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运粮河岸古码头 民心河畔建新村
北宋村属于长安区,东临建华大街,西滨民心河,北靠跃进路,南与驻中山东路的省电力设计院等单位相邻。该村原属正定县,民国初年划入获鹿县,1941年3月8日归入市郊,1957年划归长安区。该村现有居民800余户、人口3500余人。目前旧村已拆,村民回迁楼(一期工程)主体已封顶,村民有望于明年“五一”回家,入住新居。
记者 安春华
水运码头曾繁华 “北送”货物至真定
顺着跃进路往东走,一过民心河,路南可看到一片被围起来的建筑工地,这就是北宋旧村所在地。如今这里正在进行城中村改造,老村一切旧迹都难以寻觅,只有一棵大槐树保留了下来。顺跃进路继续东行,至建华大街南拐,当快到中山路时,路西两排崭新的高层住宅很是显眼,这就是北宋村的第一期回迁楼。楼下南边,一棵茂盛的大槐树矗立在工地上,目测足有十几米高。“拆了原来的旧房以后,这棵树有了空间,长得更茂盛了。”北宋村(建华实业总公司)潘书记告诉我。
看那钉在树上的小牌,它是市园林局认定的古树名木,树龄500年。显然,这是明初大移民之后栽种的。北宋村三大姓(魏、朱、燕),都称祖上从山西洪洞移民而来,但北宋其实并不是移民新建的村庄。“北宋”这个名字就透露出了信息。据《石家庄市地名志》记载,冶河故道原从该村村西自北而南流过,这里曾是一处水运码头,是当时真定一带的货物主要集散地,许多货物水运至此,再向北送往真定城(今正定),故名“北送”,后因谐音演变为“北宋”。东古城村内曾有一通明万历十七年的“重修棘壁寺碑”,上边刻有“北宋”村名。
《石家庄市地名志》上还有一幅“石家庄市兴起前自然村落分布图”,图上清晰地显示,冶河故道始于东古城村南,它从滹沱河的一条支流分水而出,这条与滹沱河几乎平行的支流是东汉初年开凿的太白渠,俗称运粮河。分出的这股水经翟营村西、北宋村西、尖岭村东、南王村东,向东南方向延伸而去。
考察冶河的历史,这条河道的出现远远早于明代。塔冢村志编写者张家文考证认为,这一段南北向河道,本是太白渠的一部分,后称冶河。到了北宋,河北转运使耿望打开“常山镇南河水”,沿太白渠故道“入洨河至赵州”,从而减轻了滹沱河水患压力,也沟通了真定至赵州的漕运。
北宋村,就在这船只南来北往的冶河旁边。可以想见,昔日的码头应该是相当繁华。但村里的老人们对此没有明确的记忆。这不奇怪,冶河故道早已干涸了不知多少年。《获鹿县志》里有一篇明代赵文奎所写《冶河考》,第一句话就说:“冶河今不来矣,而名存焉”,还提到“王村北,又一枯河,民种植其中”。曾经的河道变成了农田,鹿泉市原广电局副局长郭生云认为,这一变化很可能发生在元代,“至少在赵文奎的时代已经没水多年了。”如果说今天的北宋居民多为明初移民,那么很有可能在他们来之前,北宋已由码头变为普通村庄。
关于码头,老辈人只传下来村名的来历,与码头相关。但他们的记忆和《石家庄市地名志》的记载不符。燕万和、朱经先、魏志华、谭贵深、潘辰群等几位老人回忆说,北宋原名“不送”,意思是南来的货物运到这儿就到头了,不再往北送了,后因谐音逐渐叫成北送、北宋。按明代赵文奎所记,冶河故道“北通滹沱之支河”即运粮河,且北边还有一村名“装货”(即今庄窠),亦是取码头装货之意,没理由到北宋村就不再“送”了啊。想来只有一种可能:河道是北边一段先淤塞的,在某一个时期,北宋村以南尚可行船,后来才慢慢全部废弃。
四沟八道条条畅 七庙一楼集小村
