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进取 父亲树立淳朴孝道家风

石家庄新闻网 时间: 2014-04-09 10:21:28 来源:

 

 

采访时间:3月28日

讲述人:阎志良 市八院功能科副主任医师

记者 丛俊儒

偏僻山村,孕育传统家庭

在太行山东麓,井陉境内的冶河西岸,有一个叫做威河西村的地方,那里是我的故乡,先辈历代生活之处。这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村庄,闭塞、贫穷、落后,是这个村庄给人的直观感受,然而这样一个村庄却孕育着革命的火种。解放战争期间,先后有38人为国捐躯,村子虽小,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却是巨大的。

我的家庭是一个传统文化很深的大家庭,从每一代人的名字中就可窥出。曾祖父育有五子,是克字辈,分别以“仁、义、礼、智、让”为序,我的祖父排行老大,叫阎克仁。二曾祖父也育有五子,则以“勤、良、恭、俭、信”为序。传统文化的精髓理念放入名字,可见先辈对后代的那种期盼。

祖父是一个很有远见的农民,尽管他自己是文盲,但不希望后代人步他的后尘。父亲阎顺到了该上学的年纪,祖父将他送进了学堂。祖父希望父亲能够学有所成,改变阎家世代为农的局面。这个梦想,平稳进行了四年,就被打破。——“七七事变”发生后,东蛮日寇侵袭华北,学堂里仅有的一名老师,投笔从戎参加了抗日,父亲和其他同学辍学了。

中途辍学,做起挖煤童工

抗战初期,鬼子经常到村里抓人、杀人、放火,人们只好躲避,即使夜里也到山洞避难。为此村里建立起了严密的抗日组织,父亲年龄尚小,参加了村里的儿童团,在村口站岗、放哨、送信,帮助大人做力所能及之事。因此父亲从小目睹了“青抗先”为军烈属代耕代种、配合部队作战、抬伤员、埋地雷等等,对他日后的从军历程埋下伏笔。就这样父亲在战乱中长到了14岁。

1941年,日本侵略者疯狂向解放区进攻,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当年7月份,鬼子纠集了3000多名日伪军到威河西村扫荡,打死、打伤无数群众,还抓人到井陉矿为其挖煤。我的祖父就在被抓之列。

父亲也曾有过充当劳工的日子。当时家里的主要劳动力被抓,庄稼荒芜,只有15岁的父亲去了井陉矿,将祖父替换回来。谁都知道,矿工的工作极具危险性,一个没有经验的孩子去了结果又会是怎样?矿内设施复杂,没有经验的父亲几次险些出现意外。矿工们每天都在死亡线边缘工作,大家互相调侃说:“当兵的死了,没人埋。下窑的,活着就埋了。”还有一句话叫做“今日脱下鞋和袜,不知明日穿不穿”。虽然是调侃,也含着看破一切的心态,这也是当时矿工生活的写照。1942年春天,发生了一次瓦斯爆炸事件,死了20多人,父亲离事故中心较远,又躲过一劫。从1942年到1944年,父亲连续三年下井挖煤,说不清受了多少苦,不管怎样还是保住了性命。

从军为医,护理伤员

即便是下井挖煤,父亲和乡亲们仍然坚持着抗日工作,接受县里组织的抗日任务。1945年,父亲在井陉县大队当了通讯员,后来参加了八路军,转战东西,踏上征程。

父亲先是在晋察冀军区冀晋四分区当战士,后来四分区卫生处举办护训班,他在那儿学习了解剖、常规护理、战地外科抢救等知识,被分配到四分区休养一所报到,也就是和平医院第八分院。

当时的医院物资匮乏,不管是药品还是器械,医务人员只能尽最大的努力救治伤员。作为护理工作,也承担着一定风险。那就是传染的问题。最大的传染源莫过于换下来的带有脓血的敷料。艰苦环境下,无条件做消毒护理,没有肥皂和洗衣粉,只能用草木灰代替。护士们直接用手洗,用棒槌砸,污水四溅,时刻都有被传染的可能。父亲当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传染的,1946年春天,他在洗敷料时,污水溅到眼睛里,疼痛难忍,几小时后就红肿得不能睁眼。由于条件所限,医生给点了些眼药,口服泻火药。后来炎症消退,但是落下了慢性结膜炎的病根,六十多年来,长期流泪,每天离不开眼药水,十分痛苦。

1947年11月,石家庄解放,原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解放区连成一片,华北人民政府成立。两个军区的医学院合并成为了华北医科大学。父亲在医院80多名护士中,很

光荣地被推荐上了“华北医科大学”,步入了高等医学殿堂。求学的两年经历,在父亲的人生中,被他看做是人生命运的转折点,父亲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而且开阔了眼界。

