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窑火薪传不息
——访“景漂”画家彭建辉
■本报记者 张晓娟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艺术门类不胜枚数。但是,唯有瓷器China,成为了中国在世界的“形象代言人”。十八世纪的欧洲,人们以拥有一件中国陶瓷而骄傲。
中国瓷器历史悠久,名窑遗址遍布全国,惟有景德镇的烧造从未中断。“器成四方走,匠自八方来”,这里千年不熄的窑火,闪烁着文化之光,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景漂”来此汲取营养、创业逐梦。日前,记者联系到我市漂在“瓷都”的画家彭建辉,请他与我们一道追溯瓷的源起,分享瓷文化中的小故事。
两地奔波 “景漂”一族
熟悉彭建辉的读者,都知道他擅长人物速写,曾在省内多家媒体开设过漫画专栏。不过最近五年,人们鲜少看到他的新作,谈及近况,他介绍:“我现在是个‘两地客’,每年石家庄、景德镇两头跑,多数时间在那边画陶瓷,目前已创作300多件陶瓷作品。”
原来,彭建辉从小就喜欢玩泥巴,曾经想报考唐山的河北轻工业学校,也是奔着陶瓷艺术去的。这几年,孩子成年了,时间充裕了,去景德镇画陶瓷,算是完成从小的夙愿。在彭建辉位于省会的画室,记者看到了他这些年的心血结晶。有传统梅瓶上的撩须提刀关公,也有异形罐上昂首挺胸的雄鸡……每幅作品都形神兼备,与瓷器完美融合。他说:“在陶瓷上画画那得有‘硬货’,它要求你不仅要懂绘画,还必须懂料性,这没点功夫还真不行。”
据了解,景德镇目前主要制作艺术瓷,这种用传统工艺拉坯的瓷器,入窑烧成后,尺寸会收缩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如果在拉坯和绘制时把握不了要领,要么烧裂,要么全塌,报废率很高。烧制过程中,瓷器的窑变最大,但也最让人期待。他笑着说:“每次开窑前的一晚,总是激动地睡不着。打开窑一看,有些变化天造地设、鬼斧神工,那种意外的惊喜让人高兴得不行。”
瓷海钩沉 细述源起
在中国的科技发展史上,陶瓷是土和火最美的“碰撞”。它无论是从实用角度,还是美学角度来看,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设想,若无精美的餐具,再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也会黯然失色。
彭建辉说,虽然从字面上,陶与瓷不分家,但两者却并不相同。瓷器的原料是高岭土,温度需要1200℃以上。而陶是由黏土烧成,800℃就能成型。从发展史上看,瓷器是从陶演变而来,迄今发现最早使用瓷器称谓的书籍,是谢肇制的《五杂俎》。我国宋朝时制瓷业最繁荣,当时的名瓷名窑遍及全国,大家熟悉的汝、官、哥等五大名窑,磁州、景德镇等八大窑系均在这一时期形成。
“现在大家都知道China是瓷器,代表中国,但为啥叫这名呢?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彭建辉跟记者卖个小关子后,又娓娓道来。景德镇原名叫昌南,唐代时,昌南就已是个瓷器的集散地,这里的陶瓷外销至朝鲜、越南,又经阿拉伯远销欧洲。欧洲人最初就用昌南的译音China来称呼这种珍贵的器物。久而久之,China在欧洲就成了瓷器之国——中国的代称。宋景德元年,真宗在昌南设官窑,赐以年号“景德”,景德镇一名才沿用至今。
传承创新 技艺长存
于艺术而言,传统就像一条链子,如果有铆接不牢靠的地方就会有断层。作为五大窑口的活标本,景德镇精湛的制瓷技术和严谨的制瓷工序,至今仍被瓷匠们严格遵守。在这里,炼泥的只管炼泥,拉坯的只管拉坯,彩绘者也是画者画而不染,染者染而不画。从这繁琐古老的工艺中,人们随处可触摸到瓷的美和哲学。
“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彭建辉介绍,即使是一只普通的杯子,从瓷石开采,到拉坯、烧窑、选瓷等,也需要72道工序,由72人共同完成,所以当地人对瓷器艺术很敬畏,对传统手工艺者也很尊敬。彭建辉提到一个习俗,过去景德镇街巷狭窄,工坊到窑炉之间的瓷坯全靠肩扛担挑,于是形成了专门的搬运行当。每当搬运工人从对面挑担走来,行人会自觉停下,侧身让到一旁,这个传统延续现在,已是景德镇一景。
有人回忆,“景漂”最早出现在2005年,从那时开始,大批艺术家及陶瓷爱好者与彭建辉一样聚集到了景德镇。他们的出现,给这个江西小镇,也给国内的传统艺术瓷带来了新的生机。彭建辉说:“要发展瓷器,需要群策群力,大家一起或共同创新、或守旧传承,China肯定越来越好。”
想要选好瓷器,需记得“四字诀”:看、听、比、试。 “看”就是看釉面是否规整光洁,底部是否平稳,无毛刺;“听”是听声音是否清脆、悦耳;“比”是比较各配件,看其造型及画面装饰是否协调一致;“试”就是试盖、试装、试验,如有的瓷器带盖子,因此在挑选时,别忘了试盖一下。
编辑: 孙丽君