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乱弹“吼”百年

石家庄新闻网 时间: 2014-06-13 10:35:42 来源: 石家庄新闻网

魅力非遗——南岩乱弹

一段乱弹“吼”百年

 

南岩乱弹在老中青三代人的手里得以传承下去。

 

舞台虽然简陋,但阻挡不了台上台下对乱弹的喜爱。

 

南岩乱弹剧本已整理成册。

乱弹自清朝乾隆、嘉庆年间传入河北,是河北省较有影响的古老稀有剧种。而以高邑县南岩村村名命名的“南岩乱弹”以其豪迈的唱腔、多变的旋律以及在中国戏曲声腔中独特的慢板表现形式,成为河北乱弹的佼佼者。2010年、2011年,南岩乱弹相继被列入石家庄市、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们用他们的执著和热爱,让一段段历史在民间的舞台上“活”起来。

□本报记者 杨惠玲/文 张晓峰/图

伴随着“咚咚锵、咚咚锵”的锣鼓点,一时间笙笛齐鸣、唢呐声声,高邑县南岩村的中心广场顿时热闹起来,文化大舞台上演员们粉墨登场,台下的观众则津津有味地欣赏着南岩乱弹那熟悉的曲调,鼓掌声、喝彩声不时传来……

不吃饭也要看的乱弹戏

走进高邑县南岩村,村中心广场对面的“南岩文化大舞台”格外引人注目。燕赵乱弹研究学会主任宋增强说,南岩村乡俗文明,民风淳朴,是县域内文化中心村之一。2011年南岩乱弹被列入河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村里投资、村民集资修建了这个文化大舞台,“就是为了让我们南岩乱弹剧团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演出场地,老百姓也能经常听到他们喜欢的戏曲。”

宋增强介绍,南岩乱弹是流传在冀中南一带的传统地方剧种之一,主要分布在东南岩、西南岩两村,是河北乱弹的正宗流派,保留了清代乱弹原有的唱腔和板式。据《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北卷·河北乱弹》记载,乱弹剧种在清乾隆、嘉庆年间传入河北,当时石家庄地区的高邑、元氏、晋县、赵县、获鹿、藁城、赞皇以及邢台的隆尧、平乡、巨鹿、任县、南和等县都有乱弹剧社,主要靠班社传播。“南岩乱弹记载最早的是清朝咸丰年间由菅玉柱、菅玉堂兄弟创办的天兴奎科班。”宋增强说,1911年至1936年是乱弹的鼎盛时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戏班受挫,乱弹演出渐趋冷落。新中国成立之后,村民们集资成立了“群英乱弹剧团”,演出了大量的剧目,也培养出了一大批乱弹艺人。

60多年来,南岩乱弹虽有兴衰起落,但一直延续着一线生机。“这正是因为老百姓对乱弹的喜爱,才让这个剧种流传下来。”宋增强说,就像有人喜欢京剧的韵味、有人喜欢越剧的委婉,但在冀中南一带,人们却是“宁舍一顿饭,乱弹必要看”,其他剧种取代不了乱弹。“不论婚丧嫁娶还是逢年过节,唱戏必唱乱弹戏,请班必请乱弹班,人们听不烦、看不厌,痴迷得很。”

独特表现形式久负盛名

群众之所以喜欢听南岩乱弹,就是因为它悠扬多变的旋律、豪迈高亢的唱腔、独特的表现形式,还有优美的唱词和丰富的剧目。

南岩乱弹是一个多声腔剧种,上下句结构的唱词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作为基本句式。“男女唱腔是本音咬字的假声拖腔,最有特点的是女腔尾音翻高时发‘ou’音儿,我们都管这叫‘带吼’。”宋增强介绍,同其他戏曲一样,乱弹行当也分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各个行当都有一套比较严格的表演程式,在唱、念、做、打上各具特色,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南岩乱弹文武并重,表演大气,它的表演艺术讲究虚实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舞台艺术的表现形式。”

除了唱腔的多样,南岩乱弹还拥有众多的板式和丰富的曲牌。“慢板”、“二板”、“快板”和“散板”等主体板式外,还有许多辅助板式,结合“大开门”、“小开门”、“二板揣”、“唢呐皮”、“步步娇”、“山坡羊”等流传至今的100多支曲牌,使乱弹不仅表现出不同场景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也使整出戏显得华贵气派。

