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诤臣 帝王镜鉴

石家庄新闻网 时间: 2014-07-24 10:48:08 来源: 石家庄新闻网

一代诤臣 帝王镜鉴

  ■魏征像。

■晋州出土的唐代黑釉陶罐。

  ■魏征手迹:魏郑公洪范真迹卷。

  ■在庞表村土岗下挖出的石臼。

  ■在庞表村土岗下挖出的古井。

 

  ■近年新修的魏征故居。

 

探秘滹沱文化瑰宝

□文/图 本报记者 安春华 通讯员 杨佳奕

晋州市只有一处“省保”,为一片古墓葬,此前媒体曾经报道,这里不再赘述。除此之外,就数列为晋州“市保”的魏征博物馆了。其在魏征公园内,建筑为仿唐新建,但馆内有一些石碑等旧物,对于研究魏征具有史料价值。

一个大龄青年的新机遇

盛夏的魏征公园,骄阳当空,游人稀少,荷花寂寞开放。立在魏征博物馆里的两块残碑,因为罩在玻璃罩里,反光,怎么拍也拍不好。这是当地视为掌上明珠的宝贝,尽管对于石碑的保存,一直有说法称玻璃封罩不好,加剧温差,但若任由其自然风化,恐怕晋州也舍不得。因为这两块残件,原出一碑:一块硕大的蛟龙碑帽,上书“晋州新建名宦乡贤祠记”,另一块碑身,高不足一米,宽只一尺,但恰恰留下了“乡贤若魏征、崔王扁、吕正……”字样,显示明代晋州乡贤祠首祀魏征,“这为魏征故里在晋州提供了有力证据。”晋州市委宣传部贾再兴说。

魏征的大概事迹,全国人民都知道点儿。但以现在流行的成功学来论,如果魏征在47岁以前遇到某成功学大师,定会被骂得狗血淋头。因为,当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擢升魏征为谏议大夫、封其为巨鹿县男(注:爵名,唐代始置,从五品)时,魏征已经47岁。这个年龄,在古代来说,不但不能算是“青年”,连“中年”都已经迟暮,甚至可以说离“垂垂老矣”也不远了。此前,魏征五易其主,有自愿,也有不得已。

根据《旧唐书》记载,魏征“少孤贫,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出家为道士。好读书,多所通涉,见天下渐乱,尤属意纵横之说。”纵横术,源于战国时苏秦和张仪,可见魏征相当注意口才与辩术。

魏征虽然孤贫,但祖上却是名门。根据晋州魏征研究会的研究,魏征出自巨鹿魏氏家族,其先祖为汉初所封高良侯魏无知,魏无知的第四世孙魏歆因“位终巨鹿太守,乃家焉”,从此住在巨鹿郡。魏征的父亲魏长贤,也曾在北齐一朝做过屯留令。但距魏征出生还有三年时,北齐被北周消灭。在魏征刚满一周岁时,北周又被杨坚创立的隋朝所取代。连续的改朝换代,魏家没留下什么能让魏征依靠的资本,“名门望族”只是回忆。

到隋末天下大乱时,魏征已是30多岁的成年人。隋恭帝义宁元年(617年)九月,武阳郡(治所在今邯郸大名县东)丞元宝藏以郡投降瓦岗寨起义军李密,此时,魏征在元宝藏处作门客。李密每见元宝藏的文书,无不称善,听说是魏征写的,马上把魏征召过来用。但李密对魏征的欣赏可能只限于文字方面,魏征曾向李密献十策,密“虽奇之而不能用”。在李密进军洛阳、与隋将王世充决战的紧要关头,魏征向李密的长史郑颋建言:“魏公(指李密)虽骤胜,而骁将锐卒死伤多矣。又军无府库,有功不赏。战士心惰,此二者难以应敌。未若深沟高垒,旷日持久,不过旬月,敌人粮尽,可不战而退,追而击之,取胜之道。且东都食尽,世充计穷,意欲死战,可谓穷寇难与争锋,请慎无与战。”按说这段分析是很有道理的,但郑颋却说:“此老生之常谈耳。”气得魏征拂袖而去。

等到瓦岗军被打败、李密投降唐朝时,魏征也随李密来到京师长安。此时的他,并未受到唐主重视,“久不见知”,于是主动请求去“安辑山东”,具体来说就是去劝降据守黎阳(治所在今河南浚县东南)的瓦岗军余部徐世绩。唐武德元年十一月,魏征出潼关至黎阳。他给徐世绩写了一封劝降信,说:像李密这么厉害的人,尚且“固知神器之重,自有所归,不可以力争”,更何况你呢?善始容易,善终难。“若策名得地,则九族荫其余辉。委质非人,则一身不能自保。”您处在兵家必争之地,更得早做打算,一旦被凶狡之辈占了先,您的事可就完了啊。

