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泉市在面貌提升改造中传承淳朴民风
本报讯 (记者 侯天仪 通讯员 徐立康 冯战平) 鹿泉市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中,严控大拆大建,注重传承淳朴民风,保护好一间间古朴农舍、一条条古街老巷、一棵棵古树名木,建设记得住的美丽“乡愁”。
近日,记者在鹿泉市石井乡北薛庄村看到,曾经的古装拍摄场地——戏台阁楼和旧村的石头房屋等建筑物保存完整。“孩子们都在城里住,但俺们不愿意去,住在这里才舒服。”在该村住了30多年的薛保箱笑着说。每天吃过晚饭,薛保箱老两口都要到村中休闲公园转上一圈。“垃圾不见了,街道干净了,整个村子就是一处大公园啊!”老薛对村庄变化赞不绝口。
建设美丽乡村,不是搞大拆大建,而是要保护弘扬乡村原有的文脉,留住“乡愁”记忆。该市根据村庄地理位置、文化特色、民风民俗等特点编制规划,按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历史街区、传统民居院落等遗址进行原生态保护,一个个精品村居、一处处乡村美景,让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现实。近年来,该市在加大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注重保留农村民俗风韵,不仅实现了村级公路、污水管网、垃圾处理、休闲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还把传统和现代文明元素有机融合,同步开展孝道礼仪宣传教育和“十星级文明户”评选,让农民在享受现代物质生活的同时,积极传承淳朴民风。
驱车沿白鹿泉乡大道一路向西,新修的柏油路干净、整洁,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白墙黛瓦的农舍倒映在池塘中,和绿柳、鲜花组成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刚走进西胡申村便远远看到,千年胡申古柏依然挺拔。“离开老家十多年了,每次回来都要看看这棵古柏,一看到它,小时候在树下纳凉、听老人讲故事的情景历历在目。”在外打工的谷计辰激动地说。
留住“乡愁”,离不开文化载体,需要建设好配套的公共空间。该市将农村环境面貌改造提升与村风民风建设相结合,通过道德墙、文化墙、好人评选等方式,大力弘扬新风正气,进一步强化了“美丽家园人人建、美丽家园人人爱”的意识,展现了村容整洁、民风淳朴、邻里和睦、文明和谐的新风貌。
采访手记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是一项系统任务,不仅要把村里村外的面子工程做好,还不能忽视历史悠久的古村落文化。我市在打造美丽乡村的过程中,严控大拆大建,注重传承淳朴民风,确保留住一片美丽“乡愁”。
编辑: 王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