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石上的“风景”

石家庄新闻网 时间: 2014-04-18 10:35:59 来源: 石家庄新闻网

  二号窟“千佛洞”中的精美雕像

  远眺西石堂

  二号窟顶依稀可见的彩绘图案

  “白石山神君碑”碑首

封龙山,近在我们身边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山,早就以它浑然天成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资源闻名遐迩,在我国文化史、科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去年新晋为“国保”的封龙山石窟,又给它增添了一道耀眼的光环。

□本报记者 杨惠玲/文 张晓峰/图

早在战国时期,封龙山一带就设置了飞龙邑。在汉代时,封龙山与元氏境内的三公山、灵山一同得到了官民的祭祀,在以后的历代,佛、道、儒三教均在此留下了重要遗迹。封龙山石窟作为佛教石窟造像遗迹,2013年成为第七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包括西石堂、东石堂和八仙堂,都分布在封龙山南坡,但东石堂、八仙堂内摩崖雕刻均已不存。遗存下来的石窟造像虽历经沧桑,有所破坏,但仍不失我国古文化的瑰丽色彩。

元氏县旅游局的崔竹元对封龙山文化有专门研究,山花初绽之际,在他的带领下,我们登上封龙山,与“国保”石窟近距离接触,观赏这刻在石上的“风景”。

佛教兴盛成就石窟造像

封龙山是河北最早的佛教名山之一。崔竹元介绍,两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长期以来佛教和本土民间信仰相融合,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东晋时期,西域高僧佛图澄受到后赵石勒父子的崇敬,他利用自己的显赫地位,周游河北各地,“所经州郡,纷立佛寺”。约在此时,封龙山已有佛教寺院兴起。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人释道安出家为僧,拜佛图澄为师。佛图澄圆寂后,释道安辗转来到封龙山,专访师弟僧光。释道安曾在封龙山传教布法,并与僧光在封龙山寺院进行佛法辩论,被传为佛教史的佳话。他创编的《综理众经目录》,是我国第一部佛经目录。他以道德学问赢得了朝野的尊敬,是东晋时期佛教的中心人物,也是建立中国化佛教的第一人,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北齐时期,开凿佛教石窟造像之风大兴。南有邯郸响堂山石窟,北有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中间地带就是封龙山石窟。历史上的几次灭佛运动以及近代以来两次大的破坏,使封龙山石窟遭到损毁,但遗留保护下来的文物,仍保留着它独特的魅力。“河北省范围内除了邯郸响堂山石窟,就数封龙山的石窟了。”崔竹元说。

精美石窟魅力独特

西石堂又称“西石窟”,位于封龙山南麓、北龙池村北的山坡上。从山脚下,远远便可望见三间灰瓦红柱的建筑,这是2002年为保护石窟而修建的抱厦。抱厦高大恢弘,彩绘精美,成为封龙山一处完美的景观。沿山上修建的石阶拾级而上,走到抱厦底下,依就山崖而开凿的石窟便显现在眼前。

西石堂自西向东分为一号、二号、三号石窟。

一号窟为三世佛窟。窟口呈圆拱形,窟内地面为方形,长宽各约3米有余,穹隆顶。窟内左、右、后壁各刻有一尊主佛,分别为阿弥陀佛、弥勒佛和释迦牟尼,以此表示释迦牟尼过去、现在、未来的佛变形态。释迦牟尼身后饰通身光和圆头光,左手置于左腿上,右臂屈肘前伸,形态端庄安详。窟内除三尊主佛外,四壁还刻有大大小小九十多个小佛龛。小佛龛题材不一,或一尊佛像,或一佛二弟子,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形式多样,各有风采。指着主佛旁边一些站姿的小佛,崔竹元介绍,这些佛像的着装不似通常的着袈裟,而是着彩条裤装,似西域僧人的衣饰特点,“这说明一号窟开凿时,佛教传入中国时间还不长。”

二号窟为千佛洞,与一号窟相比大了很多。进去正中是一中心石柱,柱上雕刻如来坐佛一尊,佛身后还刻有背光。如来佛形象高大,坐于须弥座上,身着一件双领下垂的衣服。宝座三面刻有舞伎歌女,形态可掬,惟妙惟肖。窟内四壁浮雕的造像纵横交错,计有千余,因之此窟叫做“千佛洞”。浮雕的造像形态基本一致,但手势却各异,遗憾的是,许多造像的头部被损毁,现在看到的多是后来依据当时的风格修补上的。二号窟的窟顶平整,中心藻井当时以黑、白、赭三种颜色彩绘了缠枝莲花图案,现在仔细辩认,还能依稀看到暗红色的花卉图案。崔竹元说,依此推断,当时的彩绘应该是非常精美的。

三号窟刻有卧佛一尊,为如来涅槃之意。佛像头枕莲花纹方枕,右手置于头下,左手置放身上,双足并拢,双目微合,神态安详,头西足东,侧身卧于石台之上。卧佛面部及足部雕凿细腻,躯体只有阴线刻纹,寥寥数痕以示衣褶,与头脚的雕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三号窟上方还有明井陉兵备副使檇李许应逵的题刻一处,语句哲理尤深,令人寻味。

关于西石堂开凿时间的确定,是北齐一个叫刘秋礼的人“无意”中帮后人完成的。他于北齐武平三年(572年)到此一游,在石窟东侧崖壁上留下了“中山刘秋礼武平三年之时”11个刻字。此人名不见经传,刻的字也随山就势、散乱无章,但这些珍贵的字,证实了西石堂的开凿年代应在公元572年之前。文物专家根据雕刻风格判断,一号窟大约完成于北齐,二号窟完成于唐代,三号窟完成年代有争议,有人认为在宋代,有人认为是明代。

东石堂又称东石窟,位于封龙山东麓南坡,仅凿一窟,坐北朝南,规模宏大,窟中央是一尊高大的释迦牟尼像,四周壁上有18个小龛,原放置十八罗汉。据考证,东石堂开凿于宋代。

汉碑石刻学书典范

在西石堂东侧有一间“汉碑室”,里面藏有比封龙山石窟更有名的两通汉碑——“祀三公山碑”和“白石神君碑”。这两通石碑为河北省汉碑独有,在我国书法史和文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世人称为学书之典范。

“祀三公山碑”刻立于东汉元初四年(公元117年),虽然历经近1900年的风风雨雨,但我们看到碑上的字迹绝大部分依然完整清晰。崔竹元介绍,此碑书法篆隶相兼,清代金石家方朔曾感叹:“仅能作隶者不能为此书也,仅能作篆者亦不能为此书也,必得二体兼通,方能一家独擅。”“祀三公山碑”为汉碑群体中独行者,学其者甚多,如历代书画大家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他们各有所取,受益匪浅。

“白石神君碑”比“祀三公山碑”刻立年代稍晚,它刻于东汉光和六年(公元183年),保存得更为完好,碑额阳刻篆书“白石神君碑”五个大字清晰无损。“白石神君碑”的碑首与碑身为一整块青石,碑帽式样很特别,顶部呈圆形,两边各镂空雕刻有一条造型简单的龙,不似后来雕的龙那样交互盘绕,龙身下有仙人作擎龙状。“白石神君碑”被历代金石家著录,是研究我国文字由隶向楷演变的极好资料。

“祀三公山碑”和“白石神君碑”两通河北省独有的汉碑,如今已不轻易示人,得到了相应的保护,它们供后人或学习书法,或研究历史,从中汲取不竭的“营养”。

编辑: 孙丽君

相关文章
已有0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石家庄日报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法律顾问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