北宋村不算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先说交通,根据燕万和老人的回忆,过去北宋有“四沟八道”通往周边各村。“沟”指道沟,它低于周围地面,通常凹下去约两米深,道沟的剖面如同“凸”字倒过来写,两侧次低层为人行道,沟底为车行道。而“道”指地面上的道路。花园道沟、谈固道沟、方北道、尖岭道、马村道等等,显示着这里的交通四通八达。解放以后,新修的道路取代了旧道,道沟更是被填平,四沟八道消失在岁月变迁中。如果说现在还有什么痕迹,那就是北宋路,它的前身正是谈固道沟。北宋村改造以后,北宋路将向建华大街以西延伸。
在北宋村外围,过去有大大小小的河坑共8个,还有河神庙一座。说到河神,应不是“河坑”之神,而是冶河“河神”。因为它的位置,就在今天民心河边华清街马路上。民心河即原来的东明渠、历史上的冶河故道。低洼的河道里突起一座高台,上有庙一间,所供神祗有四张脸(也可能是四位神祗面朝四个方向),因而民间俗称其“四面神高台庙”。今已踪迹无存。
说完外围,再说小村内部。基本呈方形的旧村,有两条主街东西向贯通,街名随着时代变来变去,村民一般称其为前街、后街。另有南北向胡同若干,其中,大体贯通全村的胡同有两条,因而使街网呈现了“井”字形格局。在前街与后街的街道上(不算住户院内),共有青石大碾盘6个,村名称其为“青龙卧街”,认为有保村平安的作用。
过去,村里有七庙一楼。七庙指:大庙(即北岳庙)、真武庙、送子老母庙、南海老母庙、关帝庙、五道庙、三官庙。一楼指戏楼。本来,村东的三官庙规模最大,但1917年下雨倒塌了。剩下的庙,就数北岳庙最大,它位于后街西头路北,坐北朝南,据老人们回忆,其正殿为带抱厦的起脊瓦房,另有东西厢房、钟楼等配套建筑。大庙前边是一个广场,广场对面,坐南朝北有一座戏楼。戏楼三面通透,唱戏出音。4根高达4米的石柱支撑着楼顶,石柱上镌刻着借戏育人的对联。戏楼建在1.8米高的台子上,台子以石条压边,看戏的人再多,也挤不动、挤不塌。而大庙亦建在土台上,庙前空地高出广场一米左右,站在庙台上看戏最为痛快。
有意思的是,本应供奉北岳大帝的北岳庙,里边实际供的是《封神演义》中的人物黄飞虎。而庙里的住持却是剃发的尼姑。猜想此庙可能几经演变,供的神仙换了,人也换了。该庙每年四月初四过庙会,附近十里八村都来赶庙,家家户户喜气洋洋,热情接待亲朋好友。平时大辈儿不去小辈儿家里,但过庙时就没有这些讲究了,图的是热闹、尽兴。庙会期间唱戏,并有各种买卖摊子铺开,把后街占去一多半。庙会最盛时是在“四清”以前。文革开始后,大庙神像被砸,女尼被清走从事劳动。到1976年,大庙和戏楼彻底拆了。当时,放宅基地不让占耕地,只能先紧着村里空地来占,人们在大庙和戏楼的原址上盖起了民居。
但庙会并未跟着消失,一直持续到拆迁之前。庙会期间仍然唱戏,村里经常赞助请戏,搭临时戏台,唱上两三天。由于现在商品经济发达,庙会上做买卖的摊子越来越少,基本只剩下卖香纸和小孩玩具的。北宋最后一次庙会是在2011年,当年,旧村拆迁改造开始。
朱家秀才重传承 家族起名有谱依
讲完地理与建筑,再讲讲人物。过去北宋村的知名人物,除了解放以后出了一位副市长,再论就数朱秀才了。朱秀才虽然“学历”不高,但写的一手好字,据说原来戏楼石柱上的对联就是他的书法。他曾去南高营村参加别人葬礼,手书一幅挽联。高营是有名的秀才村,文化人多,向来不太看的起北宋这样的小村,那天一见朱秀才写的挽联,惊讶道:北宋还有这等人物啊。
朱秀才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他为本村三大姓续写了起名诗谱。魏家十六代为:国际大清,春泽万世,仁修全德,桂树满香。燕家十六代为:常务耕读,万鸿玉顺,无桂生香,同登善良。朱家十六代为:元广金玉,新祥喜经,国字举中,仁常守正。这些诗谱,今天我们读起来觉得有些句子意思不太明显,仿佛只是字与字的组合。但北宋村人相信朱秀才用的字,每一个都是有讲究、有道理的。三大家族,家家生了孩子都按谱起名,辈份不乱。且人们认为,好字寓意吉祥。如今一回顾,发现魏家的“仁修全德”四代、燕家的“万鸿玉顺”四代、朱家的“喜经国”三代,人丁兴旺。