这封信马上起了作用。徐世绩降唐,并立即开仓接济唐淮安王李神通的军队,唐高祖赐其姓李。武德二年正月,魏征再接再厉,又去劝降自己的老东家元宝藏。但此时,窦建德率领的河北起义军大举南下,攻克黎阳,不但俘虏了淮安王李神通以及唐高祖的妹妹,还俘虏了李世绩的父亲。李世绩投降窦建德。窦让他守黎阳,任命魏征为起居舍人。

魏征在窦建德建立的大夏政权中前后共一年半。这期间他的言行,史料没有记载。武德四年,窦建德兵败,被李世民所俘。魏征随裴矩等人至关中,再次归唐。

和李世民的硬碰硬对话

或许是劝降徐世绩让魏征有了点名气。再次降唐之后,太子李建成召魏征为东宫“洗马”。所谓“洗马”,是个小官,主管东宫图籍,官位从五品下,既不显赫,也无实权。但魏征之志不在掌管图书。他继续努力。当窦建德旧部推刘黑闼为首,再度反唐并节节胜利时,魏征劝太子亲征。一路上魏征建言献策,劝太子攻心为上,放走囚俘,坐视刘军离散。此举立即显效,武德六年,刘黑闼兵败被擒,河北遂平定。

关于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的争嫡之争,在细节上仍疑云重重,史无定论。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这场争斗以李世民完胜而告终。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射杀李建成、李元吉。之后的事情一帆风顺,当年八月,李世民继位。

消灭李建成之后,李世民与魏征有过一次堪称经典的对话。李世民厉声质问:“你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根据新、旧两《唐书》记载,此前,魏征见李世民功高,劝李建成早做打算。其实,二子夺嫡,能是因为一个部下的挑拨而造成的吗?这不是势必会发生的一场争斗吗?李世民的质问,不但没有道理,而且可以说是一种刁难、一种挑衅。面对这样的咄咄逼人,回答选择有三:第一,认错,“对不起我错了,我罪该万死”。第二,不承认,“我没挑拨啊”!第三,实话实说。魏征选择了后者。硬碰硬。“皇太子若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

在看正史之前,我先在网上看到一篇争议魏征的文章,作者认为,这句话为什么能让魏征化险为夷,因为它的潜台词是:“太子要是下手早,死的人就是你。”从侧面烘托出李世民先下手的无奈和必然,为李世民一生的“污点”提供了合理性答案。

这话我反复琢磨了一会儿,感觉说不通。太子不是没听魏征的话吗?魏征的回答难道没有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太子太仁厚了”?如此,则李世民的行为还是难以找到服众的理由吧?

历史散文如果不争议一下古人、不嘲讽一下古人,就写不出趣味吗?我相信另一位历史研究者王家范对其学生说过的话:一定要看原始史籍,一定要回到当时的语境中去理解人物。恰恰,魏征就是一位正史中几无争议之人。两《唐书》他的传后边,都附着“赞曰”。事实上,翻遍互联网,争议或语带嘲讽的文章,也就当代人写的那么一两篇而已。

对于魏征硬碰硬之后,李世民为什么还用他,《旧唐书》是这样说的:“太宗素器之。”《新唐书》是这样说的:“王器其直,无恨意。”

恰恰是直爽救了魏征吗?肯定没那么简单。固然魏征如果痛苦流涕地忏悔,或者毫无原则地自我贬低,会招来李世民的厌恶,就算不杀他恐怕也不会再用他。但换从李世民的角度想,杀了他,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国家大乱之后,正是用人之际,容不得一个耿直的人,放弃一个有才华的人,国家能治理好吗?自己能成为一代名君吗?

正因为李世民能容他,能用他,才证明,魏征这么多年的坚持没白等,他终于等到了明主。这样的因缘际会,千载难逢。

明主贤臣 曲遇知音

 

“君臣协契”的典范

魏征的事迹,仅就两《唐书》其传中所列,不下三十来件。不可能一一列举,就说几件魏征管皇帝家事或小事的事吧。

管嫁女。长乐公主将出嫁,太宗因其为皇后所生,嫁妆比永嘉长公主多一倍。魏征说:不行。“天子的姊妹是长公主,天子的女儿是公主,既然加‘长’字,就有它的尊荣显贵。感情可以有深有浅,但不能超越礼仪制度。”唐太宗听了。

管纳妾。郑仁基的女儿又美又有才,皇后做主娶进宫,典册都已具办。魏征说:不行,她已经许配给士人陆爽。太宗听了,命停册使。后来陆爽本人上表称与郑氏无婚约。太宗说:你看看,人家自己都说了没这回事嘛!魏征说:人家怕你,所以这么说,你还当真?太宗遂放弃。