南岩乱弹的乐队还有一套体制,内行称三文四武。“三文就是大笛(唢呐)、小笛(曲笛)和二支笙。大、小笛一个人兼吹,笙是二人,所以叫三文。”宋增强说,武乐有皮锣(单皮鼓)、大锣、大镲(即大钹)和旋子(即手锣),一共四个人,就叫作四武。

说起南岩乱弹的剧目,宋增强自豪地说,目前流传下来的乱弹剧目不下200出,袍带戏占大多数,以戏曲的形式链条式叙述了历朝历代的变迁,“可以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记录和再现,是一部‘活’的历史。”南岩乱弹的剧目按年代划分成系列,从周代开始一直演到明代,“我们可以按年代整本大套系列地演出,也可以只选择演出其中一段折子戏,自由灵活,投观众所好。”

南岩乱弹独特的表现形式更增加了它的文化价值。“乐队伴奏板式唱腔的特点是支声复调的形式,在演唱和伴奏时,笛笙与唱念各自有各自的旋律。”宋增强说,让人听起来有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从而呈现出特别的感官享受。“特别是在伴奏慢板时,乐队还可以在规定的板式结构框架中即兴发挥演奏技巧。”“梦曲”是慢板的另一种形式,也是乱弹戏中表现特定情绪的专用板式,用特制的七孔笛演奏,“这也是乱弹剧种的特殊之处,在中国戏曲声腔中是独一无二的。”

扎根乡野老戏得以传承

虽然没有勾画着脸谱,也没有穿戴着戏装,76岁的耿书义唱起乱弹来仍是一丝不苟、字正腔圆,那身架、那做派一点也不输年轻人,高亢豪迈的唱腔更显现出了这扎根于民间的戏曲的活力。

乱弹戏来自乡野,长在民间。历代乱弹戏艺人因世事变迁,时聚时散,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已经青黄不接,后继为艰。为了挽救这一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遗产,西南岩村委会于2006年恢复成立了南岩乱弹剧团,现在剧团在职、兼职演员共有50多名,拥有道具18箱,新添置了音响、灯光等舞台设施,并投资新建了文化大舞台,用四年时间根据老艺人的回忆整理出版了《乱弹音乐》、《乱弹剧本》。县、乡政府也十分重视南岩乱弹的挖掘保护工作,制定出台了南岩乱弹五年保护计划,开展了全面普查,进行了文字、照片、录音、录像等建档工作。南岩乱弹2010年入选石家庄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成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耿书义是南岩乱弹的第四代传人,擅长生角,是高邑县南岩乱弹剧团的总编导。他1954年拜巨鹿籍乱弹艺人史风云为师,而史风云则是河北乱弹记载的第二代艺人吴发戌(号老震)的得意门生。如今,跟随耿书义学戏的耿建申、宋增林、宋增奎、宋运朝、耿群芳、耿彦君等20余名同村演员成为南岩乱弹的第五代演员。

乱弹乐队菅丙义的祖父菅玉堂(号老对)是南岩乱弹天兴奎科班的创始人之一,他的父亲菅文泰(号黑旦)精通乱弹文武场所有的乐器,于是他便传承了祖传谱系的伴奏技艺,与菅丙圈、菅丙岐、菅丙林等成为菅家的第五代传人。

南岩乱弹剧团的演员们现在可以演出《南阳城》、《两狼山》、《下边庭》、《调寇》、《夺印》、《平江南》、《排王赞》等传统历史剧目30余场,经常接到临近县(市)的演出邀请,尤其到年节的时候更是忙得不可开交。“每次演出,舞台下都围满了前来观看的乡亲们,听着他们的喝彩声和掌声,我们唱起来特别带劲儿。”说起演出的情景,演员们十分激动。

“一段乱弹吼百年,燕赵大地荡回肠”。宋增强说,现在南岩乱弹剧团有了自己的“根据地”,演出质量也越来越好,“希望乱弹戏这一戏曲瑰宝能够在我们的手里传承下去,不断地发扬光大。”

 

 

编辑: 王仲平

相关文章
已有0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石家庄日报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法律顾问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