服从大局,多学科进修

父亲在华北医科大学毕业之后,被分配到了绥远省(现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局防疫大队。当时绥远省缺医少药,多种传染病流行,进行人群医疗防疫,成为他们主要任务。由于当地交通条件落后,因此父亲和同事们每年有一半时间是走路。他们走进过河套,走进过草原,也走进过毛乌素沙漠。他们将先进的医疗经验、科学的卫生常识带到了当地,提高了卫生防疫水平。

从1951年到1954年,父亲一直是在接受各种专业的培训与学习。比如在北大医院进修儿科,在绥远省医院学习放射科,在北京医大结核病医院学习结核病防治等。父亲是一个对工作不挑剔的人,也是一个顾全大局的人,哪里有需要,他就去哪里。需要他掌握什么专业,他就学什么专业。学成之后,他被调入了伊盟医院,成为医院放射科第一位放射诊断医师。

当时正是这个家庭幸福的时刻,却因为父亲工作变动,短暂出现离别。母亲那时考上了河北医学院,父亲离开呼和浩特远赴伊盟,哥哥被送到奶奶家,当时也有同事劝他应该向上级反映当前的情况,但父亲没有这么做,他的态度是服从。所以有同事感觉父亲有点“傻”。

父亲在放射科接触了大量病人,通过放射诊断出若干病例。但是长时间接触射线,他的身体也开始出现下滑趋势。先是白血球增高,后来出现全身发懒,只想睡觉的现象。1962年,父亲被诊断出了肾炎,身体每况愈下,不得已他离开了内蒙古,前往气候较好的河南。

坚持正常工作,熬过“文革”岁月

父亲去往的是郑州上街区医院,担任院长,经过他和同事们一番努力,让一个新医院初具规模。就在医院刚上轨道的时候,“文革”开始了,父亲作为院长,成为批斗对象。工作暂时停止,晚上11点不能睡觉,要交代问题。没有交代的就抄录毛主席语录,时刻准备造反派检查。父亲在这种寂寞难耐的情况下,用吸烟提神,消磨时间。

“文革”中父亲有一个信条,那就是无论什么情况,都坚持实事求是,对同志不推诿功过,对病人不受运动影响,正常反应病情。那时一些单位处于停滞状态,医院找不到职工,父亲自己去干活,他拉氧气、刷注射器、洗被服、门诊收费,所有的活都干过,引导大家“坚持业余时间闹革命”争取医疗工作能正常进行。就这样,最艰难的时刻最终熬过去了。

为母回乡,言传身教润泽后人

1974年,祖父在井陉故乡,患肺癌去世。祖父在农村劳作一生,患病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父亲作为一名医生,作为他的儿子,感到非常内疚。那时奶奶也已经年过七十,到了风烛残年的年纪,为了能照顾好奶奶,父亲做出了返回井陉的决定。回到老母亲身边,服侍老人。就这样父亲带着家人回到了他阔别30多年的故乡。

父亲来到的地方,是总后第二职工医院,原属3502工厂,于1957年由天津随工厂迁到了井陉。父亲在医院中做过儿科医师,也做过内科医师,他参与过世界卫生组织实施的“心血管病人群监测”,也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主治医师。应该说父亲每到一处,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得踏踏实实。他是平民百姓家的孩子,没有什么背景,家人也帮不上什么忙,想赢得尊重,只能靠自己。

父亲是一个追求上进的人,他在人过中年的时候,为了考职称,从零起步学习英语,每天晚上戴着眼镜,自学单词,最终取得了合格成绩。言传身教,他影响了我们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学无止境。

父亲也是一个不忘本的人,他回到井陉,经常有老乡找他看病,他非常善待这些故人。碰到有住院的,就叫母亲炖些鸡汤、排骨,遇到手头紧的就拿出自己的工资进行垫付。这种忠厚与善良给子女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至于他对奶奶的孝道,我们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间。如今父母也已年迈,我们也是像他们照顾奶奶那样,照顾好他们的生活,一代代传递淳朴孝道的家风。

家史概括

出生在偏僻农村,阎志良的父亲阎顺的少年时代在炮火中度过。他曾下矿当过童工,而后参军从医。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工作需要,多次调整所学专业。为了照顾年迈老母,他不远千里携家人返回故乡,孝道、不断进取,这些优良传统传承后代。

互动

往事并不如烟,你是否还能记得你的父辈、祖辈们,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他们的为人处世,人生智慧又是如何传承影响着你和后人,如果你愿意倾诉,请拨打电话:13784399345,分享你家族的历史。

编辑: 林福盛

相关文章
已有0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石家庄日报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法律顾问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