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故里“石头记”

石家庄新闻网 时间: 2014-05-25 10:57:37 来源: 石家庄新闻网

记录身边的非遗传承之十

伏羲故里“石头记”

本报记者 董永博 吴 温 通讯员 贾敏杰 摄影报道

 

在一锤一凿间,新乐农民张仁僧用40多年时光,以一己之力带动当地石雕业发展,成为省非遗项目“新乐石雕”的传承人,还为当地培养了千余名石雕艺人。

 

抚摸着即将完工的石狮子,回味着40多年的雕刻时光。

 

徒弟们经常来看看他,聊聊过去,谈谈石雕业的未来。

 

当年使用的工具已经锈迹斑斑,仿佛在诉说光阴的故事。

 

他痴迷于伟人像的原因除了崇敬之外,还因为伟人像的雕刻最能见一个雕刻师的功底。

 

徒弟们遇上技术上的难题经常来找他讨教。

 

虽然十多年不干石雕了,拿起传统工具来,张仁僧依旧熟练。

 

张仁僧是当地许多石雕厂的技术指导,他经常到各厂子里转转,给大家指导讲解。

40多年前,新乐农民张仁僧或许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能以一己之力带动当地石雕业发展,并摘得“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国际注册雕刻大师”的美誉,还成为省非遗项目“新乐石雕”的传承人。

“干一辈子学一辈子。能在石雕这条‘道’上走到黑,我觉得挺幸福。”72岁的张仁僧说,如果一定要为自己的大半生加上个修饰词,或许,没有比“追梦”更为恰当的了。新乐石雕源于汉代,后却因种种原因而失传。而张仁僧爱上石雕,一是由于“打小喜欢画画”,还有便是受到了友人的“点拨”。彼时已是上世纪70年代。曲阳是我国著名的石雕之乡,而新乐又与之毗邻,张仁僧便打定主意到那里学习石雕技艺。不过,根深蒂固的门户之见,却让他碰了壁。“人家说不收外县人,我听了挺丧气,就回来了。”不过,这并没有让张仁僧退却,后来经人辗转介绍,他终于得偿所愿,拜在了一位擅长雕刻石狮子的师傅门下。聪明好学、善于琢磨的张仁僧很快出了徒。几个月之后,他便拿出了自己的一件作品,可没想到因此却被请出了师门。放弃,还是坚守?不认输的张仁僧选择了后者。很快,他在家乡正莫镇找了四个志同道合的伙伴,在镇里的汽配厂搭起了工棚,从“打狮子”开始了“创业”。

张仁僧是倔强的,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同样是坚韧的、不屈不挠的。也正是这种性格,为他和新乐的石雕事业带来了转机。1977年7月,对于张仁僧等人来说,是个重要的日子:他们做出了自己的第一对小狮子石雕,卖了120元钱,也敲开了当时唯一的出口通道——天津外贸的大门,并从此迈出了产品出口的第一步。1986年,张仁僧建起了自家的石雕厂。雕刻内容从传统的佛像、狮子、十二生肖等到西方的各色人物雕像等,产品种类包括汉白玉、铸铜、树脂和玻璃钢……他的手艺越来越精,产品种类越来越丰富,出口的国家也越来越多。形势一片大好。张仁僧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广收门徒,严格挑选并“因材施教”。“这么多年,光徒弟至少也有千八百个吧。”张仁僧说,如今,徒弟们也早都当了师傅,不少人也都自己开了石雕厂。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石雕在新乐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规模,成为了当地的支柱产业,且与曲阳渐呈分庭抗礼之势。

漫步在张家的石雕厂,偌大的厂院里,亭台楼榭、小桥流水,一个个造型各异的石头作品让人赞叹不已。只是,受近年来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院里已少有之前车水马龙的情形了。“这几年石雕生意不太好做,国外的活儿很少了,主要是走国内市场。”张仁僧说,虽然目前来看新乐石雕业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但经济总有复苏的一天,如何保持新乐石雕的品质才是他最为担心的。“一些厂子因为技术不过关或节省成本,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当下看来是挣钱了,但却造成了新乐石雕的质量危机。”虽然一手把新乐石雕扶上了产业市场,但在张仁僧心里,石雕首先是一种艺术,其次才是谋生的手段;石雕艺人首先是艺人,其次才能是生意人,追求高品质永远是石雕的生命。

在石雕的“海洋”浮浮沉沉几十年,张仁僧始终没有停歇。如今,他又开始研究新的项目——泥塑,把“做样品给年轻人”当成了自己的“主业”。而每当自己倒背着手徜徉在“石头阵”里,仔细“检阅”着一件件石雕成品或半成品时,也成了最享受的时刻。他说,那总会令自己想起几十年前初学石雕的日子,想起和新乐石雕一起成长的峥嵘岁月。

 

 

编辑: 王仲平

相关文章
已有0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石家庄日报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法律顾问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