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育场站至北宋站区间经过约一个月的紧张施工,目前隧道挖掘工程进展顺利,隧道已成规模。在潮湿、闷热的条件下,各项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
图为体育场站隧道内,技术人员正在维护线路。
本报记者 张晓峰 摄
地铁隧道工程顺利推进
体育场站至北宋站区间已挖掘286米
本报讯 (记者 宋 钧) 地铁1号线体育场站至北宋站区间自上月开始隧道施工以来,挖掘工程进展顺利。昨日,记者来到现场对隧道工程进行探访,工人师傅在潮湿、闷热的条件下,有序地开展着各种工序,截至发稿时,隧道已挖掘286米,盾构机正以30—40毫米/分钟的速度向前推进。
隧道挖掘 286米
位于中山路与体育大街交叉口的体育场站,是体育场站至北宋站区间隧道挖掘始发站,首先开挖的是左线,也就是中山路路北的线路。沿地面深入地下的扶梯来到盾构机作业层,直径6米开外的隧道洞口呈现在眼前,约80米长的盾构机已经全部钻进了隧道,随着一声响亮的汽笛,电瓶车装载着管片驶入隧道。
该区间经过约一个月的紧张施工,目前隧道挖掘工程进展顺利,隧道已成规模。该工程相关负责人说:“目前,隧道已经挖掘286米,推进速度为30—40毫米/分钟。”
沿着隧道一侧的“小道”向隧道深处走去,这是一个铁制的临时通道,焊接固定在隧道壁的左侧,约40厘米宽,有的地方踩上去还有些颤悠。如果不是身临其境是无法体验到洞体给人的震撼,仿佛置身于一个放大了的水泥管子里,四周是“铜墙铁壁”,1.5米宽的混凝土管片整齐排列,它们之间用铆钉死死连在一起,并牢牢固定在土体上,越往深处走,那个照明灯越刺眼,也愈发觉得闷热。
“桑拿房”里干劲儿十足
在隧道的最深处,终于见到了那台庞然大物——盾构机。“盾构机刀盘旋转把泥土像削皮一样切开,然后由压力杆压着管壁推动盾构机前进,上方的旋挖机将泥土传到皮带轮上,再通过电瓶车运出隧道。”一名技术人员介绍盾构机的工作原理。
在这里呆了不到5分钟,汗水已经湿透了全身,感觉就像蒸桑拿。正在清洗浆罐的工人师傅说:“越往隧道里走越热、越闷、越潮,只要一下来全身就得湿透,我们一天8个小时都在这里,已经习惯了。”
虽然施工环境不太好,但并没有影响地铁工人的干劲儿,探访中正赶上盾构机检修,一部分工人正在地面装卸设备和用材,一部分工人在隧道里,有的在运送油脂桶,有的在灌装液压油,为了保证工程进度,各项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确保汛期施工进度
马上就要进入汛期,大量的降水对地铁基坑以及隧道会有什么影响,施工方又采取了何种措施应对呢?“目前地铁施工已经进入到了防汛阶段,大量降水如果进入基坑并长时间存留会有很大安全隐患,因此我们已经在基坑建好了积水池,十余台抽水泵也已经准备完毕,以应对大量降水。基坑四周还有排水沟,以防止路面上的水流入基坑。”体育场站相关负责人说。
在体育场站的一处仓库,记者看到了已经“待命”的抽水泵机,盾构井边还有几根抽水管直插到积水池中。据介绍,该标段已经组建了50人的安全防汛抢险大队,备足了水泥、钢管、砂石料、铅丝、编织袋、麻袋、篷布、麻绳、铁锹等安全防汛物资,以及发电机、电焊机、注浆机、污水泵等机械设备。
市轨道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各标段安全防汛工作正在积极准备中,并分别对明挖、暗挖的车站和区间防汛工作做出了要求,将在保障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前提下确保地铁建设进度顺利推进。
编辑: 王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