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统文化(下)——让经典在校园里绽放

石家庄新闻网 时间: 2014-09-30 09:37:32 来源: 石家庄新闻网
 

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在“六一”联欢会上,学生们身着传统服饰,表演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文艺节目(资料片)。通讯员 冯建君 摄

本报记者 石雅彬

“润物细无声”的经典诵读,提升学子的修养

古诗文诵读是一些国学特色传统学校共有的项目,也是公认的传统文化教学基本方式。

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自1999年启动了“古诗文诵读”工程,是石家庄市最早实施经典诵读的学校。“我们利用每天下午第一节课课前十分钟让学生诵读,并且列入学校日常行为规范检查。”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小学部主任柴春华说。

在庄园小学,国学也渗透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每天课间,学校广播站的“古诗新唱”开始播放。午读时,播放一些经典名曲,用国乐美化孩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悠远。每周全校都有统一诵读的经典内容,张贴在每周经典宣传栏中。每周一升旗仪式后全校师生在操场上由国学教师讲解并领诵;每天课间操后再由学生领诵,或背诵或点背……“这样的场景在我们学校已经坚持了十年。”庄园小学副校长曹红梅说。

同时这些学校还设立相应的过级制度,例如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在每年5至6月份,组织并培训科任教师,对全体学生进行古诗文过级测试,并且明确规定了考核要求,制订了《小学古诗文诵读过级实施方案》、测试标准。让国学教育不再流于形式,而是深入内心。

实践证明,“润物细无声”的经典诵读是提升学生品性和修养的有效途径。在国学经典的浸染下,学生的性情变得平和了,审美情趣更浓了,想象创作能力更强了,胸怀更为广阔,富有个性,人格更为健全。经典作品,为孩子的内心世界涂下亮丽的底色。

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中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从“头悬梁、锥刺股”中知道了做学问要刻苦;从“程门立雪”知道了要尊重师长;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知道了如何面对自己的错误……

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孩子们的情操

金秋时节,花繁果硕。9月23日下午4点,由二中高一语文组和教育处、校团委联合举办的“榴香诗韵”诗歌朗诵会在二中第二报告厅拉开帷幕,高一年级19个参赛班级齐聚一堂,展青春风采,品诗歌华韵。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朗诵着一首首优美的经典诗文,舞台的灯光映照着每位选手温雅而青春的脸庞,充满感情的旋律流动在二中的每一个角落。

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也多次举行了以“诵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诵读经典古诗,传承中华文明”为主题的文艺演出,以及古诗文诵读比赛、“古诗文pk赛”、绘制古诗配画手抄报等主题活动,这些活动都有利于同学们领略诗歌艺术的魅力,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大,同时对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拓展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庄园小学将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四个法定传统节日纳入活动之中,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在每年的“六一”联欢会上,都有以古诗为题材的节目。这些学校以各种节日为结合点,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让中华传统文化走近孩子,让国学经典熏陶和滋养孩子,从而达到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人的目的。

全方位推广国学经典,传承传统文化

二中的“小小梨园”课程班一直是二中国学特色的一大亮点,这里不仅经常邀请戏曲名家亲临举办讲座、指导学生,还经常举行精彩纷呈的戏曲表演,容纳了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剧种。

在庄园小学、鹿泉第二实验小学,学生们的书画、楹联作品,也展示他们对于传统文化、艺术的理解和修养。鹿泉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王富良说:“传统文化不是狭义的诗文诵读,还应该包括广义书法、绘画、楹联等各种艺术门类,我们开设其他门类的传统文化课程,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使传统文化艺术在校园中展现勃勃生机。”

在国学推广过程中,市面上的国学教材品种繁多、良莠不齐,令不少学校和家长挠头,针对这一问题,一些国学特色学校自主编写了国学经典教材。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与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小学生古诗文经典诵读》1-6册。这套《小学生古诗文经典诵读》覆盖并超过新课标规定的篇目,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由浅入深地编排。低年级学生从背诵白话蒙学经典以及简短的名句、诗歌开始,难度逐渐加大到篇幅较长的诗文词赋等,安排比较合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孩子们对诗文的理解和思考。

国学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学校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我市一些中小学的国学教育极具特色,形式丰富多彩,学生收获很大。近日,记者走进学校,感受传统文化教育在校园的魅力。

 

 

编辑: 王仲平

相关文章
已有0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石家庄日报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法律顾问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