除了排辈,朱秀才还负责给村里上了岁数的人贺号。贺号,本地方言音“哄号”,指男子除了小名、大名以外,另起一号,通常称“老某”,写在纸上为“洛某”。我在东良厢一篇中曾详细介绍这种风俗。有意思的是,据我所知,别的村子都是为刚成年的男子(十几或二十来岁)贺号,而北宋村老人们说,这里男人至少四十以后才贺号。因为男人儿孙满堂以后,叫小名不合适,叫大名显得生分,所以另起一号“老某”,以示一种尊敬和亲切。塔冢村人张家文、冯米山曾详细考证贺号风俗,该村贺号仪式相当于一种成年礼。塔冢与北宋相隔并不远,可见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新时代率先发展 建影院尽显风尚
由于北宋村距市区很近(或者说被城市包围),有关部门早早就开始谋划北宋村的未来。1957年村子划归长安区以后,第二年,上边就提出将北宋村进行整体搬迁,以给城市发展腾出空间。具体方案是,搬至小马村附近,建一个新北宋。但还没来得及实现,就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穷了,新北宋没盖起来。
那个时候,村民生活还很苦。燕万和回忆,“住的是土坯房,吃的是糠菜半年粮。村民吃饭站街头,碗中山药萝卜头,面带苦恼与忧愁。睡的是土坯凉坑,穿的是补丁衣裳,照明是煤油灯光。年年、月月,辛苦耕作在大地上。”
改革开放以后,北宋村率先发展,上马了一批村办企业,到上世纪80年代时,经济实力已经可以给村民发退休金,这在当时是走在前列的。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周围村子嫁姑娘都愿意嫁到北宋来。
北宋村率先发展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建起了河北省第一家农民影院——北宋影院。当时住这周围的居民可能对北宋影院有较深印象。它就在今天的中山路与建华大街交叉口西北角、省电力设计院北临。影院坐北朝南,从建华大街路西沿一条小街进去就是。
建影院缘于拆戏楼。因为戏楼是村里的公共娱乐设施,拆了它,村里怕群众有意见,于是在北宋村的五年规划中,提出建一座礼堂。1979年正准备盖礼堂呢,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政策允许搞经营,村里现改图纸,不盖礼堂了,盖电影院!当时,看电影是绝对的时尚。数一数北宋村周围,霞光影院还是露天状态,和平路棉二那个位置有一个东方红电影院,影乐宫那个位置有一个石家庄电影院,其他的就离得远了。可以说,长安区东明桥附近没有影院,北宋影院填补了地域空档。村里出资20多万元,影院于1980年5月1日开工,当年12月25日正式营业。
那时的人们文化生活还很匮乏,对电影的热情远远超过现在。逢一些“大片”上映,是场场爆满,甚至出现了卖高价票的黄牛党。《海狼》、《少林寺》、《39级台阶》……北宋村卖票赚了个盆满钵满。为了促销,电影院施展各种本领,把当红明星请来为首映式助阵。葛优、陈佩斯、陈强、斯琴高娃、古月等人都曾经来过。以北宋影院为背景,一批旧照片留下了他们当年神采奕奕的风姿。
大约在1985年以后,录像厅开始出现,电视也渐渐普及,尤其是有线电视开通之后,电影院迅速衰落下去,北宋影院消失在快速变迁的时代背景中。
编辑: 林福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