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垣故城许多陶器纹饰都是用这些陶拍子制作出来的。

丰富的生活用陶,造型都很优美。

大量陶纺轮的出现标志着纺织业的繁荣和发展。

来自遥远时代的虎纹陶片。

云纹瓦当在东垣故城遗址最具代表性。
30多年前与东垣故城无数次的擦肩而过,成就了如今与之割舍不了的一份情缘。记忆中突兀而起的城垛,十数载搜集捡拾到的千姿百态的古陶……黄土掩埋的千年城垣渐渐显露出它的悠久与灿烂,也见证了石家庄城市文明的发展与延续。
□郄文革/文·图
古城情缘绵延三十年
准确地说,与东垣故城的渊源可以回溯到三十多年前。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文物保护的必要性和城市根脉的厚重感距离我这个懵懂少年还很遥远,记忆犹新的就是在走亲访友时,东垣故城南城墙若隐若现的夯土,荆棘密布,时断时续,爬上土堆远眺不远处的村庄,会让疲惫的身心陡然精神起来。走亲访友最关键的就是个“走”字,毕竟那时候自行车还是个奢侈品,也真的就是在无数次擦肩而过中记住了那些土堆。谁能想到,当年的那些模糊印象竟然与若干年后矢志不移的个人情趣爱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于是也就有了我与东垣故城绵延三十多年的不了情缘。
最难忘的是大平原上突兀而起的城垛,儿时的爬上爬下虽不知晓其中的历史厚重,却令那段记忆永远萦绕在脑际。尽管后来疾风暴雨式的毁灭,让残存了一千四百多年的土堆几乎消失殆尽,但城墙上摇曳的猎猎荒草和田野里弥漫的杀伐气息反而更清晰了,是早年间无数的攻城略地成就了东垣故城长期存在的价值。成年后接触到的几本关于石家庄城市的文史资料,则更进一步强化了东垣故城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原来就在我们身边还有如此灿烂的历史文化,还有如此值得探究的不解之谜。对于这一处历史遗迹的兴趣也许就是这样一点点深厚起来。
直至移居东垣故城遗址附近,近距离地触摸,才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这座千年古城的魅力。无论是典籍史实还是残陶碎瓦,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珍贵遗迹,都说明这片土地上留存的信息足以让今天的石家庄寻找到城市历史的根脉,进而转化成巨大的生产力。
能够在严冬,能够在酷暑,能够在寒夜,能够在清晨,能够在黄昏,去领略古老土地的沧桑历史,去感受灿烂文明的温热脉搏,那是何等的幸福和荣耀啊!故而,为它乐此不疲也就顺理成章了。
古陶还原一段历史
东垣故城自战国兴起至唐初衰落历时一千多年。岁月沧桑,作为西控秦晋、东接齐鲁、北达幽燕、南抵中原的军事重镇,它见证了无数的东征西讨,也记忆着数不尽的合纵连横,这片血沃黄土也就烙印上许多的悲壮和厚重。滹沱河曾经滋养佑护的地方被历史尘封了一千四百多年之后再一次被现代化造城运动所惊扰,于是,沉睡在地下的东垣古陶在大型挖掘设备的轰鸣声中得以重见天日;水流冲刷,住宅建造,河渠整治,道路延展,管道敷设,植树造林……黄土掩埋的文化瑰宝再次现身。东垣故城也在石家庄城市寻根问祖再续文化根脉过程中被寄予厚望,同时也被更多的市民百姓所熟知。
也许就是这些深藏了几千年的古陶善解人意,最能弥补历史文献对东垣故城有意无意的遗忘和冷落。或许这样的城池对于煌煌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来说不值得大书特书,但对于石家庄这样一座历来被称为缺少文化根基、缺少历史传承的城市而言却是至关重要的。事实上,这里历朝历代从来就不缺少中心城市,台西商城、鲜虞新市、中山灵寿、东垣故城、正定古城、新石家庄,这些灿若星辰的城市聚集起当世的文明并延续至今。毕竟滹沱河沿岸城市的肇建、兴衰、迁徙还是有规律可循的,而东垣故城则是冀中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的历史见证。
