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岳金宏
走进晋州市小樵镇七给村,一个现代田园式村落让人眼前一亮: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街道,一盏盏新式的路灯,一棵棵龙爪槐,一排排粉刷一新的墙壁,设备齐全的村民活动中心,处处散发着现代文明和传统特色文化气息。
前些年,村里“雨天似胶,晴天如刀,走路闪腰,骑车摔跤”。这几句顺口溜用于形容小樵镇七给村的“水、泥”路。而且,村内杂物随意堆放在道路两旁,生活污水垃圾随意外流让整个村庄脏乱不堪。
今年,七给村被确定为农村面貌改造提升重点,各级党委、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晋州市交通局驻村工作组与村两委班子结合本村实际情况,一起谋划改造提升方案,共同推进工作进展。为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村里利用农村大喇叭每天进行广播。党员志愿服务队、清洁小队和村民自发相结合,清理垃圾、清理杂物、清残垣断壁、为面貌改造提升工作的顺利推动奠定了基础。
据了解,镇村干部同七给村村民一起,搞好垃圾处理、美化墙体、栽树种花、硬化道路、改厕……如今,该村新建两委办公室、便民服务中心、村史室、图书阅览室,新建健身广场、村民娱乐广场,在原村委会旧址改建村民活动中心,广场内设有石质六角亭、长廊、景观石,文化墙及多种健身器材,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给村里学校修缮校舍22间、购置桌椅20套,图书2000册,铺设便道100米,为孩子学习创造了优良的环境。
新开朝阳大街并对光明大街进行翻修,硬化其它路巷10条。在晋州市土地局帮助下,新打机井4眼,硬化田间道5条,新上变压器4台,晋州市电力公司对全村高压、低压线路进行整改,解决村民出行难、浇地难、用电难问题。危房改造两户,体现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心。并协调晋州爱卫会对全村“连茅圈”和“旱厕”进行改造。新建垃圾填埋场、垃圾转运站、设立垃圾桶20个、垃圾清用车4辆,实现了每天定点、定车、定人清理;临街墙面都用水泥涂白,美化墙体。村内街道两侧栽种上了龙爪槐、金叶榆、法国梧桐等花草树木。使村容村貌有了大的提升。晋深路七给路口新立村庄标识石质牌坊1座,提高了七给村的知名度。
随着农村文化设施和活动场所的兴建,到农家书屋借阅种养方面的图书,到文化广场跳上一场健身舞,到娱乐室唱一段卡拉OK,到棋牌室来一场智力比拼,已经成了村里农民劳作之余的生活新常态。
如今七给村早已旧貌换新颜,水泥道路平坦整洁,农家小院干净靓丽,常绿植物扮靓四季。村两委班子成员没有将目光仅仅停留在改变村庄落后面貌上,而是开始了对生态农业的追求。他说:“有了产业支撑,村民手里有了钱,村集体有了收入,才能实现村庄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手记
通过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开展,不但使七给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潜移默化改变了村民的生活习惯。村民逐渐形成了爱清洁、讲卫生、讲文明,崇尚健康科学的生活新方式。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