规格硕大,造型逼真,色彩艳丽。

迎杆队伍行进中,抬面牲的男男女女,也随着前边的炮队、仪仗队、花会方阵走走停停,人家撂场演出,他们也将供桌依次摆放在街道当中,一桌连着一桌,像一条面塑的一字长蛇阵。如果细细观看,你会发现,同样是一个基座、一个馒头状的主体,最上边装饰各种花饰图案的几十件面牲,造型和色彩皆千变万化,没有一件重样的。惟妙惟肖的灵蛇,栩栩如生的祥鸟,咧嘴儿的石榴,盛放的菊花、牡丹,无不赏心悦目,令人叫绝。

而在火场,花红柳绿地矗立在那里的杆火,在微风中,那些用来装饰的纸花妩媚地摇曳着。一杆火,就是一架精美的艺术品,即使不燃放,也已经美得触目惊心。

杆火在入夜以后燃放,燃放杆火是过会的最后一个高潮,也是祭杆仪式的终结。按照惯例,杆火由村子里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点燃。各类烟花沿下部开始向上依次燃放,腾空而起的七彩烟花映照着夜空。到了杆火的顶部,会有太阳和月亮图案的烟花出现。一个短暂的停顿和静止,人们屏住呼吸,目光凝聚,期待中,太阳和月亮图案开始清晰地映照在高空,人群里爆发出一片喝彩声。

有民俗文化学者提出,中国也有狂欢节,在正月十五,并且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大词人辛稼轩就曾如此描述元宵盛况:“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的确,元宵节期间民间娱乐活动,将中国的春节文化生活带向了全身心释放的另一极——狂欢。在井陉矿区西岗头村过会,让我零距离体味了这种中国式狂欢的神髓。

 

 

 

编辑: 王仲平

相关文章
已有0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石家庄日报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法律顾问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