十几年来无数次与东垣故城亲密接触,最感亲切的就是千姿百态的生活用陶和建筑用陶。也正是十多年前在田野里偶然的发现令我对东垣故城历史文化的探究一发而不可收,太多的田野勘察和工地寻觅使我对东垣故城遗址及其附近地区的地形、地貌了然于心,也积极参与到电视、纸媒、网络对石家庄历史文化的普及和推广之中,东垣故城也因为一次次的被提及而广为人知。湮没在历史尘埃里的城市被唤醒,我也因为数年的努力被有关部门授予石家庄市文物保护突出贡献个人的荣誉,这些皆是源于东垣故城的悠远和东垣古陶的丰富。是灰扑扑的陶器残片,还原了一段辉煌的历史。
古陶是凝聚了金、木、水、火、土的精华之所在。历史的长河沉淀了无数古人智慧和精巧技艺,如今却大多化为腐朽,高贵稀有的玉石、青铜、金银和铁器距离世俗很遥远,且让后世的追捧和高仿搞得真假莫辨、赝品横行,唯有深藏于地下的古陶依然能够传递出远古的信息,依然能够为后人留下以资研究、探寻的实物标本。碎且碎了,残且残了,但其亘古未变的材质和技艺,记录演变过程的纹饰、温度、器型、工艺、年代都在这些貌不惊人的陶片中得到体现。灰陶、红陶、加砂灰陶、加砂红陶忠实地印证着那段历史,东垣古陶以其年代跨度漫长、器型规制繁多、制作工艺复杂、存世疑问众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古陶研究者。许多古陶悬疑的存在也在顶推着东垣文化的上限,也许不仅仅是战国时代,或许更加久远的年代这里就有人类创造着历史。
灿烂历史有待更多研究
修复这些古陶,再现当年陶器的神韵,还原那段悠远的历史就显得越来越迫切了。
陶豆在东垣故城遗址发现众多,短柄和高柄,浅盘和深盘存在于不同的地域,这也反映出东垣故城存续时间之长和年代跨度之大;各种规格的陶纺轮再次印证滹沱河流域曾经声名远播的丝织业、纺织业绝非虚言,麻桑遍布,织造发达由来已久,也与不远处南杨庄距今5400年前的陶蚕形成遥相呼应之势;陶碗、陶釜、陶罐和陶甑碎片的大量存在,表明地处东垣故城西南部的陶器制造作坊规模之宏大,也足以证明东垣故城城市规模和滹沱河船运以及陆路驿道的发达程度;密集出现于石津北干渠沿岸的大量不同纹饰的陶拍子和其它制陶工具更进一步强化了该地域的制陶中心地位。
遍布田野的砖头瓦片也许永远无法钩沉农人回味历史的兴趣,但却令我的业余生活变得更加趣味盎然,变得异常充实,当一个人的努力与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个人的渺小就显露无疑。精美绝伦的云纹瓦当述说着那个时期的辉煌,整齐规整的铺地砖再现往昔的流行风尚,绳纹大砖和绳纹筒瓦描绘着秦汉建筑的古朴和威严,倒是作为冥器的陶狗、陶鸭、陶楼透露出匠人们迥异的风格和时代特征,残缺不全的陶范足以证明东垣故城还有相当规模的冶金铸造业,而更多残损的不能恢复当初形制的陶器则给我们留下更多的想象和猜测。还有许多有关陶器的不解之谜困扰着我们,东垣故城就是一本刚刚开启的大书,神秘、悠久、灿烂、真实,能够近距离地接触,能够时常仔细捧读、仔细揣摩、仔细研究,于我来说是一种缘分也是一份责任!因为历史不仅仅属于考古学家也属于普通大众,我始终这样认为。
修复工作既充满乐趣也饱含艰辛,搜集捡拾十数载,修复研究许多年,这些凝聚着古人才智、体现古城风韵的古陶已不仅仅是某一个人的私人藏品,石家庄需要这段历史,也是永远无法割裂的现实。东垣—正定—石家庄,清晰的城市发展脉络,再加上历史再一次垂青这片沃土,石家庄城市跨越滹沱河北拓,东垣故城将肩负起承转起合、联系古今的历史重任,个人的业余爱好能与这座城市的发展紧密契合,能与这个时代保持同步,也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
相信这些古陶一定会等到发挥其作用的那一天,届时悉数捐赠我亦无怨无悔!相信,我与东垣故城的这份不了情缘也会永远地延续下去。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