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侯天仪) 半亩方塘,填料其中;污水缓入,清水徐来。按照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要求,藁城市用“小设施解决大问题”,加快人工快渗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破解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难题。
故献村污水处理站是藁城市首批“人工快渗技术”试点之一。8月20日上午,记者来到岗上镇故献村,看到村头林带里,“藏”着一座占地面积并不太大的污水处理站。管理员剧文祥表示,别看这个处理站个头小,故献村新民居项目、机场路沿线的污水处理,都要靠它来完成。
该污水处理站承建方的区域总经理郝雁军表示,农村污水排放主要来自厨卫用水,可生化性好,单个村庄每日污水产生量也小,这些都有利于人工快渗技术的发挥。“该技术有控制地把污水投放于河砂等介质表面,让污水在向下渗透的过程中发生化学、生物反应,在过滤、吸附和生物降解的协同下,去除污染物。”
从外观看,污水处理站的整个处理过程连贯、复杂,而且基本都在看不到的地下进行。剧文祥掀开草坪边的一处井盖,里面足有5米深。他介绍,“生活污水经管道输送到这里沉淀,然后进入快渗池,进行二级生化处理,节约了活性污泥的处理费用。”
建成一个人工快渗污水处理站的费用高不高?郝雁军说,故献村的处理站日处理污水50吨,每吨投资成本约3000多元,运行成本为0.1元—0.3元/吨;仅需投入30—40万元,就可以完成处理站的基础建设,通水运行。
村民李明子说,污水处理设施建成前,老百姓的生活污水直接泼到了街头,整条土路都臭烘烘的,严重影响大家的生活。“如今建了处理站,美了,干净了,村里老百姓都爱出门到街上纳凉了。”
杜村是今年的农村面貌改造重点村,该村正在东南角建设日处理量100吨的污水处理站。郝雁军介绍,快渗池工程基本完成,目前正在做预处理单元,村里各家各户的管网已经并入主管道。为充分利用好处理后的污水,该村把中心位置的壕沟清理、做护坡,将把处理水引流到这里作鱼塘,与凉亭、村民活动中心一起,成为村民们的休闲场所。
据藁城市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市今年上半年已经启动杜村、中照、南董、东蒲城4个污水处理站建设,共收纳6个村污水,计划投资500万元,日总处理能力达到800吨。未来,还将在每个镇推广3个—5个人工快渗处理站示范村。
记者手记
农村污水治理是一项大工程,藁城市通过新技术、新工艺,因地制宜推广小型污水处理站,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