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件藏品将领取“户口本”

石家庄新闻网 时间: 2014-08-29 09:11:44 来源: 石家庄新闻网

我市可移动文物普查进入攻坚阶段

本报讯 (记者 王 欣) 大家都听说过“人口普查”,即通常所说的“查户口”。如今可移动文物也将有自己的户口了。目前,我市可移动文物的普查工作顺利开展,预计将有近20万件市县级国有单位的藏品拿到自己的“户口”。昨日,记者采访到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了解到此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幕后故事。

官方首次“查”藏品

这次普查是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我国首次针对可移动文物开展的普查,我国曾进行过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基本摸清了不可移动文物的家底,但这三次普查均未涉及可移动文物,这次针对可移动文物的普查,也可以说是对“可收藏国宝”的大调查。

2013年5月,我市成立了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正式启动全市的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孙增民是市文物局负责此次普查工作的专家,他介绍:“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制定普查标准、规范和试点工作,正在进行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开展调查、文物认定、信息采集和审核的第二阶段,也是普查的攻坚阶段、核心环节,本阶段工作预计到2015年12月结束。”

多项工作“保”藏品

要按照“应登尽登、应保尽保”的原则,2013年8月初,我市普查办向各县(市)区下发了《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调查登记表》。经统计,收藏有文物的国有单位有60家,采集到的藏品数量达到80多万件,而属于市县级国有单位的藏品数量也近20万件,这20万件文物就是需要我们市县级文物部门进行详细认定的。

记者了解到,每普查到一件文物,工作人员就要对包括文物的名称、类别、级别、年代、质地、外形尺寸、质量、完残程度、保存状态、包含数量、来源方式、入藏时间、藏品编号、收藏单位名称14项基本指标项,11类附录信息以及照片影像资料,收藏单位基本情况进行登记,这将是一个繁琐浩大的工程。

网上轻松“点”藏品

记者在调查时发现,关于可移动文物的普查及登记在世界各地都是件浩大的工程,英国首次文物普查用了30年的时间;意大利的文物调查保护工作从二战前就已开始,截至上世纪90年代,50年间完成已知文物的8%至15%;法国的文物普查工作从1962年启动,至今仍在进行。我国首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时间段设定为5年,将于2016年年底基本结束,届时各类藏品将收入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公众可以进行查询。

昨日,记者打开国家文物局网站,发现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的主要功能和模块已基本完善,普查完成后将进行数据录入。据权威人士透露,2014年底,该平台就有部分数据将向公众开放,“鼠标一点,珍宝尽览”的梦想将很快实现。此外,这种资源共享的方式将让文物在文化产业、动漫产业、工业设计等领域发挥独特的作用,同时也促进文物工作的技术革新以及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完善。

相关链接

可移动文物:

指馆藏文物(可收藏文物),即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分为国家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单位以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或民间收藏为主。

 

 

编辑: 王仲平

相关文章
已有0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石家庄日报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法律顾问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