管挑拣饭菜。太宗出巡洛阳,进驻昭仁宫,对地方官多所谴责。魏征说:“隋朝因为责备郡县不进食物,或是供物不够精美,为此事而无节制,以致灭亡。所以上天命陛下取而代之,正应谨慎戒惧,约束自己,怎能让人因供应不奢侈而悔恨呢!如认为充足,如今就很充足了;如认为不足,比这多一万倍也会不知足!”太宗吃惊地说:“没有你,我听不到这样的话。”

能管的管,不方便管的时候就用别的办法,比如装。

装眼花。文德皇后安葬后,太宗在禁苑中建层楼以望昭陵(其为自己身后建的皇陵,记者注),有次带魏征同登,魏征孰视无睹:“臣眼昏花,看不见什么。”太宗指给他看,魏征说:“这不是昭陵吗?”太宗说是啊。魏征说:“我以为陛下您在望献陵(高祖陵,记者注),若是昭陵,我也看得见。”——我以为你缅怀你父亲呢。“帝泣,为毁观。”

装耳聋。太宗以武力定天下,虽已大治,仍不忘经略四夷。魏征向来认为,武力征服四夷劳民伤财,若中原安定,远人必来朝。因此魏征每逢侍宴,听到演奏《破阵武德舞》,就低下头来不看,演奏《庆善乐》,则欣赏回味不倦,其“举有所讽”,到了这样的地步。

魏征够累。但得遇明君,就像棋逢对手,曲遇知音。就算犯言直谏,惹你生气,我也“神色不移”。我敢对你说:你刚上台时表现如何好,现在如何不好。而唐太宗就吃这一套,他把魏征的《十克不渐疏》列为屏障,朝夕见之,兼录付史官,并赐魏征黄金十斤,马二匹。

两人之间曾有一段问答。太宗说:我说什么,你只管当时答应,下来有机会再另外陈述意见,难道不行吗?魏征答:“从前舜告诫群臣说:‘你们不要当面顺从我,退下后又有话说。’如果臣当面顺从又另找机会陈述意见,这就是‘退下后又有话说’,难道是稷、契事奉尧、舜的办法吗?”太宗听了大笑:“人言魏征举动疏慢,我但觉妩媚,适为此耳。”

猛一看这段话,感觉魏征也真会说话啊,将太宗比为尧、舜,谁听了不高兴呢?但读接下来这段话,魏征对太宗绝不是虚夸,“征拜谢曰:‘陛下导之使言,臣所以敢谏,若陛下不受臣谏,岂敢数犯龙鳞。’”也确实是这么回事啊,如果赶上万历皇帝,就算魏征说破嘴皮子,对方听吗?

与昭陵相望的无字碑

在陕西昭陵博物馆西南方向,有一个魏陵村,魏征的墓就在半山腰,一通无字墓碑,与太宗安息的九嵕山遥遥相望。

怎么无字?

太宗对魏征如此器重,让他当太子的老师,就算魏征老病,仍然说:你就算躺着也能保全太子。魏征病危,太宗派人住在魏府,“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后来“亲问疾”,与太子一同探病,彼时魏征勉强穿上朝服,却无法系好腰带。“帝悲懑,拊之流涕,问所欲。对曰‘嫠不恤纬,而忧宗周之亡。’” ——寡妇不忧虑纬线的多少,而忧虑宗周的危亡!临别遗言如此,太宗能不感动?太宗把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的儿子,他拉着公主让魏征看一下未来的新娘,魏征已经说不出话。

贞观十七年即公元643年正月,魏征薨。太宗亲临痛哭,罢朝五日。命九品以上官员都去参加魏征的葬礼,并“给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如此高的待遇,魏家没全接受,因为厚葬不符合魏征生前之志,魏家拒绝了朝廷馈赠的一切仪仗物品,只用一辆布车载着棺柩送到墓地。那天,太宗登上高楼,向西眺望送葬的队伍,他哭了。赋诗痛悼魏征:“阊阖总金鞍,上林移玉辇。野郊怆新别,河桥非旧饯。惨日映峰沉,愁云随盖转。哀笳时断续,悲旌乍舒卷。望望情何极,浪浪泪空泫。无复昔时人,芳春共谁遣。”

魏征的墓地是太宗亲自定下的,大臣陪葬墓当中数魏征墓离昭陵最近,他知道将来有一天他会来这里和魏征相聚,离得近一些更方便。他亲自为魏征墓碑撰文书丹。做这样的事,在李世民一生中,是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

