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臣出真定 名言佳句传世多

石家庄新闻网 时间: 2014-05-09 10:30:24 来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一笔勾销 百废俱兴 气象万千 心旷神怡 喜气洋洋——

一代名臣出真定 名言佳句传世多

 

2007年,正定弘文中学校园内建起了范公亭,以纪念范仲淹这位家乡名人,并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学生们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

 

高平村地道战遗址展览馆院中的范仲淹纪念碑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名言佳句传诵千古,它的作者,宋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人们也都不会陌生。但范仲淹出生于真定府(今正定),却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范仲淹以敢于直谏、忧国忧民名垂千古,他的文学成就也使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文化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更成为他的出生地正定高平村的骄傲。

出生于真定的北宋名臣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宋史》记载他是“唐宰相履冰之后。其先邠州人。后徙家江南,遂为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也。”但在近二十年的专家学者考证中,认为正定高平就是范仲淹的出生之地。

那么,有什么证据能证明范仲淹出生在高平村呢?范仲淹第三十五世孙范祥科曾介绍,他们这一支是范仲淹长子范纯佑的嫡传。“范仲淹的文章落款经常有‘高平’字样,而其同僚常称范仲淹为‘高平’、‘高平公’,他的学生又自称‘高平门下’、‘高平讲友’、‘高平学案’。”范祥科介绍,范仲淹的后代称“高平堂”、“高平世泽”、“高平家风”等。这屡屡出现在范仲淹称谓中的“高平”,都显现出范仲淹与真定高平的情缘。

据介绍,范仲淹的父亲范墉在正定任职时,发妻病故后入赘高平村,与出身大户人家的谢氏结合。在高平村生下范仲淹100天后,范墉便带着妻儿远赴徐州任职。第二年,范墉病故,谢氏带着两岁的范仲淹下嫁山东人朱文翰,范仲淹易名“朱说”。

范仲淹幼年的生活十分贫困,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便努力读书,来到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书院攻读。求学期间,他废寝忘食,昼夜苦读,每天只煮稠粥一大碗,并分成四块,就着切碎的咸菜,上午吃两块,下午吃两块,后人便用“断齑画粥”这个成语来形容他的苦读精神。《宋史》记载,他“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为能堪,仲淹不苦也。”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高中进士,不久就出任广德军司理参军,两年后改任亳州(今属安徽)集庆军节度推官,上表恢复了自己原来的姓名。

由于抵御西夏有功,范仲淹被调回京城担任副宰相一职,开始在政治上大展鸿图。他联合富弼、欧阳修等人进行改革,开始实行“新政”。他对官员的考核与任命极为严格,亲自取来各地官员名册,一个个检查他们的任职情况,对于那些碌碌无为的官员毫不心慈手软。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记载:“公取班簿,视不才监司,每见一人姓名,一笔勾之。”成语“一笔勾销”便由此而来。

对于自己的出生地,范仲淹始终念念不忘。范仲淹在徐州时,曾给他在苏州的哥哥写信,信中说:“我本北人,北人淳厚。”而且,在范仲淹的传世文章《移苏州谢两府启》中也有自述:“某生于唐虞。”唐虞泛指今天河北。另外,曾和范仲淹共同镇守西夏的大将韩琦,后调任正定为官。到任不久,范仲淹便致信韩琦:“真定名藩,生身在彼。自识别以来,却未得一到,谅多胜赏也。”在这封书信中,范仲淹自报了家门。

爱国忧民成就千古名篇

范仲淹不仅是一位有思想的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极富才华的文学家。

作为北宋中期诗文革新的倡导者之一,范仲淹反对骈体文,主张诗文创作要“文以载道”,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他十分推崇古越范蠡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诗文中充满了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他的一生论著很多,诗、词、散文都很出色,有不少爱国忧民、反映社会现实的好作品,特别是他的散文《岳阳楼记》更成为千古名篇。文章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表达了他的宽阔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传达出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创一代风范,成为后世为官做人的标杆。

在《岳阳楼记》这篇传世名作中,大量的经典词语流传下来,在后世的应用中逐渐演化成为成语,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中,“百废具兴”(现作“百废俱兴”)描写许多被废置的事业又都兴办起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中用“气象万千”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一句中,“心旷神怡”、“喜气洋洋”更成为人们所熟知的两个成语。

□本报记者 杨惠玲/文 张晓峰/图

 

 

编辑: 王仲平

相关文章
已有0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石家庄日报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法律顾问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