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身边的非遗传承之八
本报记者 张晓峰 摄影报道

正月十四,灵寿慈峪镇里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新春庙会,也迎来了镇里的一件大事——“抬阁”。“抬阁”,是一种传统民间花会表演形式,以10岁左右的儿童作为表演者,站在特制的棚架上展示神话故事、古典戏曲及英雄人物等形象。自古以来,慈峪镇的老百姓每逢新春佳节都会举行这样的表演,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第一次化戏妆,孩子们悄悄地扒开门,高兴地向热闹的街上望去。

负责“绑枝”工作的师傅们,每次都认真地做好每一个环节。

用油彩给孩子们认真地化妆。

腿与铁枝牢牢绑在一起。

“抬阁”师傅负责转盘的转动。

马辛未在指导10岁小男孩站立的技巧。

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孩子们被安全地绑在了铁枝上。
听着外面“咚咚”的敲鼓声,86岁的马辛未在屋中就坐不住了,可是这几年的腿疼让他不得不呆在屋里。站起来一小会儿,就又得坐在土炕上,只能点上一支烟,抽了起来,脸上挂满了惆怅,满屋寂寞。
“爷爷!爷爷!我们来给您拜年了!”就在这时,3个十来岁的小孩叫喊着跑进了马辛未的屋中。看着孩子们天真稚嫩的笑容,马辛未刚刚还在惆怅的心情一下子缓解了不少,脸上也露出了点点微笑。
“老马头,我带孩子们来看你了。哈哈!”老支书王留根扯着嗓子,一边说着话,一边掀起厚厚的门帘走了进来。“这是今年咱村准备上‘抬阁’的三个孩子,都是第一次。咋着,你给孩子们念叨念叨,传传经吧。”
“来,来,都坐过来。爷爷先给个糖吃,再听爷爷讲讲‘抬阁’的故事。”孩子们高兴地围在马辛未的身旁,聚精会神地听了起来。
慈峪“抬阁”有自己的风格特点,加上节奏旋律优美的吹打乐相伴,场面非常好看。灵寿慈峪“抬阁”产生于盛唐时期,原叫“散蜡”,是正月十五灯会的一种祭祀活动,现在已经成为人们喜过新春佳节的一种民间文化活动了。它的表演内容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故事和耳濡目染的民间人物为主。表演者多由10岁左右的儿童担任,体重轻可以减少对支架的压力。能上阁表演者,自然受到众人宠爱,如今还流传着:“女孩上过装,婆家不用相。男孩上过装,媳妇随便相”的俗语。一般一个“抬阁”就是一部故事,根据表演情节由3-5名儿童组成。他(她)们在架子上或站、或仰、或卧,身着戏装,依据扮演的戏剧人物特点,随着“抬阁”行进的频率而随意摇摆,显得非常可爱。有一定表演经验的孩子,还可以根据不同剧情,利用道具做出一些造型来。小演员衣裙飘拂,不断变换造型,看上去既像演戏,又似杂技,十分扣人心弦、引人注目。表演者在阁子行进中有颤颤悠悠的韵味和衣袂飘舞、凌空兀立之美感。
“抬阁”有平阁、高阁之分。平阁的制作和表演相对简单,架子一般就一层,表演者或站或坐在上面进行表演。高阁的制作和表演就繁琐复杂多了,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经验。高阁也有称为“铁枝”,慈峪“抬阁”就可归为高阁一类。在被称为主枝的架子上,分上、中、下三架,每架的分枝上分别安排不同的表演者。主枝最高,一般高为3至8米,现在为了安全考虑,已经不再做太高的枝架了。主枝和架子不仅要制作坚固,更要轻、巧、妙,既能承重又要满足造型要求。高阁的另一诀窍,就是掩饰和伪装,主枝和架子要利用道具和表演者的衣物进行巧妙遮掩。制作者大多采用纸扎的亭、台、楼、阁和虫、鸟、花、草等,与表演者的服装相互依托,层层叠叠而浑然一体,不暴露任何架子的痕迹。观赏者远远望去,表演者悬在空中,犹如仙人驾云一样,让人拍手称绝。
2009年,灵寿县慈峪“抬阁”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编辑: 王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