但令人想不到的是,仅仅几个月以后,当年秋天,太宗就命人将魏征墓碑推倒。事件导火索有二:一是魏征曾推荐杜正伦、侯君集,说他们两人有才干,能任宰相。后来杜正伦因罪罢官,侯君集以谋反罪被杀,这时有人站出来指责魏征,说他阿附恶党。又说魏征曾记下前后谏争之言,悄悄拿给史官褚遂良。也就是说,魏征为让自己名垂千古,把什么都抖落给史官,不顾君王的面子。

太宗大怒。不但“仆倒”墓碑,将字磨去,而且答应魏家的婚事跟着作废。魏家眼看着衰落下来。两年以后,辽东会战,唐军尽力死战,方才破敌。回师途中,太宗怅然,想起魏征:“魏征若在,吾有此行邪?”即召其家觐见,“赐劳妻子,以少牢祠其墓,复立碑,恩礼加焉。”

当初碑拉倒,字迹磨去,如今又立起来,官吏一定请示过:字还刻吗?太宗没有答应,就这样吧。一位媒体前辈这样写道:“做出那个决定的时候,李世民真正读懂了魏征。有些东西是可以磨去的,比如字,有些东西是磨不去的,比如魏征。立在地上的碑石,再高大,都有倾倒的一天。魏征活在人的心中,有那些字,是座丰碑,没那些字,也是座丰碑。”

有人说,魏征不是太宗的“老人儿”,无战功无资历,只能以向皇帝“开炮”作生存武器。但多年开炮在帝王心中不可能没留下一点阴影,所以他死后,李世民借机一泄积怨。当然,事后找个机会重扶起碑,也不损自己明君的形象。这是我最初读到的文章。但读过正史,我依然愿意相信正史。正如《新唐书·魏征传》在最后所说:“君臣之际,顾不难哉。以征之忠,而太宗之睿,身殁未几,猜谮遽行……故曰‘皓皓者易污,峣峣者难全’……”

皓皓者易污,峣峣者难全。太宗用一生向世人证明:我是个好皇帝。人们不再计较玄武门之变。魏征用一生匡扶社稷,即使他想通过史官得以流传千古,那又能算多大的过错呢?没有缺点的人就不是人,是神。尽管魏征身后有这样一段曲折,但两《唐书》最后的“赞曰”却是一致的衷心。

不能因为我们极少看到高尚,就不相信高尚的存在。不能因为我们体会不到“协契”,就怀疑伯牙、子期从未出生。这是我读魏征传的最终感受。

赵魏村·表业村

西关祠·乡贤碑

今天,很多人在关注魏征。其故里之谜,考证尤热:邯郸馆陶、邢台巨鹿、石家庄晋州……甚至有人说四川广元市剑阁县为魏征故里。由此引发的笔墨论争一直没断过。

晋州方面有一系列证据。除古代史籍中的多处记载,还有诸多遗迹。如《晋县志·地理志》记载:“赵魏,县西南五里,即魏文贞故里;表业,县西南五里,即魏文贞别业。”魏征谥号文贞,别业指别墅。后表业村与庞召村合并,称庞表村。该村北边曾有一个占地30余亩的沙土岗,当地人称“魏家庄户”,《晋县志·古迹志》里说,这是魏征家的一处庄院。但历年取土将土岗大大缩小,如今这土岗被圈进建好的“魏征故居”里。土岗下挖出一口古井,不知是否是魏征家的。另外在表业村,过去曾有一座过街牌坊,据说是皇帝赐建,人称“宰相楼”,惜现已不存。

魏征墓在陕西,但晋州有其纪念性墓地。据《晋县志》载,魏征墓在赵魏村东北,明弘治、崇祯年间曾两次被滹沱河水淤没,后又重修。1958年平为耕地。

还有一个证据是魏征祠。它原在晋州老城西关村西口。创建年代无考,民国时期编修的《晋县志料》中有照片。由于1946年才拆除,很多人对它有印象。

最后一个实物证据是乡贤祠碑。即本文开头提到的残碑,碑身1985年挖出,碑帽2008年挖出。经对照,碑文与《晋县志》中所录碑文完全吻合,该碑文记载了作为晋州乡贤之冠的魏征,以及其称谓、祭日、祝文等。

本土名人称“乡贤”,外来有政绩的官员称“名宦”,这是老县志编辑人物时的通例。不管“乡”在哪儿,魏征都被称为“贤”,这,也就够了。

行车路线

魏征公园和魏征故居均在晋州市区西南角,魏征故居在工业路华油小区西邻,魏征公园在中兴路晋州汽车站东邻。

 

编辑: 孙丽君

相关文章
已有0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石家庄日报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法律顾问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